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五、醫案 (51)

回本書目錄

五、醫案 (51)

1. 5.傷寒兼有伏熱證

遼寧馬××,年五十一歲,得傷寒兼有伏熱證。

病因,因買賣賠錢,家計頓窘,懊悔不已,致生內熱;孟冬時因受風,咳嗽有痰微喘,小便不利,周身漫腫。愚為治愈,旬日之外,又重受外感,因得斯證。

證候,表裡大熱,煩躁不安,腦中脹疼,大便數日一行甚乾燥,舌苔白厚,中心微黃,脈極洪實,左右皆然,此乃陽明腑實之證。凡陽明腑實之脈,多偏見於右手,此脈左右皆洪實者,因其時常懊悔,心肝積有內熱也,其腦中脹疼者,因心與肝膽之熱挾陽明之熱上攻也。當用大劑寒涼微帶表散,清其陽明胃腑之熱,兼以清其心肝之熱。

處方,生石膏(四兩搗細),知母(一兩),甘草(四錢),粳米(六錢),青連翹(三錢)

共作湯煎至米熟,取湯三盅,分三次溫服下,病愈勿盡劑。

方解,此方即白虎湯加連翹也,白虎湯為傷寒病陽明腑熱之正藥,加連翹者取其色青入肝,氣輕入心,又能引白虎湯之力達於心肝以清熱也。

效果,將藥三次服完,其熱稍退,翌日病復還原,連服五劑,將生石膏加至八兩,病仍如故,大便亦不滑瀉,病家懼不可挽救,因曉之曰:石膏原為平和之藥,惟服其細末則較有力,聽吾用藥勿阻,此次即愈矣。為疏方,方中生石膏仍用八兩,將藥煎服之後,又用生石膏細末二兩,俾蘸梨片徐徐嚼服之,服至兩半,其熱全消,遂停服,從此病愈,不再反復。

附記,此案曾登於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,何廉臣評此案云:「日本××××謂:『石膏非大劑則無效,故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及其他石膏諸方,其量皆過於平劑。世醫不知此意為小劑用之,譬如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,宜乎無效也。』吾國善用石膏者,除長沙漢方之外,明有繆氏仲淳,清有顧氏松園、余氏師愚、王氏孟英,皆以善治溫熱名,凡治陽明實熱之證,無不重用石膏以奏功。今用石膏由四兩加至八兩,似已駭人聽聞,然連服五、六劑熱仍如故,大便亦不滑瀉,迨外加石膏細末梨片蘸服又至兩半,熱始全消而病愈,可見石膏為涼藥中純良之品,世之畏石膏如虎者,可以放膽而不必懷疑也。」

白話文:

[5.感冒併發潛藏熱症]

遼寧的馬先生,年紀五十一歲,罹患了感冒且伴有潛藏的熱症。

病因,由於生意虧損,家庭經濟突然陷入困境,他因此感到無比懊悔,進而產生內在的熱度;初冬時,因為吹風,開始咳嗽且有痰,稍微喘不過氣,小便不順,全身浮腫。我曾經治好他的病,但十天後,他又再次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導致病情復發。

症狀,他全身高燒,情緒煩躁,頭痛欲裂,好幾天才排一次便且非常乾燥,舌苔厚白,中間微微泛黃,脈象非常強烈且洪大,無論左右手都是如此,這是典型的陽明腑實症狀。通常,陽明腑實的脈象大多會在右手顯現,但他的雙手脈象都呈現洪實,這可能是他經常懊悔,心臟和肝臟累積了內在的熱度所致。他頭痛的原因,是因為心臟、肝臟和膽囊的熱度加上陽明腑的熱度上衝所致。應該使用大量寒涼的藥物,略帶些許散熱作用,來清除他胃腑的熱度,同時清除心臟和肝臟的熱度。

處方,生石膏(約160克,研磨成細粉),知母(約30克),甘草(約12克),粳米(約18克),青連翹(約9克)

將所有藥材煎煮至米熟,取汁分三次溫服,若病情好轉,不必服用完全部的藥劑。

方解,此方即是白虎湯加連翹,白虎湯是治療感冒伴隨陽明腑熱的標準藥方,加入連翹是因為它色青能入肝,氣輕能入心,並且能引導白虎湯的力量達到心肝部位以清熱。

療效,他服用了三次藥物後,熱度稍有下降,但第二天病情又恢復原狀,連續服用五劑後,將生石膏的用量增加到約240克,病情依然沒有改善,大便也沒有出現滑瀉的情況。患者家人擔心無法救治,我向他們解釋說:生石膏是一種性質平和的藥物,只有服用其細末才會發揮更大的力量,請放心讓我使用這種藥物,這次就會好了。我開出的藥方中,生石膏的用量仍為240克,在煎服藥物後,再使用約60克的生石膏細末,蘸梨片慢慢咀嚼吞服,服用到一半左右,熱度完全消失,於是停止服藥,從此病情康復,未再復發。

附記,這個案例曾在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中發表,何廉臣對此案例評論道:「日本某人認為:『生石膏若非大劑量使用,效果有限,因此,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和其他含生石膏的藥方,其用量往往超過一般標準。許多醫生不瞭解這一點,僅使用小劑量,就像用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柴火,當然無效。』在我國,擅長使用生石膏的醫生,除了長沙的漢方之外,明代有繆仲淳,清代有顧松園、餘師愚、王孟英,他們都以治療溫熱疾病聞名,對於治療陽明實熱的病症,他們都會大量使用生石膏以取得療效。如今,我們將生石膏的用量從160克增加到240克,似乎令人驚訝,然而,即使連服五六劑,熱度仍然存在,大便也沒有出現滑瀉,直到外加生石膏細末與梨片一起服用,熱度才完全消失,病情得以痊癒。這表明生石膏是寒涼藥物中的純良之選,那些對生石膏畏懼如虎的人,可以大膽使用,不必懷疑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