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五、醫案 (28)
五、醫案 (28)
1. 3.胃脘疼悶
天津徐氏婦,年近三旬,得胃脘疼悶證。
病因,本南方人,久居北方,遠懷鄉里,歸寧不得,常起憂思,因得斯證。
證候,中焦氣化凝郁,飲食停滯艱於下行,時欲呃逆,又苦不能上達,甚則蓄極綿綿作疼。其初病時,惟覺氣分不舒,服藥治療三年,病益加劇,且身形亦漸羸弱,呼吸短氣,口無津液,時常作渴,大便時常乾燥,其脈左右皆弦細,右脈又兼有牢意。
診斷,《內經》謂脾主思,此證乃過思傷脾以致脾不升胃不降也。為其脾氣不上升,是以口無津液,呃逆不能上達;為其胃氣不降,是以飲食停滯,大便乾燥。治之者當調養其脾胃,俾還其脾升胃降之常,則中焦氣化舒暢,疼脹自愈,飲食加多而諸病自除矣。
處方,生懷山藥(一兩),大甘枸杞(八錢),生箭耆(三錢),生雞內金(三錢黃色的搗),生麥芽(三錢),玄參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天冬(三錢),生杭芍(二錢),桂枝尖(錢半),生薑(三錢),大棗(三枚掰開)
共煎湯一大盅,溫服。
方解,此方以山藥、枸杞、黃耆、薑、棗培養中焦氣化,以麥芽升脾(麥芽生用善升),以雞內金降胃(雞內金生用善降),以桂枝升脾兼以降胃(氣之當升者遇之則升,氣之當降者遇之則降),又用玄參,花粉諸藥,以調劑薑、桂、黃耆之溫熱,則藥性歸於和平,可以久服無弊。
復診,將藥連服五劑,諸病皆大輕減,而胃疼仍未脫然,右脈仍有牢意。度其疼處當有瘀血凝滯,擬再於升降氣化藥中加消瘀血之品。
處方,生懷山藥(一兩),大甘枸杞(八錢),生箭耆(三錢),玄參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生麥芽(三錢),生雞內金(二錢黃色的搗),生杭芍(二錢),桃仁(二錢去皮炒搗),廣三七(二錢軋細)
藥共十味,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,送服三七末一半,至煎渣再服時,仍送服其餘一半。
效果,將藥連服四劑,胃中安然不疼,諸病皆愈,身形漸強壯。脈象已如常人,將原方再服數劑以善其後。
白話文:
[3.胃部疼痛與悶脹]
天津有位徐姓婦女,年約三十,罹患胃痛與悶脹的疾病。
病因,她原本是南方人,長時間住在北方,思念家鄉,卻無法回家探親,長期的憂鬱和思念導致她得了這病。
症狀,中焦部位(脾胃)的氣血運行受阻,食物消化困難,時常想要打嗝,但又無法順利地排出,嚴重時會持續地感到疼痛。剛開始只覺得氣血不順,經過三年的藥物治療,病情反而更嚴重,身體也逐漸瘦弱,呼吸短促,口中乾燥無津液,經常口渴,排便也常乾燥,脈搏左右都呈現弦細的狀態,右手脈搏甚至有些堅硬。
診斷,《內經》提到脾臟主管思考,這位婦人的病症是因為過度思慮傷害了脾臟,導致脾氣無法上升,胃氣無法下降。脾氣不上升,所以口中無津液,打嗝無法順利;胃氣不下降,所以食物消化不良,排便乾燥。治療方法應該調理脾胃,讓脾氣上升,胃氣下降,這樣中焦的氣血運行就會暢通,疼痛和脹氣自然會消失,食慾增加,各種病症也會隨之消失。
藥方,懷山藥(一兩),甘枸杞(八錢),箭耆(三錢),雞內金(三錢黃色的研碎),麥芽(三錢),玄參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天冬(三錢),杭芍(二錢),桂枝尖(錢半),薑(三錢),大棗(三枚掰開) 將這些藥材煎成一大碗湯,溫熱後服用。
解析,這個藥方以山藥、枸杞、黃耆、薑、棗來調理脾胃功能,用麥芽提升脾氣(生麥芽能提升氣血),用雞內金降低胃氣(生雞內金能降氣),用桂枝同時提升脾氣和降低胃氣(該升的氣遇到它會升,該降的氣遇到它會降)。另外,加入玄參、天花粉等藥物,以平衡薑、桂、黃耆的溫熱,使藥性平和,可以長期服用而無副作用。
複診,連續服用五劑藥後,病情大大減輕,但胃痛仍未完全消除,右手脈搏依然堅硬。推測胃痛部位可能有瘀血堵塞,計劃在提升和降低氣血的藥物中加入消散瘀血的成分。
藥方,懷山藥(一兩),甘枸杞(八錢),箭耆(三錢),玄參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麥芽(三錢),雞內金(二錢黃色的研碎),杭芍(二錢),桃仁(二錢去皮炒碎),廣三七(二錢磨細) 將前九種藥材煎成一大碗湯,用湯送服三七末的一半,煎第二次時,再送服剩下的另一半。
療效,連續服用四劑藥後,胃部不再疼痛,所有病症都消失了,身體逐漸強壯。脈搏已恢復正常,再服用幾劑原藥方以鞏固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