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46)
一、醫方 (46)
1. 3.從龍湯
治外感痰喘,服小青龍湯,病未全愈,或愈而復發者,繼服此湯。
龍骨(一兩,不用煅搗),牡蠣(一兩,不用煅搗),生杭芍(五錢),清半夏(四錢),蘇子(四錢,炒搗),牛蒡子(三錢,炒搗)
熱者,酌加生石膏數錢或至一兩。
白話文:
龍骨(6克),牡蠣(6克),生杭芍(3克),清半夏(2.5克),蘇子(2.5克,炒後搗碎),牛蒡子(1.8克,炒後搗碎)
從來愚治外感痰喘,遵《傷寒論》小青龍湯加減法,去麻黃加杏仁,熱者更加生石膏,莫不隨手而愈。然間有愈而復發,再服原方不效者,自擬得此湯後,凡遇此等證,服小青龍湯一兩劑即愈者,繼服從龍湯一劑,必不再發。未全愈者,服從龍湯一劑或兩劑,必然全愈。名曰從龍湯者,為其最宜用於小青龍湯後也。
白話文:
以往我治療由外感引起的痰喘,按照《傷寒論》的「小青龍湯」加減方來用藥,去除麻黃,加上杏仁,如果病人發熱再加生石膏,都能手到病除。然而有時候治癒後又會復發,再次服用原方卻無效,自創了「從龍湯」後,只要遇到這種情況,先服用「小青龍湯」一到兩劑,就能痊癒者,再接著服用「從龍湯」一劑,必定不會再復發。如果沒有完全痊癒的,服用「從龍湯」一劑或兩劑,必然能完全治癒。之所以命名為「從龍湯」,是因為它最適合在「小青龍湯」之後使用。
或疑,方中重用龍骨、牡蠣,收澀太過,以治外感之證,雖當發表之餘,仍恐餘邪未盡,被此收澀之藥固閉於中,縱一時強制不喘,恐病根益深,異日更有意外之變。答曰:若是以品龍骨、牡蠣,淺之乎視龍骨、牡蠣者也,斯可徵之以前哲之說。
白話文:
有人懷疑,這個方劑中大量使用龍骨和牡蠣,收斂作用過強,用於治療外感疾病,雖然在發汗之後應該收斂,但仍然擔心殘餘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,被這種收斂的藥物封閉在身體內部,即使暫時壓制住咳嗽,恐怕病根會更深,日後還會出現意外的變化。回答說:如果僅僅根據方劑中使用的龍骨和牡蠣來判斷,那就太過膚淺了。這一點可以從古代醫家的言論中得到證明。
徐靈胎曰:龍骨最黏澀,能收斂正氣,凡心神耗散,腸胃滑脫之疾,皆能已之。此藥但斂正氣,而不斂邪氣。所以仲景於傷寒邪氣未盡者,亦恆與牡蠣同用,若仲景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桂枝、甘草、龍骨、牡蠣湯諸方是也。愚於傷寒、溫病,熱實脈虛,心中怔忡,精神騷擾者,恆龍骨與萸肉、生石膏並用,即可隨手奏效。
白話文:
徐靈胎說:龍骨具有極強的收斂作用,可以收聚正氣。凡是心神耗散,腸胃滑脫的疾病,都能得到緩解。這種藥物只收斂正氣,而不收斂邪氣。所以仲景在治療傷寒邪氣未盡時,也經常將龍骨與牡蠣一起使用,例如仲景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方劑。我個人在治療傷寒、溫病,熱盛脈虛,心中怔忡,精神騷擾等情況時,也經常將龍骨與萸肉、生石膏一起使用,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
門人高××曾治一外感痰喘,其喘劇脈虛,醫皆諉為不治。高××投以小青龍湯,去麻黃,加杏仁,又加生石膏一兩、野臺參五錢,一劑而喘定。恐其反復,又繼投以從龍湯,亦加人參與生石膏,其病霍然頓愈。
白話文:
高姓學徒曾經治療過一個外感導致的痰喘病人,他的喘息劇烈,脈象虛弱,其他醫師都認為無法醫治。高姓學徒給他服用了小青龍湯,但去掉了麻黃,加入了杏仁,並加了一兩生石膏和五錢野臺參。只服用了一劑,喘息情況就平穩下來了。為了預防病情反覆,他又繼續給病人服用了從龍湯,同樣加入了人參和生石膏,結果病人的病情很快痊癒了。
又:子××治曲姓叟,年六十餘,外感痰喘,十餘日不能臥。醫者投以小清龍湯兩劑,病益加劇(脈有熱而不敢多加生石膏者其病必加劇)。××視之,其脈搏一息六至,上焦煩躁,舌上白苔滿布,每日大便兩三次,然非滑瀉。審證論脈,似難挽回。而××仍投以小青龍湯,去麻黃,加杏仁,又加野臺參三錢,生龍骨、生牡蠣各五錢,生石膏一兩半。一劑病愈強半,又服一劑全愈。
白話文:
另:××醫生治療一位姓曲的老翁,老翁六十多歲,受外邪侵襲導致痰喘,十幾天也不能平躺睡覺。其他醫生給他服用了兩劑小青龍湯,病情反而加重(脈有熱象,但不敢多加生石膏,病情就會加重)。××醫生診視後,發現老翁的脈搏一息跳動六次,上焦煩躁,舌苔白而厚,每天大便兩三遍,但不是滑瀉。綜合診斷脈象,病情似乎難以挽回。然而,××醫生仍給他服用了小青龍湯,去掉了麻黃,加了杏仁,又加了野臺參三錢,生龍骨、生牡蠣各五錢,生石膏一兩半。一劑藥下去,病情大有好轉,再服一劑,完全康復。
按:,前案但加補氣之藥於小青龍湯中,後案並加斂氣之藥於小青龍湯中,似近於少年鹵莽,而皆能挽回至險之證,亦可為用小青龍湯者多一變通之法矣。
白話文:
註解:
前面的案例只在小青龍湯中添加了補氣藥物,而後面的案例則在小青龍湯中同時添加了補氣和斂氣藥物。這種做法乍看之下似乎有些魯莽,但卻都能挽救病情危急的患者。這也提供了使用小青龍湯時,可以靈活變通的一種方法。
邑,鄭××,年五十許。感冒風寒,痰喘甚劇,服表散、清火、理痰之藥皆不效,留連二十餘日,漸近垂危。其甥劉××,從愚讀書,與言醫學,頗能記憶。聞其舅病革,往省之,既至,則衣冠竟屬纊矣。劉××用葶藶(四錢生者布包)大棗(五枚擘開)湯,加五味子二錢,煎湯灌之,豁然頓醒,繼服從龍湯一劑全愈。蓋此證乃頑痰鬱塞肺之竅絡,非葶藶大棗湯,不能瀉之。
白話文:
這個鄭姓男子,五十多歲。他感冒受寒後,咳嗽痰喘非常嚴重,服用發散風寒、清熱、化痰的藥物都沒有效果,拖了二十多天,已經接近危險。他的外甥劉某,曾經跟我在這裡學習過醫術,記憶力很好。聽說他舅舅病情危重,便前去探望。等他到了,(他的舅舅)已經奄奄一息了。劉某用葶藶(四錢生葶藶用布包好)、大棗(五顆剖開)煎湯,加入五味子二錢,煎煮後灌給(舅舅)喝。舅舅喝了立刻神志清醒,接著再服用一劑從龍湯就痊癒了。這個病例是因為頑固的痰液堵塞了肺部的經絡,非用葶藶大棗湯不能夠瀉出痰液。
且喘久則元氣必虛,加五味子二錢,以收斂元氣,並可借葶藶下行之力,以納氣歸腎也。可知拙擬從龍湯,固宜於小青龍湯後,而服過發表之藥者,臨時制宜,皆可酌而用之,不必盡在小青龍湯後也。
白話文:
咳嗽喘氣時間一久,元氣必定虛弱,加入兩錢五味子,收斂元氣。同時可以借用葶藶下行的力量,把氣歸納到腎臟。可見我所擬定的從龍湯,不只適用於服用小青龍湯之後,在服用過發散藥物後,臨時應變,都可以適當酌量使用,不一定要在服用小青龍湯之後。
2. 4.餾水石膏飲
治胸中先有蘊熱,又受外感,胸中煩悶異常,喘息迫促,其脈浮洪有力,按之未實,舌苔白而未黃者。
生石膏(二兩,軋細),甘草(三錢),麻黃(二錢)
白話文:
石膏(120 克,研磨成細粉),甘草(15 克),麻黃(10 克)
上藥三味,用蒸汽水煎兩三沸,取清湯一大碗,分六次溫服下。前三次,一點鐘服一次,後三次,一點半鐘服一次。病愈則停服,不必盡劑。下焦覺涼者,亦宜停服。僻處若無汽水,可用甘瀾水代之。
作甘瀾水法:用大盆盛水,以杓揚之,揚久水面起有若干水泡,旁有人執杓逐取之,即甘瀾水。
白話文:
使用三種上等藥材,用蒸汽水煎煮兩到三次,取出一大碗清湯,分成六次溫熱服用。前三次,每隔一小時服用一次,後三次,每隔一個半小時服用一次。如果病情好轉就停服,不需要用完全部藥劑。如果小腹感覺涼意,也應該停服。如果偏遠地區沒有蒸汽水,可以用甘草水代替。
若以治溫病中,似此證者,不宜用麻黃。宜用西藥阿斯匹林一瓦,融化於湯中以代之。若僻處藥房無阿斯匹林,又可代以薄荷葉二錢。
白話文:
如果用來治療溫熱病症,出現了這樣的症狀,就不適合使用麻黃。應該使用西藥阿斯匹林一瓦,溶解在湯水中代替。如果在偏僻的地方沒有阿斯匹林,也可以用薄荷葉二錢代替。
奉天錢姓婦於仲冬得傷寒證,四五日間,喘不能臥,胸中煩悶異常,頻頻呼喚,欲自開其胸。診其脈浮洪而長,重按未實,舌苔白厚。知其證雖入陽明,而太陽猶未罷也(胸中屬太陽)。此時欲以小青龍湯治喘,則失於熱。欲以白虎湯治其煩熱,又遺卻太陽之病,而喘不能愈。
白話文:
在寒冷的仲冬,錢姓婦女得了傷寒症。大約四五天後,她喘得無法躺下,胸中煩悶異常,頻頻呼喚,想要自己打開胸膛。
我診脈時發現她的脈浮洪而長,按重了也不實,舌苔厚白。我判斷她的症狀雖然已經進入陽明經,但太陽經的病邪尚未完全消退(胸中屬太陽經)。
此時,如果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喘證,就會因其溫熱性質而加重病情。如果用白虎湯來治療煩熱,又會忽略了太陽經的病邪,喘證也就無法痊癒。
躊躇再三,為擬此方,取汽水輕浮之力,能引石膏上升,以解胸中之煩熱。甘草甘緩之性,能逗留石膏不使下趨,以專其上行之力。又少佐以麻黃解散太陽之餘邪,兼藉以瀉肺定喘,而胸中滿悶可除也。湯成後,俾徐徐分六次服之。因病在上焦,若頓服,恐藥力下趨,則藥過病所,而病轉不愈也。
白話文:
經過反復斟酌,我擬定了這個方子,以汽水輕浮的力量,將石膏帶到身體上部,來解除胸中的煩熱。甘草平和緩和的特性,可以讓石膏停留在上部,不讓它向下走,以集中它上行的力量。再用少量的麻黃來驅散太陽經的餘邪,同時也能瀉肺平喘,這樣就能消除胸中的滿悶感。藥湯熬好後,讓病人慢慢分六次喝完。由於病症在上焦,如果一下子喝完,恐怕藥力會向下走,藥效失去作用,反而不能治癒疾病。
服至三次,胸間微汗,病頓見愈,服至盡劑,病愈十之八九。再診其脈,關前猶似浮洪,喘息已平,而從前兼有咳嗽未愈,繼用玄參一兩,杏仁(去皮)二錢,蔞仁、牛蒡子各三錢,兩劑全愈。
白話文:
服用三帖藥後,胸中微微出汗,病情大幅好轉。服用完所有藥劑後,病情七八成好了。再次診脈,關脈前段仍有浮洪之象,但喘息已平穩,而之前合併的咳嗽未癒,繼續使用玄參一兩、杏仁(去皮)二錢、蔞仁和牛蒡子各三錢,兩帖藥後完全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