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四、醫話 (4)
四、醫話 (4)
1. 1.臨症隨筆
奉天呂姓童子,年五歲,於季夏初旬,周身發熱,至下午三句鍾時,忽又發涼,須臾涼已,其熱愈烈,此溫而兼瘧也。東醫治以金雞納霜,數日病不少減。蓋彼但知治其間歇熱,不知治其溫熱,其溫熱不愈,間歇熱亦不愈。及愚視之,羸弱已甚,飲水服藥,輒嘔吐,大便數日未行,脈非洪大,而重按有力。
知其陽明之熱已實,其嘔吐者,陽明兼少陽也。為兼少陽,所以有瘧疾。為擬方:
生石膏(三兩),生赭石(六錢),生山藥(六錢),碎竹茹(三錢),甘草(三錢)
煎湯一盅半,分三次溫飲下。將藥飲完未吐,一劑大熱已退,大便亦通。至翌日復作寒熱,然較輕矣。投以硫酸規泥涅二分強,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,寒熱亦愈。
奉天馬姓幼女,於午節前得溫病,醫治旬日病益增劇,周身灼熱,精神恍惚,煩躁不安,形勢危殆,其脈確有實熱,而至數嫌其過數。蓋因久經外感灼熱而陰分虧損也。遂用生石膏兩半、生山藥一兩(單用此二味,取其易服),煮濃汁兩茶盅,徐徐與之。連盡兩劑,灼熱已退,從前兩日未大便,至此大便亦通,而仍有煩躁不安之意。
遂用阿斯匹林二分,同白糖錢許,開水沖化服之,周身微汗,透出白痧滿身而愈。
或問:外感之症,在表者當解其表,由表而傳裡者當清其里。今此症先清其里,後復解其表者何也?答曰:子所論者治傷寒則然也。而溫病恆表裡毗連,因此表裡之界線不清。其症有當日得之者,有表未罷而即傳於裡者,有傳裡多日而表症仍未罷者。究其所以然之故,多因此症內有伏氣,又薄受外感,伏氣因感而發。
一則自內而外,一則自外而內,以致表裡混淆。後世治溫者,恆不以六經立論,而以三焦立論,彼亦非盡無見也。是以愚對於此症有重在解表,而兼用清裡之藥者,有重在清裡而兼用解表之藥者,有其症似猶可解表,因脈數煩躁,遂變通其方,先清其里而後解其表者。如此則服藥不至瞑眩,而其病亦易愈也。
下列所治之案,蓋准此義。試觀解表於清裡之後,而白痧又可表出,是知臨症者,原可變通因心,不必拘於一端也。
病者,劉××,年二十五歲,寄居天津。
病名,臟腑瘀血。
病候,其先偶患大便下血甚劇,西醫於靜脈管中注射以流動麥角膏其血立止。而血止之後已月餘矣,仍不能起床,但覺周身痠軟無力。飲食不能恢復原量,僅如從前之半。大小便亦照常,而惟覺便時不順利。其脈搏至數如常,芤而無力,重按甚澀,左右兩部皆然。
診斷,此因下血之時,血不歸經,行血之道路紊亂,遽用藥止之,則離經之血,瘀於臟腑經絡之間。蓋麥角止血之力甚大,愚嘗嚼服其小者一枚,陡覺下部會陰穴處有抽掣之力,其最能收閉血管可知。此症因其血管收閉之後,其瘀血留滯於臟腑之間,阻塞氣化之流行。致瘀不去而新不生,是以周身痠軟無力,飲食減少,不能起床也。此症若不急治,其周身氣化阻塞日久,必生灼熱。灼熱久之,必生咳嗽,或成肺病,或成癆瘵,即難為調治矣。今幸為日未久,灼熱咳嗽未作,則調治固易易也。
白話文:
奉天有個姓呂的小孩,五歲大,在夏季初的時候,全身發熱,到了下午三點左右,突然又覺得冷,但冷一下子就過去了,之後又開始發高燒,這情況是發燒又兼有瘧疾的症狀。有西醫用奎寧來治療,但過了幾天病情都沒有減輕。那是因為他們只知道治療間歇性的發燒,卻不知道要治療發燒的熱,發燒的熱不退,間歇性的發燒也不會好。等到我看診時,發現他已經非常虛弱,喝水吃藥都會吐,好幾天沒大便,脈象不是洪大,但重按下去卻很有力。
我知道是陽明經的熱已經很嚴重了,他會嘔吐,是因為陽明經兼有少陽經的病症,因為兼有少陽經的病症,所以會有瘧疾。我開的藥方如下:
生石膏(三兩),生赭石(六錢),生山藥(六錢),碎竹茹(三錢),甘草(三錢)
將藥材煎成一碗半的湯,分成三次溫熱喝下去。喝完藥沒有吐,第一劑藥就讓高燒退了,大便也通了。到了隔天又開始發冷發熱,但情況比較輕微了。再給他服用硫酸奎寧二分多一點,分成三次用白糖水送服,冷熱的症狀也好了。
奉天有個姓馬的小女孩,在端午節前得了熱病,醫生治療了十天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,全身發燙,精神恍惚,煩躁不安,情況很危急,她的脈象確實是實熱,而且跳動的次數又太多。這是因為外感發熱太久,導致體內陰液虧損的緣故。於是就用生石膏兩半、生山藥一兩(單獨使用這兩種藥材,因為容易服用),煮成濃汁兩小茶盅,慢慢地餵她喝。連續喝了兩劑,發燙的情況就退了,之前兩天都沒大便,這時候也大便通暢了,但還是有點煩躁不安。
於是就用阿斯匹林二分,加上白糖一錢左右,用開水沖開給她服用,全身微微出汗,透出滿身的白痧,病就好了。
有人問:外感引起的疾病,在表面的應該要解表,由表傳到裡面的應該要清裡。現在這個病先清裡,之後再解表,這是為什麼呢?我回答說:你說的是治療傷寒的情況。但是溫病常常是表裡同時發病,因此表裡之間的界線不清楚。有的病是當天就發作,有的表症還沒好就傳到裡面,有的傳到裡面好幾天了,表症還沒好。探究其中的原因,大多是因為這種病體內有潛伏的病氣,又稍微受到外感的影響,潛伏的病氣就因為外感而發作。
一個是從裡面向外發作,一個是從外面向內發作,導致表裡混淆。後世治療溫病的人,常常不用六經來論,而是用三焦來論,他們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。因此我對於這種病,有的是著重在解表,同時使用清裡的藥,有的是著重在清裡,同時使用解表的藥,有的病看起來還可以用解表的方式治療,但因為脈搏跳太快,又煩躁不安,於是就變通藥方,先清裡再解表。這樣吃藥就不會產生頭暈不舒服的反應,而且病也比較容易好。
下面所治療的案例,大概就是依循這個原則。看看解表之後,白痧又可以透出來,就知道看病時,可以靈活變通,不必拘泥於一種方法。
患者:劉某某,二十五歲,住在天津。
病名:臟腑瘀血。
病症:他之前曾經大便出血很嚴重,西醫在靜脈注射了麥角流動膏,血就立刻止住了。但是止血之後,已經過了一個月,還是沒辦法起床,只覺得全身痠軟無力。飲食也不能恢復到以前的量,只能吃到以前的一半。大小便都正常,只是覺得大便時不太順暢。他的脈搏跳動次數正常,但脈象是中間空虛而無力,重按下去很澀,左右兩邊都是這樣。
診斷:這是因為下血的時候,血沒有回到正常的經脈,血液運行的道路紊亂,就用藥止住血,導致離經的血,瘀積在臟腑經絡之間。麥角止血的力量很大,我曾經嚼服過一小顆,立刻就覺得下腹部會陰穴的地方有抽動的感覺,可見它收縮血管的能力很強。這個病是因為血管收縮之後,瘀血停留在臟腑之間,阻塞了氣的運行。導致瘀血無法消除,新的血也無法生成,所以全身痠軟無力,食慾減退,沒辦法起床。這種病如果不及時治療,全身氣的運行阻塞久了,一定會發熱。發熱久了,一定會咳嗽,或者變成肺病,或者變成肺癆,就很難治療了。現在幸好時間還不長,還沒有發熱咳嗽,所以治療起來比較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