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48)
一、醫方 (48)
1. 2.涼解湯
治溫病,表裡俱覺發熱,脈洪而兼浮者。
薄荷葉(三錢),蟬蛻(二錢,去足土),生石膏(一兩,搗細),甘草(一錢五分)
白話文:
薄荷葉:三錢 蟬蛻:二錢(去掉腳部泥土) 生石膏:一兩(搗成粉末) 甘草:一錢五分
春溫之證,多有一發而表裡俱熱者,至暑溫尤甚,已詳論之於前矣。而風溫證,兩三日間,亦多見有此脈、證者。此湯皆能治之,得汗即愈。
白話文:
春天溫熱病的症狀,大多是一開始就表裡都發熱,到了夏天溫熱病尤為嚴重,這些前文已詳述過了。而風溫症狀,兩三天後,也常常出現這些脈象和症狀。這個藥方都能治療這些症狀,一旦出汗,病就會痊癒。
西人治外感,習用阿斯匹林法。用阿斯匹林一瓦,和乳糖(可代以白蔗糖)服之,得汗即愈。愚屢次試之,其發汗之力甚猛,外感可汗解者,用之發汗可愈。若此涼解湯,與前清解湯,皆可以此藥代之,以其涼而能散也。若後之寒解湯,即不可以此藥代之,蓋其發汗之力有餘,而清熱之力,仍有不足也。
白話文:
西方醫學治療外感風邪,常使用阿斯匹林。服用一公克阿斯匹林,搭配乳糖(可以用白蔗糖代替)。出汗後,病情就好轉。我多次試驗過此法,其發汗效果非常好。對於外感風邪可用出汗法治療者,使用阿斯匹林發汗即可治癒。因此,涼解湯和之前的清解湯都可以用此藥代替,因為它具有涼性且能發散。但後面的寒解湯就不能用此藥代替,因為它的發汗作用過強,而清熱作用仍然不足。
2. 3.寒解湯
治周身壯熱,心中熱而且渴,舌上苔白欲黃,其脈洪滑。或頭猶覺疼,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。
生石膏(一兩,搗細),知母(八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蟬蛻(一錢五分,去足土)
白話文:
生石膏(50克,研成細末) 知母(40克) 連翹(7.5克) 蟬蛻(7.5克,去除足部泥土)
或問:此湯為發表之劑,而重用石膏、知母,微用連翹、蟬蛻,何以能得汗?答曰,用此方者,特恐其診脈不真,審證不確耳。果如方下所注脈證,服之覆杯可汗,勿庸慮此方之不效也。蓋脈洪滑而渴,陽明府熱已實,原是白虎湯證。特因頭或微疼,外表猶似拘束,是猶有一分太陽流連未去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這個湯劑是發汗方,但卻大量使用了石膏、知母,少量使用了連翹、蟬蛻,怎麼能發汗呢?
回答說:使用這個湯劑的人,擔心的就是脈象不準確,辨證不確定。如果確實符合方劑下的脈象證候,服藥後蓋杯就會出汗,不必擔心這個方劑不起效。
這是因為脈象洪滑,口渴,陽明府熱已經確定,原本就是白虎湯的證型。但是因為頭部微微疼痛,外表還有些侷促,說明還有一分太陽經的餘邪未去。
故方中重用石膏、知母以清胃府之熱;而復少用連翹、蟬蛻之善達表者,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,仍還太陽作汗而解。斯乃調劑陰陽,聽其自汗,非強發其汗也。況石膏性涼(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其微寒即涼也)味微辛,有實熱者,單服之即能汗乎?
白話文:
因此,古方中大量使用石膏和知母來清除胃部的熱氣;同時再少量使用連翹和蟬蛻這些發散表邪的藥物,引導胃中的熱氣向外發散,仍然通過太陽經發汗的方式來解除。這就是調和陰陽,任由其自然發汗,而不是強行發汗。況且石膏性涼(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是微寒,也就是涼的)味微辛,如果有實熱的患者,單獨服用它就能出汗嗎?
曾治一少年,孟夏長途勞役,得溫病,醫治半月不效。後愚診視,其兩目清白,竟無所見,兩手循衣摸床,亂動不休,讝語不省人事。其大便從前滑瀉,此時雖不滑瀉,每日仍溏便一兩次。脈浮數,右寸之浮尤甚,兩尺按之即無。因此證目清白無見者,腎陰將竭也。手循衣摸床者,肝風已動也。
白話文:
曾經診治過一位少年,在初夏時節勞累過度,得了熱病,治療了半個月沒有起色。後來我診視他,發現他的雙眼清白沒有神采,什麼都看不到,雙手沿著衣服撫摸牀鋪,不停地亂動,說胡話,神志不清。他以前大便一直滑瀉,現在雖然不滑瀉了,但每天仍會溏便一兩次。他的脈浮數,右寸部的脈浮得特別明顯,兩尺部的脈按上去就沒有了。根據這些症狀,他雙眼清白失明是腎陰將盡的表現,雙手沿著衣服撫摸牀鋪是肝風已經發動的表現。
病勢之危,已至極點。幸喜脈浮,為病還太陽。右寸浮尤甚,為將汗之勢。其所以將汗而不汗者,人身之有汗,如天地之有雨。天地陰陽和而後雨,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。此證尺脈甚弱,陽升而陰不能應,汗何由作?當用大潤之劑,峻補真陰,濟陰以應其陽,必能自汗。遂用熟地、玄參、阿膠、枸杞之類,約重六七兩,煎湯一大碗,徐徐溫飲下,一日連進二劑,即日大汗而愈。審是,則發汗原無定法。
白話文:
病人的病情已經危急到了極點。好在脈搏浮起,表示病邪還停留在表層的太陽經。右手寸口脈浮起得尤為厲害,表示將要出汗。之所以已經出汗未出汗,是因為人體出汗就像天地下雨一樣。天地間陰陽調和之後才會下雨,人體也需要陰陽調和之後才能出汗。這個病人的尺脈非常虛弱,陽氣上升而陰氣不能呼應,怎麼可能出汗呢?應該服用大補陰液的藥物,大力補充真陰,讓陰氣滋潤身體以呼應陽氣,這樣一定能夠發汗。於是我用了熟地、玄參、阿膠、枸杞等藥物,大約六七兩重,煎成一大碗湯藥,讓病人分多次慢慢喝下去。一天連續服用兩劑,當天便大汗淋漓,疾病隨之痊癒。從這個病例中可以看出,發汗沒有固定的方法。
當視其陰陽所虛之處,而調補之,或因其病機而利導之,皆能出汗,非必發汗之藥始能汗也。按:,寒溫之證,原忌用黏膩滋陰、甘寒清火,以其能留邪也。而用以為發汗之助,則轉能逐邪外出,是藥在人用耳。
白話文:
應該觀察患者陰陽虛弱的部分,然後對症下藥加以調節,或者根據其病情來疏通引導,都能使患者出汗,不見得一定要使用發汗藥才能發汗。說明:對於寒證溫證,原本忌諱使用黏膩滋補陰液、甘寒清熱的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會滯留邪氣。但如果將這些藥物用作發汗藥的輔助藥物,反而能驅邪外出,關鍵在於用藥者的運用。
一人,年四十餘。為風寒所束不得汗,胸中煩熱,又兼喘促。醫者治以蘇子降氣湯,兼散風清火之品,數劑病益進。診其脈,洪滑而浮,投以寒解湯,須臾上半身即出汗。又須臾,覺藥力下行,至下焦及腿亦皆出汗,病若失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人,因為受了風寒而無法出汗,胸中感到煩熱,還有氣喘。醫生用蘇子降氣湯治療,同時搭配疏散風熱的藥物,服用幾帖後病情反而加重。診斷他的脈象,洪滑而浮,便給他服用寒解湯。沒多久,上半身開始出汗,再過一會兒,他感覺藥力往下行,到達下腹部和小腿也都出汗了,病情也隨之好轉。
一人,年三十許。得溫證,延醫治不效,遷延十餘日。愚診視之,脈雖洪而有力,仍兼浮象。問其頭疼乎?曰:然!渴欲飲涼水乎?曰:有時亦飲涼水,然不至燥渴耳。知其為日雖多,而陽明之熱,猶未甚實,太陽之表,猶未盡罷也。投以寒解湯,須臾汗出而愈。
白話文:
有一個人,三十多歲。得了風熱病,請醫生治了好幾天都不見效,拖延了十幾天。我診斷後,他的脈象雖然洪大有力,但還是有點浮象。我問他頭疼嗎?他說:「是!」口渴想喝涼水嗎?他說:「有時也喝涼水,但是不至於很渴。」我知道他的病雖然拖延已經很多天,但陽明經的熱證還沒有完全確定,太陽經的表證還沒有完全消除。我給他開了「寒解湯」,沒過多久,他就出汗了,病也就好了。
一人,年三十餘。於冬令感冒風寒,周身惡寒無汗,胸間煩躁。原是大青龍湯證,醫者投以麻黃。服後汗無分毫,而煩躁益甚,幾至瘋狂。診其脈,洪滑異常,兩寸皆浮,而右寸尤甚。投以寒解湯,覆杯之頃,汗出如洗而愈。審是則寒解湯不但宜於溫病,傷寒現此脈者,投之亦必效也。
白話文:
有一個人,約莫三十多歲。在冬天時受了風寒,全身感覺寒冷沒有出汗,胸口中感覺煩躁。原本應當用大青龍湯治療,但醫師卻給他服用了麻黃。服用後不僅沒有出汗,反而煩躁更加劇烈,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。診斷他的脈象,洪滑異常,兩寸脈都浮起,而右寸脈尤為明顯。給他服用了寒解湯,蓋上杯子的時間,就出汗如雨,而病情痊癒。由此可知,寒解湯不僅適用於溫病,出現這種脈象的傷寒患者,服用寒解湯也一定有效。
一叟,年七旬。素有勞疾,薄受外感,即發喘逆,投以小青龍湯,去麻黃,加杏仁、生石膏輒愈。上元節後,因外感甚重,舊病復發,五六日間,熱入陽明之府。脈象弦長浮數,按之有力,而無洪滑之象(此外感兼內傷之脈)。投以寒解湯,加潞參三錢,一劑汗出而喘愈。
白話文:
一位七旬的老翁,長年以來都有勞累導致的疾病,輕微受到外邪侵襲,就會發作喘息逆氣。服用小青龍湯治療,去除麻黃,加入杏仁、生石膏,症狀便能好轉。元宵節過後,由於外邪侵襲嚴重,舊病復發,五六天內,熱邪侵入陽明之府。脈象弦長浮數,按壓有力,但沒有洪滑的症狀(既有外感,也有內傷)。服用寒解湯治療,加入潞參三錢,一劑藥服用後出汗,喘息便好轉了。
再診其脈,餘熱猶熾,繼投以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一大劑,分三次溫飲下,盡劑而愈。
白話文:
我再次診視他的脈象,殘餘的熱象仍然熾盛。於是我繼續開出白虎湯,並加入人參和山藥,代替了白米湯。一份大劑量,分三次溫熱喝,喝完後就康復了。
一妊婦,傷寒兩、三日。脈洪滑異常,精神昏憒,間作讝語,舌苔白而甚厚。為開寒解湯方,有一醫者在座,問方中之意何居?愚曰:欲汗解耳。曰:此方能汗解乎?愚曰:此方遇此證,服之自能出汗,若泛作汗解之藥服之,不能汗也。飲下須臾,汗出而愈。
白話文:
有一個懷孕的婦女得了傷寒兩三天了。脈搏洪滑異常,神志不清醒,時常說胡話,舌苔白而厚。我給她開了發汗解表的湯藥。一位醫生在場,問我開這個方子的用意是什麼?我說:是想透過發汗來解除表邪。他問:這個方子能發汗解表嗎?我說:這個方子針對這種情況,服用後自然會出汗。如果隨便開發汗解表藥給她吃,反而無法出汗。她喝了藥後沒多久,就出汗了,病情也好了。
一婦人,年二十餘,得溫病。咽喉作疼,舌強直,幾不能言,心中熱而且渴,頻頻飲水,脈竟沉細異常,肌膚亦不發熱。遂舍脈從證,投以寒解湯,得微汗,病稍見愈。明晨又復如故,舌之強直更甚。知藥原對證,而力微不能勝病也。遂仍投以寒解湯,將石膏加倍,煎湯兩盅,分二次溫飲下,又得微汗,病遂愈。
白話文:
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子,得了熱病。她的喉嚨疼痛,舌頭僵硬,幾乎無法說話,心中燥熱又口渴,頻頻喝水,脈搏卻異常低沉細弱,皮膚也沒有發熱。於是醫生捨棄脈象,根據症狀,給她服用了寒解湯,病人出了微微的汗,病情稍微好轉。第二天早上,她的病情又恢復原狀,舌頭的僵硬更加嚴重。醫生知道藥物對症,但藥力微弱,不足以戰勝疾病。於是,他繼續給她服用了寒解湯,將石膏的用量加倍,煎了兩碗湯,分成兩次溫服,病人再次出了微微的汗,病情最終痊癒。
按:,傷寒脈若沉細,多系陰證。溫病脈若沉細,則多系陽證。蓋溫病多受於冬,至春而發,其病機自內向外。有時病機鬱而不能外達,其脈或即現沉細之象,誤認為涼,必至誤事。又此證,寒解湯既對證見愈矣,而明晨,舌之強直更甚,乃將方中生石膏倍作二兩,分兩次前後服下,其病即愈。由是觀之,凡治寒溫之熱者,皆宜煎一大劑,分數次服下,效古人一劑三服之法也。
白話文:
伤寒的脈象若沉细,多半是阴证;温病的脈象若沉细,则多半是阳证。这是因为温病大多是在冬天感染,到了春天才发病,病机是从体内向外发展。有时候病机郁结在体内无法向外散发,脈象可能就出现沉细的现象,误以为是寒症,就会导致误治。还有一例,寒解汤对症后病症已经好转,但第二天早上舌头却更加僵硬,于是把方子中的生石膏加倍,分成两次前后服用,病症就痊愈了。由此可见,治疗寒温的热证,都应该煎一大剂,分成几次服用,效仿古人一剂三服的方法。
門人高××曾治一媼,年近七旬。於春初得傷寒證,三四日間,煩熱異常。又兼白痢,晝夜滯下無度,其脈洪滑兼浮。高××投以寒解湯,加生杭芍三錢,一劑微汗而熱解,痢亦遂愈。
白話文:
弟子高××曾經治療一位老婦人,年近七旬。在初春時節患上傷寒,三四天內,發熱異常。此外還伴有白痢,晝夜頻繁下泄不止,脈象洪滑浮動。高××給她服用了寒解湯,並加了三錢生杭芍。一劑藥下去,輕微出汗後熱退了,痢疾也痊癒了。
又:吳又可曰:「里證下後,脈浮而微數,身微熱,神思或不爽。此邪熱浮於肌表,里無壅滯也。雖無汗,宜白虎湯,邪可從汗而解。若下後,脈空虛而數,按之豁然如無者,宜白虎加人參湯,覆杯則汗解。」,按:,白虎湯與白虎加人參湯,皆非解表之藥,而用之得當,雖在下後,猶可須臾得汗,況在未下之前乎。不但此也,即承氣湯,亦可為汗解之藥,亦視乎用之何如耳。
白話文:
此外,吳又可說:「痢疾過後,脈搏浮動而微弱偏快,身體微微發熱,精神思緒不清醒。這是因為邪熱浮在肌表,內裏沒有淤滯。即使沒有出汗,也應該服用白虎湯,邪氣會隨著汗液排出。如果是痢疾過後,脈搏虛空而加快,按壓時感到空洞無物,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,蓋上杯蓋後就會出汗。」
需要注意的是,白虎湯和白虎加人參湯都不是解表的藥物,但如果使用得當,即使在痢疾過後,也可以很快出汗,更何況是在痢疾之前呢。不僅如此,即使是大承氣湯,也可以作為發汗的藥物,這也取決於如何使用。
又洪吉人曰:「余嘗治熱病八、九日,用柴葛解之、芩連清之、硝黃下之,俱不得汗。昏憒擾亂,撮空摸床,危在頃刻。以大劑地黃湯(必系減去桂附者),重加人參、麥冬進之。不一時,通身大汗淋漓,惡證悉退,神思頓清。」
白話文:
此外,洪吉人說:「我曾治療一位發熱八、九天的病人,使用柴葛解表、芩連清熱、硝黃瀉下的方法,卻無法讓病人出汗。病人神志不清、躁動不安,隨意抓牀,情況危急。我改用大量的地黃湯(必須去掉桂枝和附子),並加入人參、麥冬。不久後,病人全身大汗淋漓,所有不良症狀都消失了,神志也恢復清明。」
按:,此條與愚用補陰之藥發汗相似,所異者,又加人參以助其氣分也。上所論者皆發汗之理,果能匯通參觀,發汗之理,無餘蘊矣。
附錄:
直隸鹽山李××來函:
白話文:
註解:此條與我使用補陰藥物來發汗的方法相似,不同的在於,我還加入了人參來幫助它的氣分。上文所說的都是發汗的原理,如果能夠匯集通暢地觀察,發汗的原理就沒有什麼剩餘的奧祕了。
天津××,得溫病,先服他醫清解之藥數劑無效。弟診其脈象,沉浮皆有力,表裡壯熱無汗。投以寒解湯原方,遍身得汗而愈。山斯知方中重用生石膏、知母以清熱,少加連翹、蟬蛻以引熱透表外出,制方之妙遠勝於銀翹散、桑菊飲諸方矣。且由此知石膏生用誠為妙藥。從治愈此證之後,凡遇寒溫實熱諸證,莫不遵書中方論,重用生石膏治之。
白話文:
天津的××患者得了溫病,一開始服用其他醫生的清熱解毒藥物好幾劑都沒有效果。我診脈後發現他的脈象既沉又浮,有力,全身發熱無汗。於是開了寒解湯,患者服用後全身出汗而痊癒。由此可知,此方中重用生石膏和知母清熱,少加連翹和蟬蛻引熱透表而出,配方的精妙遠遠超過銀翹散、桑菊飲等方劑。而且也證明瞭生石膏具有良好的藥效。從治癒此證後,凡是遇到寒溫實熱等證,我都會遵循醫書中的方論,重用生石膏來治療。
其熱實脈虛者,亦莫不遵書中方論,用白虎加人參湯,或用白虎加人參以生山藥代粳米湯,皆能隨手奏效。
直隸鹽山孫××來函:
白話文:
對於發熱但脈搏虛弱的人,我們也嚴格遵循書中的方論,使用白虎加人參湯,或用白虎加人參並用鮮山藥代替粳米湯,都能隨手奏效。
斯年初冬,適郭姓之女得傷寒證,三四日間陽明熱勢甚劇,面赤氣粗,六脈洪數,時作譫語。為開寒解湯,因胸中覺悶,加栝蔞仁一兩,一劑病愈。
白話文:
今年初冬,恰好一位姓郭的女子得了傷寒,三四天內陽明熱證很嚴重,面色發紅、呼吸粗重,六種脈象又洪又跳,時常胡言亂語。給她開了「寒解湯」,因為她覺得胸中悶脹,所以加了兩錢栝樓仁,一劑就治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