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42)
一、醫方 (42)
1. 1.理飲湯
若畏此藥,不敢輕服,單用乾薑五錢,試服亦可。病家依愚言,煎服乾薑後,耳鳴即止,須臾覺胸次開通。繼投以理飲湯,服數劑,心中亦覺涼甚。將乾薑改用一兩,又服二十餘劑,病遂除根。
一婦人,年四十許。上焦滿悶煩躁,思食涼物,而偶食之,則滿悶益甚。且又黎明泄瀉,日久不愈,滿悶益甚,將成臌脹。屢次延醫服藥,多投以半補半破之劑,或佐以清涼,或佐以收澀,皆分毫無效。後愚診視,脈象弦細而遲。知系寒飲結胸,阻塞氣化。欲投以理飲湯,病家聞而遲疑,似不敢服。
亦俾先煎乾姜數錢服之,胸中煩躁頓除。為其黎明泄瀉,遂將理飲湯去厚朴、白芍,加生雞內金錢半,補骨脂三錢,連服十餘劑,諸病皆愈。
一婦人,年近五旬,常覺短氣,飲食減少。屢次延醫服藥,或投以宣通,或投以升散,或投以健補脾胃,兼理氣之品,皆分毫無效。浸至飲食日減,羸弱不起,奄奄一息,病家亦以為不治之證矣。後聞愚在其鄰村,屢救危險之證,復延愚診視。其脈弦細欲無,頻吐稀涎。詢其心中,言覺有物杜塞胃口,氣不上達,知其為寒飲凝結也。
遂投以理飲湯,方中乾薑改用七錢,連服三劑,胃口開通。又覺呼吸無力,遂於方中加生黃耆三錢,連服十餘劑,病全愈。方書謂,飲為水之所結,痰為火之所凝,是謂飲涼而痰熱也。究之飲證亦自分涼熱,其熱者,多由於憂思過度,甚則或至癲狂,雖有飲而恆不外吐。其涼者,則由於心肺陽虛,如方名下所言種種諸情狀。
且其證,時吐稀涎,常覺短氣,飲食廉少,是其明徵也(後世謂痰之稀者為飲,稠者為痰,與《金匱》所載四飲名義不同)。
邑,韓××醫學傳家,年四十有四,偶得奇疾。臥則常常發搐,旋髮旋止,如發寒戰之狀,一呼吸之間即愈。即不發搐時,人偶以手撫之,又輒應手而發。自治不效,廣求他醫治療皆不效。留連半載,病勢浸增。後愚診視,脈甚弦細。詢其飲食甚少,知繫心肺脾胃陽分虛憊,不能運化精微,以生氣血。
血虛不能榮筋,氣虛不能充體,故發搐也。必發於臥時者,臥則氣不順也。人撫之而輒發者,氣虛則畏人按也。授以理飲湯方,數劑,飲食加多,搐亦見愈。二十劑後,病不再發。
白話文:
[1.理飲湯]
如果害怕這藥,不敢輕易服用,可以單獨用五錢的乾薑試試。病人聽從我的建議,煎服乾薑後,耳鳴就停止了,很快就感覺胸口暢通。接著服用理飲湯,幾劑後,心中也感覺很涼爽。把乾薑的用量改為一兩,又服用了二十多劑,病就徹底根治了。
有一位婦人,年約四十歲。感覺上腹部脹悶煩躁,想吃涼的東西,但偶爾吃了,脹悶反而更嚴重。而且每天早上黎明時會腹瀉,很久都沒好,脹悶越來越嚴重,快要變成腹脹。多次請醫生看病吃藥,大多都是開些半補半瀉的藥,或者加些清涼或收斂的藥,都完全沒有效果。後來我診斷,發現她的脈象細而遲。知道這是寒飲結在胸口,阻礙了氣的運行。想開理飲湯給她,但病人聽了之後很猶豫,好像不敢服用。
我也讓她先煎幾錢乾薑服用,胸中的煩躁就立刻消除了。因為她早上會腹瀉,所以把理飲湯中的厚朴、白芍去掉,加了半錢的生雞內金和三錢的補骨脂,連續服用十幾劑,各種病症都痊癒了。
有一位婦人,年近五十歲,常常覺得氣短,食慾減少。多次請醫生看病吃藥,有的用疏通的藥,有的用升散的藥,有的用健脾胃和理氣的藥,都完全沒有效果。後來她的食慾一天比一天差,身體虛弱到起不來,奄奄一息,病人家屬都認為是沒救了。後來聽說我在隔壁村子,多次救治了危急的病人,又請我去看診。她的脈象細弱到幾乎摸不到,而且頻繁地吐出稀薄的口水。問她心裡的感覺,她說感覺有東西堵在胃口,氣上不來,知道這是寒飲凝結造成的。
於是開理飲湯給她,方中的乾薑改用七錢,連續服用三劑,胃口就打開了。又覺得呼吸無力,於是在方中加了三錢的生黃耆,連續服用十幾劑,病就完全好了。醫書上說,飲是水凝結的,痰是火凝聚的,所以說飲是涼的,痰是熱的。但其實飲證也分寒熱,熱的飲證,大多是因為憂思過度,嚴重的話會癲狂,雖然有飲,卻不會吐出來。而寒的飲證,則是因為心肺陽虛,就像我之前說的那種種情況。
而且這種病,會時常吐出稀薄的口水,常常覺得氣短,食慾也差,這些都是明顯的徵兆(後世說稀的痰是飲,稠的痰是痰,這和《金匱要略》裡講的四飲的定義不同)。
有個縣裡,韓姓醫師是醫學世家,年紀四十四歲,偶爾得了一種奇怪的病。躺下的時候常常會抽搐,抽搐一下又停了,像發冷顫一樣,一兩次呼吸的時間就好了。就算不抽搐,如果有人用手碰到他,又會馬上抽搐。自己治療沒效,請了很多醫生也沒效。拖了半年,病情越來越嚴重。後來我診斷,發現他的脈象很細。問他吃得很少,知道這是因為心肺脾胃的陽氣虛弱,不能運化精微的物質,來產生氣血。
血虛不能滋養筋脈,氣虛不能充實身體,所以才會抽搐。一定在躺下時發作,是因為躺下時氣不順。別人碰他就會發作,是因為氣虛所以怕人按壓。我給他開了理飲湯的藥方,幾劑後,食量增加了,抽搐也減輕了。二十劑後,病就不再發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