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五、醫案 (50)
五、醫案 (50)
1. 2.傷寒脈閉
天津張××,年三十八歲,於季冬得傷寒證,且無脈。
病因,旬日前曾感冒風寒,經醫治愈,繼出門作事,又感風寒遂得斯病。
證候,內外俱覺寒涼,頭疼,氣息微喘,身體微形寒戰,六脈皆無。
診斷,蓋其身體素弱,又在重感之餘,風寒深入阻塞經絡,是以脈閉。擬治以麻黃湯,再重加補氣之藥,補其正氣以逐邪外出,當可奏效。
處方,麻黃(三錢),生箭耆(一兩),桂枝尖(二錢),杏仁(二錢去皮),甘草(二錢)
先煎麻黃數沸,吹去浮沫,再入余藥同煎湯一大盅,溫服,被複取微汗。
效果,服藥後周身得汗,其脈即出,諸病皆愈。
說明,按此證或疑係少陰傷寒,因少陰傷寒脈原微細,微細之至可至於無也。而愚從太陽治者,因其頭疼、微喘、寒戰,皆為太陽經之現象,而無少陰證蜷臥、但欲寐之現象也。是以於麻黃湯中,重加生黃耆一兩,以助麻、桂成功,此扶正即以逐邪也。
白話文:
[2.傷寒脈搏不顯]
天津有位姓張的先生,三十八歲,在深冬時得了類似流感的疾病,而且當時測不到脈搏。
病因:十天前他因為受風寒感冒,經過醫生治療後康復,接著出門工作再次受到風寒侵襲,於是得了這場病。
症狀:他全身都感到寒冷,頭痛,呼吸輕微急促,身體微微發抖,六脈全無。
診斷:他的身體本來就較虛弱,加上再次受到風寒影響,導致風寒深入阻塞了經絡,因此脈搏無法觸及。計劃用麻黃湯治療,並大量加入補氣的藥物,以增強體內正氣來驅除病邪,預計能有效治療。
處方:麻黃(約9克),生箭耆(30克),桂枝尖(6克),杏仁(6克去皮),甘草(6克)
先煮麻黃幾分鐘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煮成一大碗湯,溫熱飲用,然後蓋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。
效果:服藥後,他全身出了汗,脈搏也恢復正常,所有症狀都得到緩解。
說明:有人可能會懷疑這是少陰類型的流感,因為少陰類型的流感脈搏會非常微弱,甚至感覺不到。但我選擇用太陽類型的治療方式,因為他頭痛、輕微喘息和發抖的症狀,都是太陽經的表現,而不是少陰類型的蜷縮躺臥、只想睡覺的症狀。因此在麻黃湯中,我加入了大量生黃耆,以幫助麻黃和桂枝發揮功效,這就是通過扶正來驅邪的方式。
2. 3.傷寒脈閉
天津李姓童子,年十四歲,得傷寒脈閉證。
病因,其左肋下素有鬱氣,發動時輒作疼,一日發動疼劇,頭上汗出,其汗未解,出冒風寒,遂得斯證。
證候,頭疼、身冷、惡寒、無汗、心中發熱,六脈皆閉。
診斷,因其素有肋下作疼之病,身形羸弱;又當汗出之時感冒風寒,則風寒之入者必深,是以脈閉身寒;又肋下素有鬱氣,其肝膽之火必然鬱滯,因外感所束激動其素郁之火,所以心中覺熱。法當以發表之藥為主,而以清熱理郁兼補正之藥佐之。
處方,麻黃(二錢),玄參(六錢),生懷山藥(六錢),野臺參(二錢),生雞內金(二錢),天花粉(五錢),甘草(錢半)
先煎麻黃數沸,吹去浮沫,再入諸藥同煎一大盅,溫服取汗,若不出汗時,宜再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以助其汗。
效果,服藥兩點鐘,周身微發熱,汗欲出不出,遂將阿斯匹林服下,須臾汗出遍體,翌日復診,其脈已出,五至無力,已不惡寒,心中仍覺發熱,遂去麻黃,將玄參、山藥皆改用一兩,服至三劑後;心中已不發熱,遂將玄參、天花粉各減半,再服數劑以善其後。
白話文:
[3.傷寒脈閉]
天津有一個李姓的少年,年僅十四歲,得了傷寒脈閉的病症。
病因,他左側肋骨下方平時就有鬱結的氣,每次發作時就會疼痛,有一天痛得很厲害,頭上開始冒汗,但還沒等汗水蒸發乾淨,他就出去吹了風,受了寒,因此得了這個病。
症狀,他感到頭痛、身體冰冷、畏寒、沒出汗,而且心裡感覺發熱,全身的脈搏都呈現閉塞的狀態。
診斷,因為他一直有左側肋骨下方疼痛的問題,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弱;再加上在流汗的時候受風寒,那麼進入體內的風寒必然很深,這就是為什麼脈搏閉塞,身體冰冷的原因;另外,他左側肋骨下方的鬱結氣血,肝膽的火氣必然受到阻滯,因為外在的風寒刺激了他原本就鬱結的火氣,所以他會覺得心裡熱。治療應以發汗的藥物為主,同時輔以清熱、調理鬱氣和補充元氣的藥物。
處方,麻黃(6克),玄參(18克),生懷山藥(18克),野臺參(6克),生雞內金(6克),天花粉(12.5克),甘草(4.5克)
先煮麻黃幾次,去掉上面的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煮一大碗,溫暖地服用,期望能出汗,如果沒有出汗,應該再服用一片西藥阿斯匹林來幫助出汗。
效果,服藥兩個小時後,他全身微微發熱,想要出汗但又不出,於是吃了阿斯匹林,不久全身開始出汗,第二天再次診斷,他的脈搏已經恢復,只是仍然無力,已經不再畏寒,但是心裡還是感覺熱,於是停用麻黃,把玄參、山藥的用量都增加到30克,服用了三次藥後;心裡已經不再感覺熱,於是將玄參、天花粉的量各減半,再服用幾次藥以鞏固療效。
3. 4.少陰傷寒
天津李××,年三十二歲,於夏季得傷寒證。
病因,午間恣食瓜果,因夜間失眠,遂食余酣睡,值東風驟至天氣忽變寒涼,因而凍醒,其未醒之時又復夢中遺精,醒後遂覺周身寒涼抖戰,腹中又復隱隱作疼,懼甚,遂急延為診視。
證候,迨愚至為診視時,其寒戰腹疼益甚,其脈六部皆微細欲無,知其已成直中少陰之傷寒也。
診斷,按直中少陰傷寒為麻黃附子細辛湯證,而因在夢遺之後,腹中作疼,則寒涼之內侵者益深入也,是宜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中再加溫暖補益之品。
處方,麻黃(二錢),烏附子(三錢),細辛(一錢),熟地黃(一兩),生懷山藥(五錢),淨萸肉(五錢),乾薑(三錢),公丁香(十粒)
煎湯一大盅,溫服,溫復取汗,勿令過度。
效果,將藥服後,過一點鐘,周身微汗,寒戰與腹疼皆愈。
或問,麻黃附子細辛湯證,傷寒始得發熱脈沉也,今斯證寒戰脈沉細,夫寒戰與發熱迥異矣,何以亦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乎?答曰:麻黃附子細辛湯證,是由太陽傳少陰也,為其病傳少陰是以脈沉,為其自太陽傳少陰是以太陽有反應之力而發熱。此證晝眠凍醒,是自太陽傳少陰,又因恣食寒涼繼而晝寢夢遺,其寒涼又直中少陰,內外寒涼夾攻,是以外寒戰而內腹疼,太陽雖為表陽亦無反應之力也。方中用麻黃以逐表寒,用附子以解裡寒,用細辛以通融表裡,使表裡之寒盡化;又因其少陰新虛,加熟地黃、萸肉、山藥以補之,養正即以除邪也,又因其腹疼知寒侵太深,又加乾薑、丁香助附子、細辛以除之,寒邪自無遁藏也。方中用意周匝,是以服之即效。至於麻黃髮汗止二錢者,因當夏令也,若當冬令則此證必須用四錢方能出汗,此用藥因時令而有異也。至若在南方雖當冬令用麻黃二錢亦能發汗,且南方又有麻黃不過錢之說,此又用藥因地點而有異也。
白話文:
[4.少陰型感冒]
天津的李先生,三十二歲,在夏天得了類似感冒的病症。
病因:他在中午大量食用了瓜果,晚上因為失眠,吃飽後就沉沉睡去。突然間東風大作,天氣變得寒冷,他被冷醒。在他還未完全清醒的時候,在夢中出現了遺精的情況。醒來後,他感覺全身冰冷並且開始發抖,腹部也隱隱作痛,非常害怕,於是急忙找醫生來診斷。
症狀:當我到達為他看診時,他冷顫和腹痛的情況更嚴重了。測量他的脈搏,發現六個部位的脈象都非常微弱,幾乎感覺不到,我明白他已經發展成了典型的少陰型感冒。
診斷:根據少陰型感冒的特徵,這是屬於麻黃附子細辛湯證。然而,因為他在夢遺後腹痛,這表示寒氣已經更深地進入體內,因此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加入一些溫暖和補益的成分是必要的。
處方:麻黃(約6克),烏附子(約9克),細辛(約3克),熟地黃(約30克),生懷山藥(約15克),淨萸肉(約15克),乾薑(約9克),公丁香(約10粒)。
煎煮成一大杯湯,溫熱飲用,溫暖身體讓汗液排出,但不要讓汗出得太多。
效果:服藥後一小時,他全身微微出汗,冷顫和腹痛都消失了。
有人可能會問:麻黃附子細辛湯通常適用於感冒初期,伴隨發燒和脈象沉的情況,現在這個病例是冷顫和脈象沉細,冷顫和發燒完全不同,為什麼也要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呢? 回答: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於從太陽經傳至少陰經的病情,因為疾病已經傳到了少陰經,所以脈象沉。由於它從太陽經傳到少陰經,太陽經仍有一些抵抗能力,導致發燒。這個病例是在白天睡眠時被冷醒,導致病情從太陽經傳到了少陰經。再加上他大量食用寒涼食物和日間的睡眠中遺精,使得寒氣直接侵入少陰經,內外寒氣夾攻,導致他外面冷顫,內部腹部疼痛,太陽經雖然作為表面的陽氣,但是沒有足夠的抵抗能力。方中使用麻黃來驅散表面的寒氣,使用附子來消除內在的寒氣,使用細辛來調和表裡,使表面和內在的寒氣都能消散;再考慮到他的少陰經剛受到損傷,加入熟地黃、萸肉和山藥來補充元氣,滋養正氣以去除邪氣。同時,由於他腹痛,知道寒氣侵入很深,再加入乾薑和丁香,幫助附子和細辛去除寒氣,這樣寒邪就無處遁形。方中的用藥十分周全,所以他服藥後立刻見效。至於麻黃的用量,夏季只用了6克,因為是夏季。如果在冬季,這種情況下必須用到12克才能出汗,這是因為藥物的使用要根據季節變化。同樣的,即使在冬季,如果在南方地區,用6克麻黃也能發汗,甚至有南方人認為麻黃用量不應超過3克,這是因為藥物的使用會根據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