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36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36)

1. 85.論喉證治法

愚弱冠時已為人疏方治病,然因年少,人多不相信。值里中有病喉者,延醫治療,煩愚作陪,病者喉腫甚,呼吸頗難,醫者猶重用發表之劑,而所用發表之藥又非辛涼解肌,愚甚不以為然,出言駁之。醫者謂系纏喉風證,非發透其汗不能消腫。病家信其說,誤服其藥,竟至不救。

後至津門應試,值《白喉忌表抉微》書新出,閱之。見其立論以潤燥滋陰清熱為主,惟少加薄荷、連翹以散鬱熱,正與從前醫者所用之藥相反。因喜而試用其方,屢奏功效。後值邑中患喉證者頗多,用《白喉忌表抉微》治法,有效有不效。觀喉中,不必發白,恆紅腫異常。有言此係爛喉痧者,又或言系截喉癰者,大抵系一時之癘氣流行而互相傳染也。

其病初得脈多浮而微數,或浮而有力,久則兼有洪象,此喉證兼瘟病也。此時愚年近三旬,臨證恆自有見解,遇脈之初得浮數有力者,重用玄參、花粉以清其熱,牛蒡、連翹以利其喉,再加薄荷葉二錢以透其表,類能奏效。其為日既深,脈象洪而有力者,又恆用白虎湯加銀花、連翹、乳香、沒藥治愈。

為其有截喉癰之名,間有加炙山甲,以消其癰腫者。其腫處甚劇,呼吸有窒礙者,恆先用鈹針刺出惡血,俾腫消然後服藥,針藥並施,其奏功亦愈速。然彼時雖治愈多人,而爛喉痧、截喉癰之名究未見諸書也。後讀《靈樞》癰疽篇謂「癰發於嗌中,名曰猛疽,猛疽不治,化為膿,膿不瀉,塞咽,半日死。」經既明言癰發嗌中,此後世截喉癰之名所由來也。

至謂不瀉其膿則危在目前,是針刺瀉膿原為正治之法,即不待其化膿,針刺以出其惡血亦可為正治之法矣。又閱《傷寒論》,「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,咽喉痛,唾膿血,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。」王孟英解曰:「陽毒即後世之爛喉痧耳。」是爛喉痧衍之傷寒,而相傳已久,截喉癰即爛喉痧之重者也。

蓋白喉與爛喉痧證均有外感,特白喉證內傷重而外感甚輕,其外來之邪惟襲入三焦,三焦色白,是以喉現白色,故方中宣散之品但少用薄荷、連翹已能逐邪外出。至爛喉痧原即《傷寒論》之陽毒,其中挾有瘟毒之氣,初得之時,原宜重用宣散之品,然宜散以辛涼,而斷不可散以溫熱,且又宜重用涼藥以佐之。此為喉證之大略也。

而愚臨證數十年,知喉證中原有諸多變證,今詳錄二則以備參觀。

愚在籍時,有劉姓童子,年逾十齡,咽喉腫疼,心中滿悶杜塞,劇時呼吸頓停,兩目上翻,身軀後挺。然其所以呼吸頓停者,非咽喉杜塞,實覺胸膈杜塞也。診其脈微細而遲,其胸膈常覺發涼,有時其涼上衝,即不能息而現目翻身挺之象。即脈審證,知系寒痰結胸無疑。其咽喉腫疼者,寒痰充溢於上焦,迫其心肺之陽上浮也。

白話文:

[85.討論喉部疾病的治療方法]

在我年輕的時候,我已經開始為別人開藥方治病,然而由於我年紀輕,很多人並不相信我的醫術。當時,村裡有人喉嚨生病,請了醫生來治療,也邀請我陪同。病人的喉嚨腫得很厲害,呼吸都有困難,但醫生卻大量使用了發汗的藥物,而且這些藥物並不是辛涼解表的。我認為這樣做並不對,便公開提出了質疑。醫生辯稱這是纏喉風的症狀,如果不讓病人發汗就不能消腫。病人聽信了醫生的話,誤服了藥物,最終無法挽救。

後來我去天津參加考試,正好一本叫《白喉忌表抉微》的新書出版,我閱讀了它。書中的理論主要以滋潤、滋陰、清熱為主,只會稍微加入薄荷和連翹來散鬱熱,這與我之前遇到的醫生所使用的藥物完全相反。我因此感到高興,並嘗試著使用書中的方子,結果多次都見效。後來,鄉鎮上有很多人得了喉部疾病,我使用《白喉忌表抉微》中的治療方法,有的有效,有的無效。觀察病人的喉部,不一定會出現白色的膜,經常是紅腫異常。有人說這是爛喉痧,也有人說是截喉癰,大體上,這是由於一時的疫氣流行,相互感染所致。

這種病初期,脈搏通常會浮動且微弱或快速,或者浮動且有力,時間久了就會出現洪大的脈象,這是喉部疾病同時伴有瘟疫的症狀。那時候,我快到三十歲,面對病症時常常有自己的見解。遇到脈搏浮動且有力的病人,我會大量使用玄參和天花粉來清熱,牛蒡和連習來利喉,再加上二錢的薄荷葉來透表,這種方式往往能奏效。當病情發展較久,脈象洪大且有力時,我會使用白虎湯,加上銀花、連習、乳香和沒藥來治療。

因為這種病被稱為截喉癰,偶爾會加入炙山甲來消炎腫。對於那些喉部腫脹嚴重,影響呼吸的病人,我通常會先用鈹針刺破腫脹部位,排出惡血,等到腫脹消退後再服用藥物,針藥並用,效果更佳。雖然那時候我治好了很多人,但爛喉痧和截喉癰的名稱並沒有出現在任何書籍中。後來我讀《靈樞》中的癰疽篇,其中提到「在咽喉部位的癰,叫做猛疽,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化為膿,膿不排出,會堵塞咽喉,半天就會死亡。」既然經典明確指出癰會在咽喉部位發生,那麼後世的截喉癰這個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。

至於說如果不排出膿液就會有生命危險,那麼針刺排膿原本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即使沒有形成膿液,針刺排出惡血也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我又讀了《傷寒論》,其中提到「陽毒導致的病徵包括臉部紅斑,咽喉疼痛,吐膿血,五天可以治療,七天就無法治療。」王孟英解釋說:「陽毒就是後世的爛喉痧。」這樣看來,爛喉痧源於傷寒,並且已經流傳很久,截喉癰就是爛喉痧的重症型態。

白喉和爛喉痧都是由外部感染引起,只是白喉內部損傷重而外部感染輕微,外來的邪氣只會侵入三焦,三焦色白,所以喉部會呈現白色,因此在方子中只需少量使用薄荷和連習就能驅邪出體。而爛喉痧本質上就是《傷寒論》中的陽毒,其中含有瘟疫的毒素,初次感染時,應該大量使用散邪的藥物,但必須是辛涼的,絕不可以是溫熱的,而且還應該大量使用涼藥來輔助。這就是喉部疾病的大致情況。

我在臨牀工作幾十年,知道喉部疾病中有許多不同的症狀,這裡詳細記錄兩個病例供參考。

我還在老家的時候,有一個姓劉的小孩,超過十歲,咽喉腫痛,心臟周圍悶堵,劇烈的時候呼吸會突然停止,雙眼向上翻,身體向後仰。但他之所以呼吸突然停止,並不是因為咽喉堵塞,而是感覺胸膈堵塞。他的脈搏細弱且緩慢,胸膈經常感覺發冷,有時候這種寒冷感會向上沖,他就無法呼吸,出現眼睛上翻和身體向後仰的症狀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我知道他肯定是寒痰阻塞胸膈無疑。他的咽喉腫痛,是因為寒痰在上焦積聚,迫使心肺的陽氣上升。

我開了一個方子:生赭石細末一兩,乾薑、烏附子各三錢,厚朴、陳皮各一錢半。服用一劑後,胸部立刻感覺暢通,咽喉腫痛也大大緩解。再服用兩劑後,完全康復。

奉天的孫某,年僅二十,得了喉部疾病。經過多次治療,都是使用《白喉忌表抉微》中的方子進行加減,但病情日益加重,醫生都認為無法治癒。後來我為他診斷,他的脈搏細弱且快速,口水非常多,片刻之間就滿口,必須要吐出來。我知道這是脾腎兩虛,腎虛導致氣化功能失調,陰火上升,痰水泛濫,而脾臟虛弱又無法控制這種情況(如果脾臟不虛弱,不僅可以控制痰水泛濫,還可以控制陰火上升),所以他咽喉腫痛,口水如此之多。我讓他服用六味地黃湯,加上於術,再稍微加入蘇子。

他連續服用了十劑,完全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