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41)
一、醫方 (41)
1. (五)治痰飲方
2. 1.理飲湯
治因心肺陽虛,致脾濕不升,胃郁不降,飲食不能運化精微,變為飲邪。停於胃口為滿悶,溢於膈上為短氣,漬滿肺竅為喘促,滯膩咽喉為咳吐黏涎。甚或陰霾布滿上焦,心肺之陽不能暢舒,轉鬱而作熱。或陰氣逼陽外出為身熱,迫陽氣上浮為耳聾。然必診其脈,確乎弦遲細弱者,方能投以此湯。
於朮(四錢),乾薑(五錢),桂枝尖(二錢),炙甘草(二錢),茯苓片(二錢),生杭芍(二錢),桔紅(錢半),川厚朴(錢半)
服數劑後,飲雖開通,而氣分若不足者,酌加生黃耆數錢。
方中用桂枝、乾薑,以助心肺之陽,而宣通之。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以理脾胃之濕,而淡滲之(茯苓甘草同用最瀉濕滿)。用厚朴者,葉天士謂:「厚朴多用則破氣,少用則通陽」,欲借溫通之性,使胃中陽通氣降,運水穀速於下行也。用桔紅者,助白朮、茯苓、甘草以利痰飲也。
至白芍,若取其苦平之性,可防熱藥之上僭(平者主降),若取其酸斂之性,可制虛火之浮游(《神農本草經》謂芍藥苦平,後世謂芍藥酸斂,其味實苦而微酸)。且藥之熱者,宜於脾胃,恐不宜於肝膽,又取其涼潤之性,善滋肝膽之陰,即預防肝膽之熱也。況其善利小便,小便利而痰飲自減乎。
一婦人,年四十許。胸中常覺滿悶發熱,或旬日,或浹辰之間,必大喘一兩日。醫者用清火理氣之藥,初服稍效,久服轉增劇。後愚診視,脈沉細幾不可見。病家問:系何病因?愚曰:此乃心肺陽虛,不能宣通脾胃,以致多生痰飲也。人之脾胃屬土,若地輿然。心肺居臨其上正當太陽部位(膈上屬太陽,觀《傷寒論》太陽篇自知),其陽氣宣通,若日麗中天暖光下照。而胃中所納水穀,實借其陽氣宣通之力,以運化精微而生氣血,傳送渣滓而為二便。
清升濁降,痰飲何由而生?惟心肺陽虛,不能如離照當空,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,以運化傳送,於是飲食停滯胃口,若大雨之後,陰霧連旬,遍地汙淖,不能幹滲,則痰飲生矣。痰飲既生,日積月累,鬱滿上焦則作悶,漬滿肺竅則作喘,阻遏心肺陽氣,不能四布則作熱。醫者不識病源,猶用涼藥清之,勿怪其久而增劇也。
遂為制此湯,服之一劑,心中熱去,數劑後轉覺涼甚。遂去白芍,連服二十餘劑,胸次豁然,喘不再發。
一婦人,年三十許。身形素豐。胸中痰涎鬱結,若礙飲食,上焦時覺煩熱。偶服礞石滾痰丸有效,遂日日服之。初則飲食加多,繼則飲食漸減,後則一日不服,即不能進飲食。又久服之。竟分毫無效,日僅一餐,進食少許,猶不能消化。且時覺熱氣上騰,耳鳴欲聾,始疑藥不對證。
求愚診治,其脈象浮大,按之甚軟。愚曰:此證心肺陽虛,脾胃氣弱,為服苦寒攻瀉之藥太過,故病證脈象如斯也。擬治以理飲湯。病家謂,從前醫者,少用桂附,即不能容受,恐難再用熱藥。愚曰: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藥,況又些些用之,病重藥輕,宜其不受。若拙擬理飲湯,與此證針芥相投,服之必無他變。
白話文:
此方名為「理飲湯」,是用來治療因為心肺陽氣虛弱,導致脾濕無法上升、胃氣鬱結無法下降,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,進而轉變成飲邪的病症。飲邪停留在胃部會感到滿悶,溢出到膈膜上方會導致呼吸短促,浸漬在肺部會引起喘息,滯留在咽喉會咳嗽吐黏液。嚴重時,陰邪瀰漫整個上焦,心肺陽氣無法舒展,反而鬱結生熱;或是陰氣迫使陽氣外散而發熱,迫使陽氣上浮而導致耳聾。但必須診斷脈象,確認是弦、遲、細、弱的脈象,才能使用此方。
藥方組成: 白朮(四錢)、乾薑(五錢)、桂枝尖(二錢)、炙甘草(二錢)、茯苓片(二錢)、生杭芍(二錢)、桔紅(錢半)、川厚朴(錢半)。
服用數劑後,如果飲邪疏通,但氣仍不足,可酌加黃耆數錢。
此方中,桂枝、乾薑是用來幫助心肺陽氣,使其宣通。白朮、茯苓、甘草是用來調理脾胃濕氣,使其利水滲濕(茯苓與甘草同用,最能去除濕滿)。使用厚朴,葉天士認為「厚朴多用則破氣,少用則通陽」,是為了藉由其溫通的特性,使胃中陽氣通暢、胃氣下降,加速水穀向下運行。使用桔紅,是為了幫助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以利化痰飲。
至於白芍,如果取其苦平的性質,可以防止熱性藥物的上行(平性藥物主下降);如果取其酸斂的性質,可以抑制虛火的浮游(《神農本草經》說芍藥味苦性平,後世認為芍藥味酸收斂,其實芍藥味苦而帶微酸)。而且,藥性偏熱的藥物,適合脾胃,但不適合肝膽。所以白芍取其涼潤的性質,可以滋養肝膽之陰,預防肝膽產生熱象。加上白芍又能利小便,小便順暢,痰飲自然就會減少。
曾經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婦人,常常感到胸悶發熱,有時十天半個月,就會出現大喘一兩天的情況。醫生使用清火理氣的藥物,剛開始服用稍微有效,但久服反而加劇。後來我診斷,她的脈象沉細幾乎摸不到。病家問是什麼病?我說這是心肺陽氣虛弱,無法宣通脾胃,導致痰飲產生。人體的脾胃屬土,就像地勢一樣。心肺居於其上,正當太陽的位置(膈膜上方屬太陽,從《傷寒論》太陽篇可以了解),陽氣宣通,就像太陽在天空照耀,溫暖下方。胃中所納入的水穀,實際上是藉由陽氣宣通的力量,才能消化吸收,產生氣血,並將殘渣排泄成大小便。
正常情況下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痰飲怎麼會產生?只是因為心肺陽氣虛弱,無法像太陽照耀天空般,脾胃無法藉由陽氣的宣通之力來運化傳送,導致飲食停滯在胃部,就像大雨過後,陰霧連綿,到處汙穢,無法乾燥滲透一樣,痰飲就這樣產生了。痰飲產生後,日積月累,鬱結在上焦就會感到悶,浸漬在肺部就會產生喘息,阻礙心肺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發熱。醫生不了解病因,還用涼藥來清熱,難怪會越治越嚴重。
我於是開了此方,服下一劑,心中熱就退了,數劑之後反而覺得涼爽。於是去除了白芍,連續服用二十多劑,胸部感到舒暢,喘息不再發作。
另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婦人,體型較為豐腴,胸中痰涎鬱結,影響飲食,上焦時常感到煩熱。偶爾服用礞石滾痰丸有效,就每天服用。剛開始飲食增加,後來飲食漸漸減少,再後來一天不吃藥就無法進食。再繼續服用,藥效完全消失,一天只能吃一餐,而且吃一點就無法消化。並且時常感到熱氣上湧,耳鳴嚴重,才懷疑是藥不對證。
她來求診,脈象浮大,按下去卻很軟弱。我說:這是心肺陽氣虛弱,脾胃氣也虛弱,是因為服用苦寒攻瀉的藥物太過,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脈象。我打算用「理飲湯」來治療。病家說,以前的醫生,只要稍微用一些桂附之類溫熱的藥,她就無法承受,恐怕很難再用熱藥。我說:桂附原本就不是正治心肺脾胃的藥,而且只是用一點點,藥輕病重,當然不會有效。我開的「理飲湯」與你的病症非常適合,服用一定不會有其他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