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46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醫方 (46)

1. 3.從龍湯

治外感痰喘,服小青龍湯,病未全愈,或愈而復發者,繼服此湯。

龍骨(一兩,不用煅搗),牡蠣(一兩,不用煅搗),生杭芍(五錢),清半夏(四錢),蘇子(四錢,炒搗),牛蒡子(三錢,炒搗)

熱者,酌加生石膏數錢或至一兩。

從來愚治外感痰喘,遵《傷寒論》小青龍湯加減法,去麻黃加杏仁,熱者更加生石膏,莫不隨手而愈。然間有愈而復發,再服原方不效者,自擬得此湯後,凡遇此等證,服小青龍湯一兩劑即愈者,繼服從龍湯一劑,必不再發。未全愈者,服從龍湯一劑或兩劑,必然全愈。名曰從龍湯者,為其最宜用於小青龍湯後也。

或疑,方中重用龍骨、牡蠣,收澀太過,以治外感之證,雖當發表之餘,仍恐餘邪未盡,被此收澀之藥固閉於中,縱一時強制不喘,恐病根益深,異日更有意外之變。答曰:若是以品龍骨、牡蠣,淺之乎視龍骨、牡蠣者也,斯可徵之以前哲之說。

徐靈胎曰:龍骨最黏澀,能收斂正氣,凡心神耗散,腸胃滑脫之疾,皆能已之。此藥但斂正氣,而不斂邪氣。所以仲景於傷寒邪氣未盡者,亦恆與牡蠣同用,若仲景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桂枝、甘草、龍骨、牡蠣湯諸方是也。愚於傷寒、溫病,熱實脈虛,心中怔忡,精神騷擾者,恆龍骨與萸肉、生石膏並用,即可隨手奏效。

門人高××曾治一外感痰喘,其喘劇脈虛,醫皆諉為不治。高××投以小青龍湯,去麻黃,加杏仁,又加生石膏一兩、野臺參五錢,一劑而喘定。恐其反復,又繼投以從龍湯,亦加人參與生石膏,其病霍然頓愈。

又:子××治曲姓叟,年六十餘,外感痰喘,十餘日不能臥。醫者投以小清龍湯兩劑,病益加劇(脈有熱而不敢多加生石膏者其病必加劇)。××視之,其脈搏一息六至,上焦煩躁,舌上白苔滿布,每日大便兩三次,然非滑瀉。審證論脈,似難挽回。而××仍投以小青龍湯,去麻黃,加杏仁,又加野臺參三錢,生龍骨、生牡蠣各五錢,生石膏一兩半。一劑病愈強半,又服一劑全愈。

按:,前案但加補氣之藥於小青龍湯中,後案並加斂氣之藥於小青龍湯中,似近於少年鹵莽,而皆能挽回至險之證,亦可為用小青龍湯者多一變通之法矣。

邑,鄭××,年五十許。感冒風寒,痰喘甚劇,服表散、清火、理痰之藥皆不效,留連二十餘日,漸近垂危。其甥劉××,從愚讀書,與言醫學,頗能記憶。聞其舅病革,往省之,既至,則衣冠竟屬纊矣。劉××用葶藶(四錢生者布包)大棗(五枚擘開)湯,加五味子二錢,煎湯灌之,豁然頓醒,繼服從龍湯一劑全愈。蓋此證乃頑痰鬱塞肺之竅絡,非葶藶大棗湯,不能瀉之。

且喘久則元氣必虛,加五味子二錢,以收斂元氣,並可借葶藶下行之力,以納氣歸腎也。可知拙擬從龍湯,固宜於小青龍湯後,而服過發表之藥者,臨時制宜,皆可酌而用之,不必盡在小青龍湯後也。

白話文:

[3.從龍湯]

用於治療因外感引發的痰喘,如果服用小青龍湯後,病症未完全恢復,或是痊癒後再度發作,可接著使用這款湯劑。

藥材包括:龍骨(一兩,無需煅燒粉碎),牡蠣(一兩,無需煅燒粉碎),生杭芍(五錢),清半夏(四錢),蘇子(四錢,炒製粉碎),牛蒡子(三錢,炒製粉碎)

如果病情較熱,可以酌情添加生石膏幾錢到一兩。

我以往治療外感痰喘,遵循《傷寒論》中小青龍湯的增減原則,去掉麻黃加入杏仁,病情熱盛時再加入生石膏,大多都能迅速見效。然而,偶爾會遇到病人痊癒後再次發作,再用同樣的處方卻效果不佳。自從我創立了這款湯劑,遇到這種情況,病人服用一兩劑小青龍湯後痊癒,再服用一劑從龍湯,病情就不會再復發。對於尚未完全康復的患者,服用一劑或兩劑的從龍湯,病情一定可以完全恢復。之所以命名為從龍湯,因為它最適合在小青龍湯之後使用。

或許有人會懷疑,方中大量使用龍骨和牡蠣,收斂作用過強,用於治療外感疾病,雖然在發汗後,仍擔心殘餘的邪氣未被清除,被這些收斂的藥物封閉在體內,即使短時間內能抑制喘息,恐怕病根更深,未來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變化。回答是:這樣的看法是對龍骨和牡蠣功效的低估,可以參考前人的觀點。

徐靈胎曾經指出:龍骨極為黏稠且具有收斂作用,能收斂正氣,對於心神耗散、腸胃滑脫等疾病,都有很好的療效。這種藥物只收斂正氣,而不收斂邪氣。因此,張仲景在治療邪氣未盡的情況下,也會與牡蠣一起使用,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桂枝、甘草、龍骨、牡蠣湯等方劑就是例子。我對於治療傷寒、溫病,熱盛脈虛,心中悸動,精神煩亂的患者,常將龍骨與萸肉、生石膏一起使用,就能迅速見效。

我的學生高某曾經治療一位外感痰喘的病人,他的喘息非常嚴重,脈象虛弱,醫生都認為無法治癒。高某使用小青龍湯,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,再加入一兩的生石膏和五錢的野臺參,一劑後喘息就穩定下來。為了防止病情反覆,再接續使用從龍湯,同樣加入人參和生石膏,結果病人的病情立即完全康復。

另外,子某治療一位六十歲左右的曲姓老人,他因外感痰喘十多天無法躺下。醫生使用兩劑的小清龍湯,病情反而加重(脈象有熱象,但不敢大量使用生石膏,病情必定加重)。子某診斷後,發現他脈搏每分鐘跳動六次,上焦煩躁,舌頭上佈滿白苔,每天大便兩三次,但不是滑瀉。根據症狀和脈象看來,似乎很難挽救。然而,子某仍然使用小青龍湯,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,再加入三錢的野臺參,五錢的生龍骨和生牡蠣,一兩半的生石膏。服用一劑後,病情好了大半,再服用一劑就完全康復。

總結來說,在前面的例子中,我們只是在小青龍湯中加入了補氣的藥物,在後面的例子中,則是同時加入了收斂氣血的藥物,看似有些冒失,但都成功地挽回了危險的病情,這也可以作為使用小青龍湯的另一種靈活變通的方法。

縣城的鄭某,年約五十。感染風寒,痰喘非常嚴重,服用解表、清火、理痰的藥物都沒有改善,病情持續二十多天,逐漸逼近生命危機。他的外甥劉某跟我學習醫學,對醫學知識有一定的記憶。聽聞舅舅病情危急,前往探望,抵達時,舅舅已經穿戴好送終的衣物。劉某使用了四錢的生葶藶(用布包好),五枚擘開的大棗,加上二錢的五味子煎湯灌服,病人突然清醒過來,接著服用一劑從龍湯就完全康復。這個病例是由頑固的痰液阻塞了肺部的通道,如果不是使用葶藶大棗湯,無法清除痰液。

而且長時間的喘息會使元氣虛弱,加入二錢的五味子,可以收斂元氣,同時利用葶藶的下行力量,將氣息納入腎臟。由此可知,我創立的從龍湯,固然適合在小青龍湯後使用,但對於已經服用過解表藥物的患者,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,都可以酌情使用,不一定非要在小青龍湯後使用。]

2. 4.餾水石膏飲

治胸中先有蘊熱,又受外感,胸中煩悶異常,喘息迫促,其脈浮洪有力,按之未實,舌苔白而未黃者。

生石膏(二兩,軋細),甘草(三錢),麻黃(二錢)

上藥三味,用蒸汽水煎兩三沸,取清湯一大碗,分六次溫服下。前三次,一點鐘服一次,後三次,一點半鐘服一次。病愈則停服,不必盡劑。下焦覺涼者,亦宜停服。僻處若無汽水,可用甘瀾水代之。

作甘瀾水法:用大盆盛水,以杓揚之,揚久水面起有若干水泡,旁有人執杓逐取之,即甘瀾水。

若以治溫病中,似此證者,不宜用麻黃。宜用西藥阿斯匹林一瓦,融化於湯中以代之。若僻處藥房無阿斯匹林,又可代以薄荷葉二錢。

奉天錢姓婦於仲冬得傷寒證,四五日間,喘不能臥,胸中煩悶異常,頻頻呼喚,欲自開其胸。診其脈浮洪而長,重按未實,舌苔白厚。知其證雖入陽明,而太陽猶未罷也(胸中屬太陽)。此時欲以小青龍湯治喘,則失於熱。欲以白虎湯治其煩熱,又遺卻太陽之病,而喘不能愈。

躊躇再三,為擬此方,取汽水輕浮之力,能引石膏上升,以解胸中之煩熱。甘草甘緩之性,能逗留石膏不使下趨,以專其上行之力。又少佐以麻黃解散太陽之餘邪,兼藉以瀉肺定喘,而胸中滿悶可除也。湯成後,俾徐徐分六次服之。因病在上焦,若頓服,恐藥力下趨,則藥過病所,而病轉不愈也。

服至三次,胸間微汗,病頓見愈,服至盡劑,病愈十之八九。再診其脈,關前猶似浮洪,喘息已平,而從前兼有咳嗽未愈,繼用玄參一兩,杏仁(去皮)二錢,蔞仁、牛蒡子各三錢,兩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胸中有潛藏熱氣,再受到外界感染,胸中感到異常煩悶,呼吸急促,心跳加速,脈搏浮現且強勁,但按下去並非非常堅實,舌頭上的舌苔呈白色尚未轉黃的人。

使用碾碎的生石膏二兩,甘草三錢,麻黃二錢

以上三種藥材,用蒸餾水煎煮到沸騰兩三次,取出一碗清澈的藥湯,分成六次溫服。前三次,每小時服用一次,後三次,每一個半小時服用一次。病癒了就停止服用,不需要全部吃完。如果感覺下腹部感到涼意,也應當停止服用。如果在偏遠地區找不到蒸餾水,可以使用甘瀾水來替代。

製作甘瀾水的方法:用大盆裝滿水,用勺子反覆舀水,舀久後水面會產生許多泡沫,旁邊有人拿著勺子把這些泡沫舀走,這就是甘瀾水。

如果在治療溫熱疾病中,遇到類似症狀,不適合使用麻黃。應該使用一片阿斯匹林,溶解在藥湯中來代替。如果偏遠地區藥房沒有阿斯匹林,也可以使用二錢薄荷葉來替代。

奉天有一錢姓婦女,在深冬時患上流感,四、五天內,她無法躺下呼吸,胸中感到極度的煩悶,頻繁地呼叫,想要自己打開自己的胸腔。她的脈搏浮現且長,深度按壓並未非常堅實,舌苔白且厚。醫生判斷她的病情雖然進入陽明階段,但是太陽經仍舊未恢復(胸腔屬於太陽經)。此時,如果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她的呼吸困難,就會忽略掉她的熱症。如果用白虎湯來治療她的煩躁和熱症,又會遺漏太陽經的病,並且她的呼吸困難也不會好。

經過再三考慮,醫生開出這個處方,利用蒸餾水的輕盈特性,能帶動石膏上升,以減緩胸中的煩躁和熱感。甘草的甘甜和緩性質,能讓石膏停留在體內不致下墜,專注其向上行的力量。再輔以少量的麻黃來解除太陽經的殘餘病邪,同時藉此來排泄肺部空氣,穩定呼吸,這樣胸中的滿悶感就能消除。藥湯製成後,讓她慢慢分成六次服用。因為病在上焦,如果一次服用,恐怕藥力會向下移動,藥物會超過病竈,反而病不會好。

服用三次後,胸口微微出汗,病情立即好轉,喝完全部的藥,病情好了八九成。再次診脈,脈搏依然有些浮現,但呼吸已經平穩,以前伴隨的咳嗽也未完全痊癒,接著用玄參一兩,去皮杏仁二錢,蔞仁、牛蒡子各三錢,兩劑後全癒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