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42)
三、醫論 (142)
1. 87.論鼠疫之原因及治法
黃連阿膠湯原黃連、黃芩、芍藥、阿膠、雞子黃並用。為此時無真阿膠,故以玄參代之;為方中有石膏、知母,可以省去黃連、黃芩諸藥。西人謂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,故能大滋腎中真陰,實為黃連阿膠湯中之主藥,而不以名湯者,以其宜生調入而不可煎湯也。是以單用此一味,而黃連阿膠湯之功用仍在。
至於白虎加人參湯中去粳米,而以生山藥代之,以山藥之性既能和胃(原方用粳米亦取其和胃),又能助玄參、雞子黃滋腎也。用白虎湯以解伏氣之熱,而更加人參者,取人參與石膏並用,最善生津止渴,以解寒溫之燥熱,而其補益之力,又能入於下焦,以助腎氣之上達,俾其陰陽之氣相接續,其脈之微細者可變為洪大,而邪可外透矣。繼又服之,脈之洪大者漸臻於和平,而病即全愈矣。
咳嗽者,加川貝母三錢。咽喉疼者,加射干三錢。嘔吐血水者,加三七細末二錢,犀角、羚羊角細末各一錢,三味和勻,分三次送服,或但用三七亦可。其大便不實者,宜斟酌緩服。若大便滑瀉者,非下焦有寒,實因小便不利,宜服拙擬滋陰清燥湯,滑瀉止後,再服前方,又宜將方中石膏減作二兩,生山藥倍作一兩,緩緩與服。其脈象間有不微細遲緩,而近於洪數者,此乃鼠疫之最輕者,治以此方,一服當即速愈。
總之,此證燥熱愈甚,則脈愈遲弱,身轉不熱。若服藥後脈起身熱,則病機已向愈矣。愚初治此證時,曾但用白虎加人參湯,以生山藥代粳米,治愈後,擬得此方,奏效尤捷。
或疑寒溫之證皆不傳染,鼠疫既為少陰寒溫證之劇者所成,何以獨易傳染?不知其傳染之毒菌,皆生於病終不愈,甚至臟腑潰敗,或因陰陽之氣久不接續,血脈之流通可至閉塞,因閉塞而成腐敗,此皆足以釀毒以相傳染也,少陰寒溫之未變鼠疫者,其劇不至此,所以不傳染也。至此證之因傳染而成者,其毒愈醞釀而愈甚,即病不甚劇而亦可傳他人。
所以此病偶有見端,即宜嚴為防範也。
此證之傳變,又分數種。後觀哈爾濱斯年報告之病狀,實甚複雜,今錄其原文於下,以備參考。
一九二一年春,哈爾濱報告文。斯年鼠疫之病狀:染後三日至七日,為潛伏期。先有頭痛、眩暈、食慾不振、倦怠、嘔吐等前驅證。或有不發前驅證者。繼則惡寒、戰慄,忽發大熱,達39℃一40℃以上,或稽留,或漸次降下,淋巴管發生腫脹。在發熱前或發熱之一二日內,即發腫塊一個,有時一側同發兩個,如左股腺與左腋窩腺而併發是也。該腫塊或化膿,或消散,殊不一定。
大部沉嗜眠睡(此即少陰證之但欲寐之理),夜間每發譫語。初期多泄瀉二三次。尿含蛋白(此傷腎之徵)。病後一二日,肝脾常見肥大。輕證三四日體溫下降可愈。重證二日至七日多心臟麻痹(其脈象細微同於少陰病脈可知)。此證可分腺腫性、敗血性、肺炎性百斯篤(即鼠疫)三種。
白話文:
黃連阿膠湯原本使用黃連、黃芩、芍藥、阿膠、雞子黃一起煎煮。但現在沒有真正的阿膠,所以用玄參代替;又因為藥方中有石膏、知母,可以省略黃連、黃芩這些藥材。西醫認為雞子黃含有腎上腺髓質的分泌物,因此能大大滋養腎中的真陰,實際上是黃連阿膠湯中最主要的藥材。之所以不以雞子黃命名這個方子,是因為雞子黃適合生用調入,不適合煎煮。所以單用雞子黃這一味藥,也能達到黃連阿膠湯的功效。
至於白虎加人參湯,去掉粳米,用生山藥代替。因為山藥的性質既能調和腸胃(原方用粳米也是取其調和腸胃的作用),又能幫助玄參、雞子黃滋養腎陰。用白虎湯來解除潛伏在體內的熱邪,再加上人參,是因為人參和石膏一起使用,最能生津止渴,解除因寒熱而引起的乾燥,而且人參的補益作用又能深入下焦,幫助腎氣向上運行,使陰陽之氣相互接續,原本微細的脈象可以轉為洪大,使邪氣可以向外發散。接著繼續服用,洪大的脈象會逐漸趨於平和,疾病就完全痊癒了。
如果出現咳嗽,加入川貝母三錢。如果咽喉疼痛,加入射干三錢。如果嘔吐血水,加入三七細末二錢,犀角、羚羊角細末各一錢,將這三味藥混合均勻,分三次送服,或者只用三七也可以。如果大便不成形,應該考慮減緩服藥的速度。如果出現大便滑瀉不止的情況,並非下焦有寒,而是小便不通暢所導致的。應該服用我提出的滋陰清燥湯,等滑瀉停止後,再服用之前的藥方,並且將藥方中的石膏減為二兩,生山藥增加到一兩,慢慢服用。如果脈象不是微細遲緩,而是接近洪數,這是鼠疫最輕微的症狀,用這個藥方治療,服用一次就可以很快痊癒。
總而言之,這個病證越是燥熱,脈象就越遲緩虛弱,身體反而不發熱。如果服藥後脈象有力,身體發熱,就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我最初治療這個病證時,曾經只用白虎加人參湯,用生山藥代替粳米,治癒後才擬定這個藥方,發現效果更加快捷。
有人懷疑說,一般寒溫病都不會傳染,鼠疫既然是由少陰寒溫證病情加劇所導致的,為什麼會傳染呢?他們不知道,這種傳染的毒菌,都產生於疾病久治不癒,甚至導致臟腑潰爛,或是因為陰陽之氣長期不能接續,血脈流通受阻,因阻塞而腐敗,這些都會產生毒素而相互傳染。少陰寒溫證沒有發展成鼠疫的,是因為病情沒有那麼嚴重,所以不會傳染。至於這種病證因傳染而引起的,毒性會不斷積蓄增強,即使病情不很嚴重,也能傳染給他人。
所以這種病一旦出現徵兆,就應該嚴加防範。
這個病證的傳變,又分為幾種情況。後來看到哈爾濱斯年的報告,發現病狀非常複雜,現在把他的原文記錄在下面,以供參考。
一九二一年春天,哈爾濱報告文中提到,斯年鼠疫的病狀:感染後三到七天是潛伏期。先有頭痛、眩暈、食慾不振、疲倦、嘔吐等先兆症狀。也有不出現先兆症狀的。接著會出現怕冷、發抖,突然發高燒,體溫達到39℃到40℃以上,或是持續高燒不退,或是逐漸降溫,淋巴管會腫脹。在發燒前或發燒的一兩天內,就會出現一個腫塊,有時同一側會出現兩個,例如左大腿的淋巴結和左腋窩的淋巴結同時腫脹。這個腫塊可能會化膿,也可能會消散,情況不一定。
大部分患者都昏昏欲睡(這就是少陰病「但欲寐」的道理),晚上常常說胡話。初期多會腹瀉二三次。尿液中含有蛋白質(這是腎臟受損的徵兆)。發病後一兩天,肝脾常常會腫大。病情較輕的,三四天體溫下降就可以痊癒。病情嚴重的,二到七天多會發生心臟麻痹(從患者細微的脈象可以判斷出是類似少陰病的脈象)。這個病證可以分為腺腫型、敗血型、肺炎型三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