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47)
三、醫論 (147)
1. 88.論女子癥瘕治法
(附:化瘀通經散)
女子癥瘕,多因產後惡露未淨,凝結於衝任之中,而流走之新血,又日凝滯其上以附益之,遂漸積而為癥瘕矣。癥者,有實可徵,在一處不移。瘕者,猶可移動,按之或有或無,若有所假託。由斯而論,癥固甚於瘕矣。此證若在數月以里,其身體猶強壯,所結之癥瘕猶未甚堅,可用《金匱》下瘀血湯下之。
然必如《金匱》所載服法,先製為丸,再煎為湯,連渣服之方效。
若其病已逾年,或至數年,癥瘕積將滿腹,硬如鐵石,月信閉塞,飲食減少,浸成癆瘵,病勢至此,再投以下瘀血湯,必不能任受;即能任受,亦不能將瘀血通下。惟治以拙擬理沖湯補破之藥並用,其身形弱者服之,更可轉弱為強。即十餘年久積之癥瘕,硬如鐵石,久久服之,亦可徐徐盡消。
本方後附載有治愈之案若干,可參觀也。近在津門,用其方因證加減,治愈癥瘕數人。爰錄一案於下,以為治斯病之粗規。
天津張氏婦,年近四旬,自言:「五年之前,因產後惡露未淨,積為硬塊,其大如橘,積久漸大。初在臍下,今則過臍已三四寸矣。其後積而漸大者,按之猶軟。其初積之塊,則硬如鐵石,且覺其處甚涼。初猶不疼,自今年來漸覺疼痛。從前服藥若干,分毫無效,轉致飲食減少,身體軟弱,不知還可治否?」言之似甚懼者。
愚曰:「此勿憂,保必愈。」因問其月信猶通否。言從前猶按月通行,今雖些許通行,已不按月,且其來浸少,今已兩月未見矣。診其脈,澀而無力,兩尺尤弱。爰為疏方:生黃耆四錢,黨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山藥、三稜、莪朮、生雞內金各三錢,桃仁、紅花、生水蛭各二錢,䗪蟲五個,小茴香錢半。煎湯一大盅,溫服。
將藥連服四劑,腹已不疼,病處已不覺涼,飲食加多,脈亦略有起色。遂即原方去小茴香,又服五劑,病雖未消而周遭已漸軟。惟上焦覺微熱。因於方中加玄參三錢,樗雞八枚。又連服十餘劑,其癥瘕全消。
然癥瘕不必盡屬瘀血也。大抵瘀血結為癥瘕者,其人必礙生育,月信恆閉。若其人不礙生育,月信亦屢見者,其癥瘕多系冷積。其身形壯實者,可用炒熟牽牛頭次所軋之末三錢下之。所下之積恆為半透明白色,狀若綠豆粉所熬之糊。若其身形稍弱者,亦可用黃耆、人參諸補氣之藥煎湯,送服牽牛末。
若畏服此峻攻之藥者,亦可徐服丸藥化之。方用胡椒、白礬各二兩,再用炒熟麥面和之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錢半,日兩次。服至月餘,其癥瘕自消。
若其處覺涼者,多服溫暖宣通之藥,其積亦可下。曾治張氏婦寒積,重用附子一案,詳附子解後,可參閱。
無論血瘀冷積,日服真鹿角膠四五錢(分兩次燉化服之),日久亦可徐消。蓋鹿角膠原能入衝任以通血脈,又能入督脈以助元陽,是以無論瘀血冷積,皆能徐為消化也。
白話文:
[關於女性癥瘕的治療方法]
(附:化瘀通經散)
女性的癥瘕,多半是因為產後惡露沒有完全排乾淨,凝結在衝脈和任脈之中,而新產生的血液又不斷地附著在上面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癥瘕。所謂的「癥」,是指可以明顯摸到、固定在一處不會移動的腫塊;而「瘕」則是腫塊可能可以移動,按壓時感覺有時有、有時無,好像是虛假的。由此來看,「癥」的情況比「瘕」嚴重。「癥瘕」如果發生在產後幾個月內,身體還算強壯,腫塊也還沒有很堅硬時,可以用《金匱要略》裡面的「下瘀血湯」來治療。
但是必須按照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方法服用,先將藥材製成藥丸,再煎成湯藥,連同藥渣一起服用才有效。
如果病程超過一年,甚至數年,癥瘕已經積滿腹部,堅硬如鐵石,月經也停止來潮,食慾下降,逐漸變成類似勞瘵的病症。到了這種情況,再用「下瘀血湯」就不一定能承受,即使勉強能承受,也無法將瘀血排出。這時只能用我擬的「理沖湯」配合補氣破血的藥物來治療,身體虛弱的人服用後,還可以由虛弱轉為強壯。即使是十幾年累積的、堅硬如鐵石的癥瘕,只要長期服用,也能慢慢地消散。
本方後面附有若干治癒案例,可以參考。最近我在天津,用這個方子,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加減,治好了好幾個癥瘕病人。現在摘錄一個案例如下,作為治療這種疾病的參考。
天津張姓婦人,將近四十歲,她說:「五年前,因為產後惡露沒有排乾淨,積成硬塊,大小像橘子一樣,時間久了就越來越大。剛開始在肚臍下方,現在已經超過肚臍三四寸了。後來新長出來的腫塊,按下去還算軟,但最早形成的腫塊,卻硬得像石頭,而且感覺那邊很涼。一開始還不疼,從今年開始漸漸感到疼痛。之前吃過很多藥,一點效果都沒有,反而導致食慾下降,身體虛弱,不知道還能不能治好?」說這些話的時候,她似乎非常害怕。
我說:「不用擔心,一定可以治好。」於是問她月經是否正常。她說以前還算按月來潮,現在雖然還有,但已經不規律了,而且經量越來越少,現在已經兩個月沒來了。診她的脈象,脈搏細澀無力,兩尺部位尤其虛弱。於是開了處方:生黃耆四錢,黨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山藥、三稜、莪朮、生雞內金各三錢,桃仁、紅花、生水蛭各二錢,䗪蟲五個,小茴香錢半。用水煎成一大碗,溫服。
連續服用了四劑藥,腹部就不疼了,患處也不再感覺涼,食慾增加,脈象也略有好轉。於是去掉方中的小茴香,又服用了五劑,雖然腫塊還沒有消失,但周圍已經漸漸變軟。只是上腹部感覺微微發熱。因此在藥方中加入玄參三錢,樗雞八枚。又連續服用了十幾劑,癥瘕就完全消失了。
然而,癥瘕並不一定完全都是瘀血造成的。一般來說,因為瘀血凝結成癥瘕的人,通常會有生育方面的問題,而且月經經常會閉塞。如果這個人不影響生育,月經也經常來潮,那她的癥瘕多半是寒冷積聚造成的。身體強壯的人,可以用炒熟的牽牛子磨成的粉末三錢來服用,排出的積滯通常是半透明的白色,像綠豆粉熬成的糊狀。如果身體比較虛弱,也可以用黃耆、人參等補氣藥材煎湯,送服牽牛子粉末。
如果害怕服用這種峻烈的藥物,也可以慢慢地服用藥丸來化解。藥方是用胡椒、白礬各二兩,再用炒熟的麥粉調和成丸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錢半,一天兩次。服用一個多月,癥瘕自然會消失。
如果患處感覺寒涼,多服用溫熱通經的藥物,積滯也可以排出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張姓婦人,她的寒積比較嚴重,使用了大量的附子,詳細情況可以參考附子解,之後的文章會有詳細說明。
無論是瘀血還是寒積引起的癥瘕,每天服用四五錢(分兩次燉化服用)真正的鹿角膠,長期服用,也能慢慢地消散。因為鹿角膠可以進入衝脈和任脈,疏通血脈,又能進入督脈,幫助元陽,所以無論是瘀血還是寒積引起的癥瘕,都能夠逐漸地消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