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四、醫話 (8)
四、醫話 (8)
1. 2.診余隨筆
下焦寒涼泄瀉及五更瀉者,皆繫命門相火虛衰。確能補助相火之藥,莫如硫黃,且更莫如生硫黃。為其為石質之藥,沉重下達耳。不經水煮火爍,而其熱力全也(硫黃無毒,其毒即其熱,故可生用)。然愚向用硫黃治寒瀉症,效者固多,兼有服之瀉更甚者,因本草原謂其大便潤、小便長,豈以其能潤大便即可作瀉乎?後閱西人藥性書,硫黃原列於輕瀉藥中。乃知其服後間作瀉者,無足怪也。
且其所謂輕瀉者,與中醫說所謂大便潤者,原相通也。於斯再用硫黃時,於石質藥中,擇一性溫且饒有收澀之力者佐之,即無斯弊。且但熱下焦而性不僭上,勝於但知用桂附者遠矣。若於方中再少加辛香之品,引其溫暖之力以入奇經,更可治女子血海虛寒不孕。
【坎中丹】,治下焦寒涼泄瀉及五更瀉。
硫黃(純黃者一兩),赤石脂(一兩)
共為細末和勻。每服五分,食前服,一日兩次。不知則漸漸加多,以服後移時微覺溫暖為度。若以治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,宜於方中加炒熟小茴香末二錢。
孫××按:治此症時,恆加肉桂少許與石脂硫黃同服,且其止腹痛之力甚速也。
【逐風通痹湯】,治風襲肌肉經絡,初則麻木不仁,浸至肢體關節不利。
生箭耆(六錢),麻黃(三錢),全當歸(五錢),丹參(三錢),乳香(三錢),沒藥(三錢),全蠍(二錢)
脈象遲弱無力惡寒者,將黃耆重用一兩,再照加烏頭二三錢;脈象有力惡熱者,以薄荷易麻黃,再加天花粉一兩。初服以遍體皆得微汗為佳,至汗後再服,宜將麻黃減半,或止用一錢;筋骨軟弱者,加明天麻三錢;口眼歪斜者,加蜈蚣二條,其病劇者,可加三條。此風中身之外廓,未入於臟腑也。
是以心中無病,而病在於肌肉、肢體、經絡、關節之處。《內經》風論篇謂:「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,散於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干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」又《內經》痹論曰:「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
」據《內經》二節之文觀之,則風襲人之肌肉經絡,可使麻木不仁,浸至肢體關節不利可知也。是以方中以黃耆為主藥,取其能升補胸中大氣以通於衛氣,自能逐風外出。故《神農本草經》謂:黃耆能主大風,而又以最善發表之麻黃輔之。一則扶正以祛邪,一則發汗以透邪,二藥相濟為用,其逐風之力雖猛,而實不至傷正氣也。
至當歸、丹參、乳沒、全蠍諸藥,或活血以祛風,或通絡以祛風,皆所以贊助黃耆、麻黃以成功也。至於病偏涼者加烏頭,更將黃耆增重;病偏熱者加花粉,更以薄荷易麻黃,此隨病機之所宜,以細為調劑,不使服藥後有覺涼覺熱之齟齬也。筋骨軟弱者加明天麻,取其能壯筋骨兼能祛風也;口眼歪斜者加蜈蚣,取其善理腦髓神經,而有牽正口眼之力也。
白話文:
2. 診餘隨筆
下腹部虛寒引起的腹瀉,以及黎明時分的腹瀉,都和命門相火虛衰有關。要補益相火,沒有比硫磺更好的藥物,尤其以生硫磺效果更佳。因為硫磺是石質藥材,質地沉重,容易往下走。未經水煮火燒,能保留其全部熱性(硫磺本身無毒,其毒性就是它的熱性,所以可以生用)。我過去用硫磺治療寒性腹瀉,確實很多人有效,但也有些人服用後反而拉得更嚴重。因為本草書上說硫磺能潤滑大便、增加小便量,難道它潤滑大便就能導致腹瀉嗎?後來看了西方的藥理書,硫磺被列為輕瀉藥。這才知道有些人服用後會腹瀉,並不奇怪。
所謂的輕瀉作用,和中醫說的潤滑大便,意思其實相通。所以,再次使用硫磺時,我會選擇一種性溫且有收斂作用的石質藥材搭配使用,這樣就能避免這個問題。而且,硫磺的熱性只往下走,不會往上竄,比單純使用桂枝、附子效果要好。如果在藥方中再加入一些辛香的藥材,引導溫熱的力量進入奇經八脈,更可以治療女子因血海虛寒導致的不孕症。
【坎中丹】,治療下焦虛寒引起的腹瀉和五更瀉。
硫磺(純黃的,一兩),赤石脂(一兩)
將兩味藥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五分,飯前服用,一天兩次。如果沒有感覺,可以慢慢增加劑量,以服用後過一段時間微微感覺溫暖為度。如果用於治療女子血海虛寒導致的不孕症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炒熟的小茴香末二錢。
孫醫師按:治療此症時,常常加入少許肉桂和石脂、硫磺一同服用,止腹痛的效果非常快。
【逐風通痹湯】,治療風邪侵襲肌肉經絡,初期會麻木不仁,逐漸發展到肢體關節活動不利。
生黃耆(六錢),麻黃(三錢),全當歸(五錢),丹參(三錢),乳香(三錢),沒藥(三錢),全蠍(二錢)
如果脈象遲緩無力且怕冷,黃耆加量到一兩,再加入烏頭二三錢;如果脈象有力且怕熱,用薄荷代替麻黃,再加入天花粉一兩。初次服用以全身微微出汗為佳,出汗後再次服用,麻黃減半,或只用一錢;如果筋骨軟弱,加入明天麻三錢;如果口眼歪斜,加入蜈蚣二條,病情嚴重者可加三條。這是風邪侵襲身體外部,還沒有侵入內臟。
這是指身體內部沒有疾病,而病變發生在肌肉、肢體、經絡、關節部位。《內經》的風論篇說:「風邪與太陽經一起進入經脈,散佈在肌肉之間,與衛氣相互影響,導致運行不暢,所以使肌肉腫脹產生瘡瘍。衛氣凝滯而不運行,所以肌肉會出現麻木。」《內經》的痹論說:「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夾雜侵入人體,合起來就是痹症。風邪偏盛的是行痹,寒邪偏盛的是痛痹,濕邪偏盛的是著痹。」根據《內經》這兩段文字來看,風邪侵襲人體的肌肉經絡,會導致麻木不仁,逐漸發展到肢體關節活動不利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所以,藥方中以黃耆為主藥,因為它能提升胸中的大氣,從而疏通衛氣,自然就能將風邪驅除體外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黃耆可以治療大風,所以又用最善於發散的麻黃輔助。一個是扶正以祛邪,一個是發汗以透邪,兩藥配合使用,驅風的力量雖然強勁,但實際上並不會損傷正氣。
至於當歸、丹參、乳香、沒藥、全蠍等藥,有的活血以祛風,有的通絡以祛風,都是為了輔助黃耆、麻黃發揮作用。如果病症偏寒,就加入烏頭,並增加黃耆的用量;如果病症偏熱,就加入天花粉,並用薄荷代替麻黃。這是根據不同的病症來調整藥方,不讓服用後感覺過冷或過熱。如果筋骨軟弱,加入明天麻,因為它能強壯筋骨,也能祛風;如果口眼歪斜,加入蜈蚣,因為它擅長調理腦髓神經,有糾正口眼歪斜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