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37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37)

1. 85.論喉證治法

為擬方:生赭石細末一兩,乾薑、烏附子各三錢,厚朴、陳皮各錢半。煎服一劑,胸次頓覺開通,咽喉腫疼亦愈強半。又服兩劑全愈。

奉天孫××,年二十,得喉證。屢經醫治,不外《白喉忌表抉微》諸方加減,病日增重,醫者諉謂不治。後愚為診視,其脈細弱而數,黏涎甚多,須臾滿口,即得吐出。知系脾腎兩虛,腎虛則氣化不攝,陰火上逆,痰水上泛,而脾土虛損又不能制之(若脾土不虛不但能制痰水上泛並能制陰火上逆),故其咽喉腫疼,黏涎若斯之多也。投以六味地黃湯加於術,又少加蘇子。

連服十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喉嚨疾病的治療方法

這裡提供一個處方:生赭石細末一兩、乾薑、烏附子各三錢、厚朴、陳皮各一錢半。將這些藥材煎煮服用一劑,胸口會感覺立刻舒暢,喉嚨腫痛也會好轉大半。再服用兩劑,就能完全痊癒。

奉天一位姓孫的年輕人,二十歲,得了喉嚨方面的疾病。他多次就醫,醫生開的藥方都跳脫不出《白喉忌表抉微》的加減,但病情卻一天天加重,醫生甚至推託說無法醫治。後來我為他診斷,發現他的脈象細弱而快,而且口中充滿黏稠的痰液,不久就滿口,必須吐出來。我判斷這是脾腎兩虛造成的,腎虛導致氣化功能失常,無法收斂,陰火向上逆竄,痰水也跟著上湧;加上脾胃虛弱,無法抑制這些情況。(如果脾胃不虛,不但能抑制痰水上湧,也能抑制陰火上逆)。所以他的喉嚨才會腫痛,口中的黏稠痰液才會這麼多。我給他服用以六味地黃湯為基礎,再加入白朮,並少量加入蘇子。

連續服用十劑,就完全痊癒了。

2. 86.詳論猩紅熱治法

自入夏以來,各處發生猩紅熱,互相傳染。天氣炎熱而病益加多加劇,治不如法,恆至不救。夫猩紅熱非他,即痧疹而兼溫病也。嘗實驗痧疹之證,如不兼溫病,其將出未出之先,不過微有寒熱,或頭微疼,或眼胞微腫,或肢體微痠懶,或食慾不振。其疹既出之後,其表裡雖俱覺發熱,而實無熾盛之劇熱。

治之者始終投以清表(痧疹始終宜用表藥然宜表以辛涼不宜表以溫熱)解毒之劑,無不愈者。即或始終不服藥,聽其自出自靨,在一星期間亦可自愈。此以其但有疹毒之熱,而無溫病之熱相助為虐,故其病易愈耳。

至於疹而兼溫者,則與斯迥異。其初病之時疹猶未出,即表裡壯熱,因疹毒之熱尚未萌芽,而溫病之熱已熾盛也。治之者宜將薄荷、連翹、蟬蛻諸托表之藥,與玄參、沙參、天花粉諸清裡之藥並用。其連翹可用三錢,薄荷葉、蟬蛻可各用錢半,玄參、沙參、花粉可各用五錢,再少加金銀花、甘草解毒。

若慮其痧疹不能透達,可用鮮茅根二兩(如無可代以鮮蘆根)水煮數沸,取清湯數盅,以之代水煎藥,煎湯一大盅,溫服,其疹必完全透出矣。或以外更用鮮茅根數兩煎四五沸以其湯代茶,更佳。

若其痧疹雖皆透發於外,而火猶熾盛,且深入陽明之府,其舌從前白者至此則漸黃,心中煩熱異常,或氣粗微喘,鼻翅搧動,或神昏譫語,腦膜生炎,其大便乾燥,小便赤澀,此乃陽明胃腑大實之候。而欲治陽明胃腑之實熱,《傷寒論》白虎湯原為千古不祧之良方。為其兼有疹毒,可於方中加連翹二錢,羚羊角一錢(另煎兌服或銼細末送服或以金銀花二錢代之),再用鮮茅根或鮮蘆根煮湯,以之代水煎藥。方中若用生石膏二兩,可煎湯兩盅,分兩次溫服。

若用生石膏三兩,可煎湯三盅,分三次溫服。一劑熱未清者,可服至數劑,以服後熱退,大便仍不滑瀉為度。

若其胃腑雖有大熱,因小便不利而大便滑瀉者,白虎湯又不可驟服。宜先用滑石、生懷山藥各一兩,生杭芍八錢,連翹、蟬蛻各錢半,甘草三錢(此方即拙擬滋陰宣解湯),煎湯一大盅服之,其滑瀉當即止。瀉止之後,熱猶不退者,宜於初次方中加滑石六錢,服之以退其熱,仍宜煎湯數盅,徐徐溫服。

至於大熱已退,疹已見靨,而其餘熱猶盛者,宜再治以滋陰清熱解毒之劑,而仍少加托表之藥佐之。方用玄參八錢,沙參、花粉各五錢,連翹、金銀花、鮮蘆根各三錢,甘草二錢,可連服數劑。其熱遞減,藥劑亦宜隨之遞減,迨服至其熱全消停服。以上諸方,若遇證兼喉痧者,宜於方中加射干、生蒲黃各三錢。

惟治大便滑瀉方中不宜加。可外用硼砂、生寒水石各二錢,梅片、薄荷冰各一分,共研細吹喉中。

白話文:

自從入夏以來,各地都發生了猩紅熱,互相傳染。天氣越熱,病情就越發嚴重,如果治療方法不對,常常會導致無法救治。所謂的猩紅熱,其實就是麻疹同時又夾雜了溫病。我曾經觀察過麻疹的病情,如果沒有同時感染溫病,在疹子將要發出但還沒發出來的時候,只會稍微有發冷發熱,或是頭稍微痛,或是眼皮稍微腫脹,或是四肢稍微痠軟無力,或是食慾不振。等到疹子發出來之後,雖然身體內外都會發熱,但其實沒有非常劇烈的發高燒。

這種情況下,從頭到尾都使用清熱解表的藥物(麻疹始終應該使用發散的藥物,但宜使用辛涼的藥物,不宜使用溫熱的藥物),沒有治不好的。就算從頭到尾都不吃藥,讓它自己發出來,大約一個星期也會自己痊癒。這是因為只有麻疹的熱毒,而沒有溫病的熱邪一起作祟,所以病情比較容易痊癒。

至於麻疹同時感染溫病的情況,就跟前面說的完全不同。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疹子都還沒發出來,身體就已經明顯發高燒了,這是因為麻疹的熱毒還沒開始出現,而溫病的熱邪就已經很旺盛了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把薄荷、連翹、蟬蛻這些幫助疹子透發的藥,跟玄參、沙參、天花粉這些清熱的藥一起使用。連翹可以用三錢,薄荷葉和蟬蛻可以用一錢半,玄參、沙參、花粉可以用五錢,再稍微加一點金銀花和甘草來解毒。

如果擔心麻疹無法順利透發出來,可以用新鮮茅根二兩(如果沒有可以用新鮮蘆根代替)用水煮幾次,取清澈的湯汁數碗,用這個湯汁代替水來煎藥,煎出一大碗藥湯,溫熱服用,疹子一定可以完全透發出來。或者另外用新鮮茅根數兩煮四五次,用煮出來的湯汁代替茶飲用,效果更好。

如果麻疹雖然都已經發出來了,但是高燒仍然很嚴重,而且熱邪已經深入到陽明的臟腑,原本是白色的舌苔也逐漸變黃,心中煩躁發熱異常,或是呼吸急促,鼻翼煽動,或是神志不清說胡話,甚至腦膜發炎,大便乾燥,小便赤黃澀痛,這是陽明胃腑熱邪過於旺盛的症狀。要治療陽明胃腑的實熱,《傷寒論》中的白虎湯是千古以來不可替代的良方。因為還夾雜著麻疹的熱毒,可以在白虎湯中加入連翹二錢,羚羊角一錢(另外煎煮後對入藥湯中服用,或者磨成細末送服,或者用金銀花二錢代替),再用新鮮茅根或新鮮蘆根煮湯,用這個湯汁代替水來煎藥。如果白虎湯中用生石膏二兩,可以煎煮成兩碗藥湯,分兩次溫熱服用。

如果用生石膏三兩,可以煎煮成三碗藥湯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高燒還沒退,可以繼續服用幾劑,以服藥後高燒退了,大便沒有腹瀉為準。

如果胃腑雖然有大熱,但是因為小便不順暢而導致腹瀉,白虎湯就不能馬上服用。應該先用滑石、生懷山藥各一兩,生杭芍八錢,連翹、蟬蛻各一錢半,甘草三錢(這個藥方就是我擬的滋陰宣解湯),煎煮成一大碗藥湯服用,腹瀉應該會立刻停止。腹瀉停止之後,高燒還沒退的,可以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滑石六錢,服用後可以退燒,仍然應該煎煮成數碗藥湯,慢慢地溫熱服用。

等到高燒已經退了,疹子也開始消退了,但是還有些餘熱的,應該繼續用滋陰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,同時稍微加一些幫助疹子透發的藥物來輔助。藥方可以用玄參八錢,沙參、花粉各五錢,連翹、金銀花、新鮮蘆根各三錢,甘草二錢,可以連續服用幾劑。高燒會逐漸減退,藥劑也應該隨之逐漸減少,等到高燒完全消退就停止服藥。以上這些藥方,如果遇到病情同時有喉嚨發炎的,應該在藥方中加入射干、生蒲黃各三錢。

只有治療腹瀉的藥方中不宜加入射干和生蒲黃。可以在外用硼砂、生寒水石各二錢,梅片、薄荷冰各一分,一起研磨成細末吹入喉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