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46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醫方 (46)

1. (六)治肺病方

2. 1.黃耆膏

治肺有勞病,薄受風寒即喘嗽,冬時益甚者。

生箭耆(四錢),生石膏(四錢搗細),淨蜂蜜(一兩),粉甘草(二錢細末),生懷山藥(三錢細末),鮮茅根(四錢,銼碎如無鮮者可用乾者二錢代之)

上藥六味,先將黃耆、石膏、茅根,煎十餘沸去渣,澄取清汁二杯,調入甘草、山藥末同煎,煎時以箸攪之,勿令二末沉鍋底,一沸其膏即成。再調入蜂蜜,令微似沸,分三次溫服下,一日服完,如此服之,久而自愈。然此乃預防之藥,喘嗽未犯時,服之月餘,能祓除病根。

肺胞之體,原玲瓏通徹者也。為其玲瓏通徹,故具闟闢之機,而司呼吸之氣。其闟闢之機無礙,即呼吸之氣自如也。有時肺臟有所損傷,其微絲血管及肺胞涵津液之處,其氣化皆湮淤凝滯,致肺失其玲瓏之體,即有礙於闟闢之機,呼吸即不能自如矣。然當氣候溫和時,肺葉舒暢,呼吸雖不能自如,猶不至甚劇。

有時薄受風寒,及令屆冱寒之時,肺葉收縮,則瘀者益瘀,能闟而不能闢,而喘作矣。肺中之氣化,瘀而且喘,痰涎壅滯,而嗽亦作矣。故用黃耆以補肺之陽,山藥以滋肺之陰,茅根以通肺之竅,俾肺之陰陽調和,竅絡貫通,其闟闢之力自適均也。用石膏者,因其涼而能散,其涼也能調黃耆之熱,其散也能助茅根之通也。

用甘草者,因其味甘,歸脾益土,即以生金也。用蜂蜜者,因其甘涼滑潤,為清肺潤肺,利痰寧嗽之要品也。

茅根稟初春少陽之氣,升而能散,原肺臟對宮,肝家之藥也。夫肺金主斂,肝木主散,此證因肺金之斂太過,故用茅根導引肝木之氣,入肺以宣散之,俾其闟闢之機自若,而喘嗽均不作矣。

或問:凡藥之名膏者,皆用其藥之原汁,久經熬煉而成膏。今僅取黃耆、石膏、茅根之清汁,而調以山藥、甘草之末與蜜,以成膏者何也?答曰:古人煎藥,皆有火候,及藥之宜先入後入,或浸水摻入;及藥之宜湯、宜膏、宜丸、宜散之區別,然今人不講久矣。如此方黃耆、茅根過煉,則宣通之力微,石膏過煉,則清涼之力減,此三味所以不宜熬膏也。然猶恐藥入胃之後,由中焦而直趨下焦,其力不能灌注於肺。

故加山藥、蜂蜜之潤而黏,甘草之和而緩者,調入成膏。使人服之,能留戀胃中不遽下,俾其由胃輸脾,由脾達肺也。

或問:調之成膏者,恃山藥、蜂蜜也。至甘草何不與黃耆、石膏同煎取汁,而亦為末調入?答曰:西人謂,甘草微有苛(苛即薄荷)辣之味,煎之則甘味減,而苛辣之味轉增。是以西人潤肺之甘草水,止以開水浸之,取其味甘、且清輕之氣上升也。此方將甘草調入湯中,止煎一沸,亦猶西人作甘草水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[1.黃耆膏]

適用於治療肺部勞損疾病,稍微受到風寒就會喘息咳嗽,尤其冬天症狀會更嚴重的人。

配方包括:生箭耆4錢、生石膏4錢(需研磨成細末)、純蜂蜜1兩、粉甘草2錢(需研磨成細末)、生懷山藥3錢(需研磨成細末)、新鮮茅根4錢(需切碎,若無新鮮可使用乾燥的2錢來替代)。

將上述六種藥材進行操作,首先將黃耆、石膏和茅根煎煮至沸騰十幾次後去掉渣滓,澄清後保留兩杯清汁,再加入甘草和山藥的粉末一起煎煮,煎煮過程中需用筷子攪拌,避免粉末沉底,煮沸一次即可完成膏體。再加入蜂蜜,讓其微微沸騰,分三次溫服,一天內服完,持續服用,久而久之自然痊癒。但這是一款預防藥物,在尚未喘息咳嗽前,服用一個多月,能去除病根。

肺部本質上是透亮通暢的。由於其透亮通暢,因此具有開合功能,負責呼吸空氣。如果開合功能無阻礙,呼吸也就自然順暢。有時肺部受到損傷,其微血管和肺泡中液體的氣化都會淤積凝滯,導致肺部失去透亮特性,開合功能受阻,呼吸也就無法順暢。但在天氣溫暖時,肺葉舒展,即使呼吸不夠自如,也不至於太嚴重。

偶爾受到風寒,或是進入寒冬時節,肺葉收縮,淤塞會更加嚴重,能開卻不能合,因而產生喘息。肺部氣化淤塞且喘息,痰涎堵塞,咳嗽也就隨之而來。因此使用黃耆來補充肺部的陽氣,山藥來滋養肺部的陰氣,茅根來打通肺部通道,使肺部陰陽調和,通道暢通,開合力量自然均衡。使用石膏,因為它涼性且能散發,其涼性能調節黃耆的熱性,其散發能力能幫助茅根的通暢作用。

使用甘草,因為其甘甜,歸屬脾臟,可以培養肺部。使用蜂蜜,因為其甘涼滑潤,是清肺潤肺、利痰止咳的重要成分。

茅根蘊含初春少陽之氣,上升且能散發,原本是對應肺臟的肝臟藥物。肺部金屬主收斂,肝臟木屬主散發,此症狀因肺部金屬收斂過度,因此使用茅根引導肝臟木屬氣息,進入肺部以促進散發,使開合機制正常,喘息和咳嗽都得以消除。

有人問:通常命名為膏的藥物,都是用藥材的原汁,經過長時間熬製而成膏狀。現在只取黃耆、石膏、茅根的清汁,再加入山藥、甘草的粉末和蜂蜜,做成膏狀是為什麼呢?回答如下:古人煎藥都有特定的火候和藥材的先後加入順序,或是用水浸泡加入;以及藥物適合湯、膏、丸、散的區別,然而這些知識現代人已經不熟悉了。像這個方子,黃耆和茅根過度熬煮,其宣通效果會降低,石膏過度熬煮,其清涼效果也會減弱,這三種藥材不適合熬製成膏。然而,我們擔心藥物進入胃部後,直接從中焦進入下焦,其功效無法充分作用於肺部。

因此添加山藥和蜂蜜的潤滑黏稠,以及甘草的和緩,混合成膏狀。讓人服用後,能在胃中停留而不立即下降,使其由胃輸送到脾臟,再由脾臟到達肺部。

又有人問:調製成膏狀,主要依賴山藥和蜂蜜。至於甘草,為什麼不與黃耆、石膏一同煎煮提取汁液,而是磨成粉末加入呢?回答如下:西方人認為,甘草帶有淡淡的薄荷辣味,煎煮後甘甜味道會減少,而薄荷辣味會增加。因此,西方人製作的甘草水,僅僅是用開水浸泡,提取其甘甜且清新的氣息。這個方子將甘草加入湯中,只煎煮一次,也是類似西方人製作甘草水的意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