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35)
三、醫論 (135)
1. 84.詳論咽喉證治法
又按此證當二次用藥時,若加硝、黃於藥中,早通其大便,或不至以後如此危險,而當時閱歷未深,猶不能息息與病機相赴也。
有白喉證,其發白或至腐爛,實為傳染病之一端。其證大抵先有蘊熱,則易受傳染。為其證內傷為重,宜用涼潤滋陰清火之品,而忌用表散之劑。然用辛涼之藥以散其火鬱,若薄荷、連翹諸藥固所不忌也。《白喉忌表抉微》中之養陰清肺湯、神仙活命湯二方,原為治白喉良方。
而神仙活命湯中宜加連翹三錢;熱甚者可將方中生石膏加倍,或加兩倍;若大便不通者,大黃、芒硝皆可酌加。白喉之病,又恆有與爛喉痧相併者(參觀醫案中溫疹兼喉痧治沈姓學生病案)。
又《靈樞》癰疽篇謂:「癰發於嗌中,名曰猛疽,猛疽不治,化為膿,膿不瀉,塞咽,半日死。」按此證即後世所謂截喉癰。初起時,咽喉之間紅腫甚劇,宜用消瘡之藥散之,兼用扁針刺之使多出血。若待其膿成而後瀉之,恐不容待其成膿即有危險也。
【消腫利咽湯】
天花粉(一兩),連翹(四錢),金銀花(四錢),丹參(三錢),射干(三錢),玄參(三錢),乳香(二錢),沒藥(二錢),炙山甲(錢半),薄荷葉(錢半)
脈象洪實者加生石膏一兩,小便不利者加滑石六錢,大便不通者加大黃三錢。
咽喉之證熱者居多,然亦間有寒者(參觀「論喉證治法」內治劉姓童子一案)。又咽喉兩旁微高處,西人謂之扁桃腺,若紅腫西人謂之扁桃腺炎。若其處屢次紅腫,漸起疙瘩,服清火藥則微消,或略有感冒,或稍有內熱復起者,此是扁桃腺炎已有根蒂,非但服藥所能愈,必用手術割去之,再投以清火消腫之藥,始能除根。若不割去,在幼童可累其身體之發達。
《金匱》謂婦人咽中如有炙臠(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俗謂之梅核氣病),此亦咽喉證之一也。按:此證註疏家謂系痰氣阻塞咽喉之中,然此證實兼有沖氣之沖也。原方半夏厚朴湯主之,是以半夏降沖,厚朴開氣,茯苓利痰,生薑、蘇葉以宣通其氣化。愚用此方時,恆加赭石數錢,兼針其合谷,奏效更速(此證不但婦人男子亦間有之)。
白話文:
另外,依照這個病症,在第二次用藥的時候,如果加入芒硝、大黃這些藥,早點讓大便通暢,或許就不會造成後來的危險情況。只是當時我經驗還不夠,無法完全掌握病情的變化。
有一種叫白喉的病,它會出現白色,甚至腐爛的現象,實際上是一種傳染病。這種病大多是因為體內有積熱,所以容易被傳染。這種病主要是因為內傷引起的,應該用清涼滋潤、滋陰清火的藥物,要避免使用發散的藥。但是用一些辛涼的藥來疏散體內的火氣鬱積,像是薄荷、連翹這些藥是可以用的。《白喉忌表抉微》這本書裡的養陰清肺湯、神仙活命湯這兩個方子,原本就是治療白喉的好藥方。
而神仙活命湯這個方子,應該加入三錢的連翹;如果發熱很嚴重,可以把方子裡的生石膏加倍,甚至加到兩倍;如果大便不通暢,可以斟酌加入大黃、芒硝。白喉這個病,又常常會跟爛喉痧一起發生(可以參考醫案中治療沈姓學生的溫疹兼喉痧的病案)。
《靈樞》的癰疽篇說:「癰長在咽喉裡面,叫做猛疽,猛疽如果沒治好,就會化膿,膿如果排不出來,就會堵住咽喉,半天就會死。」這個病就是後世說的截喉癰。剛開始發病時,咽喉之間會非常紅腫,應該用治療瘡瘍的藥來消散它,同時用扁針刺一下,讓它多出血。如果等到它化膿了才排膿,恐怕等不到膿形成就危險了。
【消腫利咽湯】
天花粉(一兩),連翹(四錢),金銀花(四錢),丹參(三錢),射干(三錢),玄參(三錢),乳香(二錢),沒藥(二錢),炙山甲(錢半),薄荷葉(錢半)。
如果脈象洪大有力,就加入生石膏一兩;如果小便不順暢,就加入滑石六錢;如果大便不通暢,就加入大黃三錢。
咽喉的疾病大多是熱症,但偶爾也有寒症(可以參考「論喉證治法」裡治療劉姓兒童的病案)。另外,咽喉兩旁微微突起的地方,西醫叫做扁桃腺,如果紅腫,西醫叫做扁桃腺炎。如果這個地方反覆紅腫,慢慢長出疙瘩,吃清火藥會稍微消退,但稍微感冒或有點內熱又會復發,這表示扁桃腺炎已經扎根了,不只是吃藥就能治好的,一定要用手術割掉,再配合清火消腫的藥,才能徹底根除。如果不割掉,對兒童的身體發育會有影響。《金匱要略》說婦人覺得咽喉裡好像有烤肉(吐不出來、吞不下去,俗稱梅核氣),這也是咽喉的疾病。這個病,註解的人認為是痰氣堵塞在咽喉中,但實際上還兼有沖氣上逆的問題。原本的方子用半夏厚朴湯來治療,是用半夏來降沖氣,厚朴來開氣,茯苓來利痰,生薑、蘇葉來宣通氣化。我用這個方子的時候,常常加入幾錢的赭石,同時針刺合谷穴,效果更快(這個病不只是婦女會得,男性也偶爾會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