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五、醫案 (55)
五、醫案 (55)
1. 3.溫病兼吐瀉腿抽
族侄××,年五十三歲,於仲春下旬得溫病兼吐瀉,腿筋抽縮作疼。
病因,素為腿筋抽疼病,犯時即臥床不能起,一日在鋪中,舊病陡發,急乘車回寓,因腿疼出汗在路受風,遂成溫病,繼又吐瀉交作。
證候,表裡俱壯熱,嘔吐連連不止,飲水少許亦吐出,一日夜瀉十餘次。得病已三日,小便滴瀝全無,腿疼劇時恆作號呼,其脈左部浮弦似有力,按之不實。右部則弦長有力,重按甚硬,一息逾五至。
診斷,此證因陰分素虧血不榮筋,是以腿筋抽疼。今又加以外感之壯熱,傳入陽明以灼耗其陰分,是以其脈象不為洪滑有力而為弦硬有力,此乃火盛陰虧之現象也。其作嘔吐者,因其右脈弦硬且長,當有沖氣上衝,因致胃氣不下行而上逆也。其小便不利大便滑瀉者,因陰虛腎虧不能漉水,水歸大腸是以下焦之氣化不能固攝也。當用拙擬滋陰宣解湯以清熱、滋陰、調理二便,再加止嘔吐及舒筋定疼之品輔之。
處方,生懷山藥(一兩),滑石(一兩),生杭芍(一兩),清半夏(四錢溫水淘三次),碎竹茹(三錢),淨青黛(二錢),連翹(錢半),蟬蛻(錢半),甘草(三錢),全蜈蚣(大者一條為末)
藥共十味,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,送服蜈蚣細末,防其嘔吐俾分三次溫服,蜈蚣末亦分三次送服,服後口含生薑片以防噁心。
方解,方中用蟬蛻者,不但因其能托邪外出,因蟬之為物飲而不食,有小便無大便,是以其蛻亦有利小便固大便之力也。用蜈蚣者,因其原善理腦髓神經,腿筋之抽疼,固由於肝血虛損不能榮筋,而與神經之分支在腿者,實有關係,有蜈蚣以理之,則神經不至於妄行也。
復診,將藥服後嘔吐未止,幸三次所服之藥皆未吐出,小便通下兩次,大便之瀉全止,腿疼已愈強半,表裡仍壯熱,脈象仍弦長有力。為其滑瀉已愈,擬放膽用重劑以清陽明之熱,陽明胃之熱清,則嘔吐當自止矣。
處方,生石膏(三兩搗細),生懷山藥(兩半),生懷地黃(一兩),生杭芍(五錢),滑石(五錢),碎竹茹(三錢),甘草(三錢)
共煎湯一大碗,分四次溫飲下。
方解,按用白虎湯之定例,凡在汗吐下後當加人參。此方中以生地黃代知母、生山藥代粳米,與石膏、甘草同用,斯亦白虎湯也。而不加人參者,以其吐猶未止,加之恐助胃氣上升,於斯變通其方,重用生山藥至兩半,其沖和稠黏之液,既可代粳米和胃,其培脾滋腎之功,又可代人參補益氣血也。至於用白虎湯而復用滑石、芍藥者,因二藥皆善通利小便,防其水飲仍歸大腸也。且芍藥與甘草同用名甘草芍藥湯,仲聖用以復真陰,前方之小便得通,實芍藥之功居多(陰虛小便不利者,必重用芍藥始能奏效)。矧弦為肝脈,此證之脈象弦硬,肝經必有熾盛之熱,而芍藥能生肝血、退肝熱,為柔肝之要藥,即為治脈象弦硬之要藥也。
白話文:
[3.溫病伴隨嘔吐、腹瀉及腿部抽痛]
我的侄子,五十三歲,在春季中旬得了溫熱性疾病,同時伴有嘔吐、腹瀉,腿部肌肉緊繃疼痛。
病因,他一直有腿部肌肉抽痛的問題,一旦發作就無法起牀。某天在店裡,老毛病突然發作,他急忙坐車回家,途中因為腿痛出汗受了風,結果導致溫熱性疾病,之後又開始嘔吐和腹瀉。
症狀,體內外都高燒不退,嘔吐頻繁到喝水也會吐出來,一天一夜拉肚子十多次。病了三天,完全沒有小便,腿痛嚴重時會大聲呼痛,左手脈搏浮動、硬且有力,但按下去並非實力;右手脈搏則是硬而長,重按之下非常堅硬,心跳每分鐘超過五次。
診斷,這是因為他本來陰分不足,血液無法滋養肌肉,所以腿部肌肉會抽痛。現在又加上外感高燒,熱度進入陽明經絡,進一步消耗他的陰分,因此脈象不是充盈有力而是硬而有力,這正是火旺陰虛的表現。他之所以會嘔吐,是因為右手脈象硬而長,表示有氣上衝,導致胃氣不上不下,逆流而上。小便不通暢、大便滑瀉,是因為陰虛腎虧,無法將水分吸收,水分直接進入大腸,使得下焦的氣機失調。我們要用滋陰宣解湯來清熱、滋陰、調節大小便,再加入止嘔和舒緩肌肉疼痛的成分。
處方,生懷山藥(30克)、滑石(30克)、生杭芍(30克)、清半夏(12克,用溫水洗三次)、碎竹茹(9克)、淨青黛(6克)、連翹(4.5克)、蟬蛻(4.5克)、甘草(9克)、全蜈蚣(大條的一條磨成粉)
將前九種藥材煎成一大杯湯,用來吞服蜈蚣粉末,為了防止嘔吐,分三次溫服,蜈蚣粉末也分三次服用,服用後口含生薑片以防止噁心。
方解,方中使用蟬蛻,不僅因為它能幫助排除邪氣,而且蟬飲水不食,只有小便而無大便,所以蟬蛻也有利小便、固大便的作用。使用蜈蚣,因為它善於調理腦髓神經,腿部肌肉抽痛固然與肝血虛弱、無法滋養肌肉有關,但與腿部的神經支也有關聯,有蜈蚣的調理,可以避免神經亂行。
複診,服藥後嘔吐未停止,但幸好三次的藥都未吐出,小便兩次,腹瀉完全停止,腿痛好了大半,體內外仍然高燒,脈象依然硬而長。既然腹瀉已經好轉,打算大膽使用強烈藥物來清除陽明經絡的熱度,陽明胃熱清除後,嘔吐應該就會自動停止。
處方,生石膏(90克,搗碎)、生懷山藥(75克)、生懷地黃(30克)、生杭芍(15克)、滑石(15克)、碎竹茹(9克)、甘草(9克)
共煎一大碗湯,分四次溫飲。
方解,按照使用白虎湯的規則,通常在汗吐後應加人參。這個方子中用生地黃代替知母、生山藥代替粳米,與石膏、甘草一起使用,這也是白虎湯。但不加人參,因為嘔吐尚未停止,加入可能會促使胃氣上升,所以變通方子,大量使用生山藥至75克,它的濃稠液體既能代替粳米和胃,又能培養脾胃、滋潤腎臟,代替人參補充氣血。至於使用白虎湯再加滑石、芍藥,是因為兩者都能促進小便,防止水分再次流入大腸。此外,芍藥與甘草合用稱為甘草芍藥湯,被用來恢復真陰,前面提到的小便通暢,主要是芍藥的功勞(陰虛小便不暢者,必須大量使用芍藥才能見效)。況且弦脈是肝脈,此病脈象硬而弦,肝經必然有旺盛的熱度,而芍藥能生肝血、退肝熱,是調理肝臟的重要藥物,也就是治療脈象硬而弦的重要藥物。
第三次診療,分四次服完藥,體內外的熱度減輕了大半,腿痛完全痊癒,脈象也比之前平和,只是嘔吐仍未完全好轉,還是有些噁心,不想吃東西,幸運的是大便仍然穩定。先讓他服用生赭石細粉75克,煎成一大杯半的湯,分三次溫飲,喝到第二次後,感覺胃部舒暢,噁心完全消失,於是停止服用赭石,進食一大碗稀飯,然後再開一個方子來清除剩餘的熱度。
處方,生石膏(30克,搗碎)、生懷山藥(30克)、生懷地黃(30克)、生杭芍(18克)、甘草(6克)
共煎兩杯湯,分兩次溫服。
療效,兩次服完藥,體內外的熱度全部消散,大便一次,病癒全好。只是脈搏每分鐘仍有五次,顯示真陰尚未完全恢復。建議他用生懷山藥磨成細粉,每次使用21-30克左右,煮粥加蔗糖當點心食用。如果長期服用後感覺悶脹,可以服用西藥百布聖5毫克,如果沒有西藥的地方,可以用生雞內金細粉1.5克代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