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五、醫案 (27)

回本書目錄

五、醫案 (27)

1. (五)腸胃病門

2. 1.噎膈

天津盛××,年五旬,得噎膈證。

病因,處境恆多不順,且又秉性褊急,易動肝火,遂得斯證。

證候,得病之初期,覺飲食有不順時,後則常常如此,始延醫為調治,服藥半年,更醫十餘人皆無效驗。轉覺病勢增劇,自以為病在不治,已停藥不服矣。適其友人何××勸其求愚為之診治,其六脈細微無力,強食餅乾少許,必嚼成稀糜方能下咽,咽時偶覺齟齬即作嘔吐,帶出痰涎若干。惟飲粳米所煮稠湯尚無阻礙,其大便燥結如羊矢,不易下行。

診斷,楊素園謂:「此病與失血異證同源,血之來也暴,將胃壁之膜衝開則為吐血;其來也緩,不能衝開胃膜,遂瘀於上脘之處,致食管窄隘即成噎膈。」至西人則名為胃癌,所謂癌者,如山石之有岩,其形凸出也。此與楊氏之說正相符合,其為瘀血致病無疑也。其脈象甚弱者,為其進食甚少氣血兩虧也。至其便結如羊矢,亦因其飲食甚少,兼胃氣虛弱不輸送下行之故也。此宜化其瘀血兼引其血下行,而更輔以培養氣血之品。

處方,生赭石(一兩軋細),野臺參(五錢),生懷山藥(六錢),天花粉(六錢),天冬(四錢),桃仁(三錢去皮搗),紅花(二錢),土鱉蟲(五枚搗碎),廣三七(二錢搗細)

藥共九味,將前八味煎湯一大盅,送服三七末一半,至煎渣再服時,再送服其餘一半。

方解,方中之義,桃仁、紅花、土鱉蟲、三七諸藥,所以消其瘀血也。重用生赭石至一兩,所以引其血下行也。用臺參、山藥者,所以培養胃中之氣化,不使因服開破之藥而有傷損也。用天冬、天花粉者,恐其胃液枯槁,所瘀之血將益乾結,故借其涼潤之力以滋胃液,且即以防颱參之因補生熱也。

效果,將藥服至兩劑後,即可進食,服至五劑,大便如常。因將赭石改用八錢,又服數劑,飲食加多,仍覺胃口似有阻礙不能脫然。俾將三七加倍為四錢,仍分兩次服下,連進四劑,自大便瀉下膿血若干,病遂全愈。

說明,按噎膈之證,有因痰飲而成者,其胃口之間生有痰囊(即喻氏《寓意草》中所謂窠囊),本方去土鱉蟲、三七,加清半夏四錢,數劑可愈。有因胃上脘枯槁痿縮致成噎膈者,本方去土鱉蟲、三七,將赭石改為八錢,再加當歸、龍眼肉、枸杞子各五錢,多服可愈。有因胃上脘生瘤贅以致成噎膈者(「論胃病噎膈治法及反胃治法」中曾詳論),然此證甚少,較他種噎膈亦甚難治,蓋瘤贅之生,恆有在胃之下脘成反胃者,至生於胃之上脘成噎膈者,則百中無一二也。

白話文:

[1.噎膈]

天津有一位名叫盛XX的男子,年約五十歲,患上了噎膈的病症。

病因,他的生活環境常讓他感到不如意,加上他性格急躁,容易生氣,導致肝火旺盛,從而得了這種病。

證候,在疾病初期,他發現飲食吞嚥時有些困難,後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。他開始尋求醫生治療,服用藥物半年,找過十多個醫生,但都沒有顯著的改善。病情反而日益加重,他認為自己的病已無法治療,於是停止服藥。恰好他的朋友何XX勸他請我診治,當時他的脈象細弱無力,吃餅乾時必須嚼得很細才能吞下,偶爾吞嚥不順就可能引起嘔吐,伴有大量痰液。他只能喝粥類的流質食物,大便乾燥結實,排便困難。

診斷,楊素園曾說:「這種病症和失血癥的根源相同,血液突然沖擊胃壁,造成胃出血;若血液緩慢積聚,無法沖開胃壁,就會在上脘部位形成瘀血,使食道變窄,形成噎膈。」西方醫學稱之為胃癌,即胃部組織凸起。這和楊氏的理論相符,確定是瘀血造成的疾病。他的脈象弱,是因為飲食量少,氣血雙虧。大便像羊糞一樣硬,是因為飲食量少,加上胃氣虛弱,食物難以下行。治療應該消除瘀血,引導血液下行,同時輔助調理氣血。

處方,生赭石(一兩,研磨細碎)、野臺參(五錢)、生懷山藥(六錢)、天花粉(六錢)、天冬(四錢)、桃仁(三錢,去皮搗碎)、紅花(二錢)、土蟄蟲(五隻,搗碎)、廣三七(二錢,搗碎)。將前八味藥煎湯一大杯,服用時加入一半的三七粉末,再次煎藥服用時,再加入剩下的三七粉末。

方解,桃仁、紅花、土蟄蟲、三七等藥物,可以消除瘀血。大量使用生赭石,可以引導血液下行。使用野臺參和山藥,可以培養胃部的消化功能,防止因服用破血藥物而受損。使用天冬和天花粉,是因為擔心胃液乾涸,瘀血會更加凝固,所以利用其涼潤的特性滋潤胃液,同時預防因補充過多導致熱氣上升。

效果,服用兩劑藥後,他就能正常進食,服用五劑後,大便恢復正常。之後,將生赭石的用量減為八錢,繼續服用幾劑,飲食量逐漸增加,但仍感覺胃口有些阻礙。於是將三七的用量增加到四錢,分兩次服用,連續服用四劑,排出大量膿血後,疾病完全痊癒。

說明,噎膈的病因有多種,有的是由痰飲導致,可在胃部形成痰囊,這種情況可以去掉土蟄蟲和三七,加入清半夏四錢,多服用幾劑即可康復。有的是由胃部上脘萎縮導致,這種情況可以去掉土蟄蟲和三七,將生赭石的用量減為八錢,再加入當歸、龍眼肉、枸杞子各五錢,長期服用可見效。有的是由胃部上脘長出腫瘤導致,這種情況比較罕見,治療也較困難,通常腫瘤多在胃下部形成反胃,而在上部形成噎膈的情況非常少。

3. 2.反胃吐食

天津陳××,年五十六歲,得反胃吐食證,半年不愈。

病因,初因夏日多食瓜果致傷脾胃,廉於飲食,後又因處境不順心多抑鬱,致成反胃之證。

證候,食後消化力甚弱,停滯胃中不下行,漸覺噁心,久之,則覺有氣自下上衝,即將飲食吐出。屢經醫診視,服暖胃降氣之藥稍愈,仍然反復,遷延已年餘矣。身體羸弱,脈弦長,按之不實,左右皆然。

診斷,此證之飲食不能消化,固由於脾胃虛寒,然脾胃虛寒者,食後恆易作泄瀉,此則食不下行而作嘔吐者,因其有沖氣上衝,並迫其胃氣上逆也。當以溫補脾胃之藥為主,而以降胃鎮沖之藥輔之。

處方,生懷山藥(一兩),白朮(三錢炒),乾薑(三錢),生雞內金(三錢黃色的搗),生赭石(六錢軋細),炙甘草(二錢)

共煎湯一大盅,溫服。

效果,將藥煎服後,覺飲食下行不復嘔吐,翌日頭午,大便下兩次,再診其脈不若從前之弦長,知其下元氣化不固,不任赭石之鎮降也。遂去赭石加赤石脂五錢(用頭煎和次煎之湯,分兩次送服)、蘇子二錢,日煎服一劑,連服十劑霍然全愈。蓋赤石脂為末送服,可代赭石以降胃鎮沖,而又有固澀下焦之力,故服後不復滑瀉也。

白話文:

[2.反胃吐食]

天津的陳先生,現年五十六歲,患了反胃吐食的病症,已經半年都未見好轉。

病因,起初是因為夏天過量食用瓜果,導致脾胃受損,對食物的攝取變得節制,後來又因為生活環境不如意,心情長期壓抑,最終形成了反胃的病症。

症狀,飯後消化能力非常弱,食物在胃中停留無法順利往下消化,逐漸感到噁心,時間久了,感覺有一股氣從下方衝上來,然後就會將吃下去的食物吐出來。儘管多次看醫生,服用暖胃降氣的藥物後稍微有所改善,但病情仍反覆,拖了一年多。他的身體非常虛弱,脈搏呈現弦長的狀態,按壓下去不結實,左右手都是如此。

診斷,這種飲食無法消化的情況,確實是由於脾胃虛寒所致,然而脾胃虛寒的人,飯後通常會容易拉肚子,但他的情況卻是食物無法往下消化反而往上嘔吐,這是因為有股氣往上衝,並且迫使胃氣也往上反。應該以溫補脾胃的藥物為主,輔以降胃鎮定的藥物。

處方,生懷山藥(約30克),炒白朮(約9克),乾薑(約9克),生雞內金(約9克,黃色部分磨碎),生赭石(約18克,研磨細),炙甘草(約6克)

將這些藥材煎成一大杯湯藥,溫熱時服用。

效果,服用藥物後,他發現食物能夠順利往下消化,不再嘔吐。第二天上午,他排了兩次大便,再次檢查脈搏,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弦長,顯示他的下元氣化功能不穩固,可能承受不住赭石的強烈作用。於是去掉赭石,改加赤石脂15克(用第一次和第二次煎藥的湯水,分兩次送服)、蘇子6克,每天煎一劑服用,連續服用十劑後完全康復。赤石脂粉末送服,可以代替赭石起到降胃鎮定的作用,而且還有固澀下焦的功效,所以服用後不會再有滑瀉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