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33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33)

1. 84.詳論咽喉證治法

厥陰篇第九節云:「傷寒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,咽中痛,其喉為痹。」按此節之咽痛,以多亡陰也,與少陰篇之汗出亡陽者原互相對照。蓋其人之肝臟蘊有實熱,因汗出過多耗其陰液,其熱遂上竄鬱於咽中而作痛,故曰其咽為痹。痹者熱與氣血凝滯不散也。

仲師當日未言治法,而愚思此證當用酸斂之藥以止其汗,涼潤之藥以復其液,宣通之藥以利其咽,彙集為方,庶可奏功。爰將所擬之方詳錄於下。

【斂陰瀉肝湯】

生杭芍(兩半),天花粉(一兩),射干(四錢),浙貝母(四錢搗碎),酸石榴(一個連皮搗爛)

同煎湯一盅半,分兩次溫服下。

上所錄傷寒兼咽喉病者六節,傷寒中之咽喉證大略已備。而愚臨證多年,知傷寒兼病咽喉又有出於六節之外者,試舉治驗之案一則明之。

愚在奉時治一朱姓學生,患傷寒三四日,蜷臥昏昏似睡,間作譫語,呼之眼微開,舌上似無苔,而舌皮甚干,且有黑斑,咽喉疼痛,小便赤而熱,大便數日未行,脈微細兼沉,心中時覺發熱,而肌膚之熱度如常。此乃少陰傷寒之熱證,因先有伏氣化熱,乘腎臟虛損而竄入少陰,遏抑腎氣不能上達,是以上焦燥熱而舌斑咽痛也,其舌上有黑斑者,亦為腎虛之現象。

至其病既屬熱而脈微細者,誠以脈發於心,腎氣因病不能上達與心相濟,其心之跳動即無力,此所以少陰傷寒無論或涼或熱其脈皆微細也。遂為疏方:生石膏細末二兩,生懷山藥一兩,大潞參六錢,知母六錢,甘草二錢,先用鮮茅根二兩煮水,以之煎藥,取清湯三盅,每溫服一盅調入生雞子黃一枚。服藥一次後,六脈即起。

服至二次,脈轉洪大。服至三次,脈象又漸和平,精神亦復,舌乾咽痛亦見愈。翌日即原方略為加減,再服一劑,諸病全愈。按上所用之方,即坎離互根湯。方之細解詳於本方後,茲不贅。

至於溫病,或溫而兼疹,其兼咽喉證者尤多。方書名其證為爛喉痧,其證多繫有傳染之毒菌。治之者,宜注意清其溫熱,解其疹毒,其咽喉之證亦易愈。試舉治驗之案以明之。

戌辰在津,有宋××長子××患溫疹兼喉證。醫者皆忌重用涼藥,服其藥數劑,病轉增劇。繼延愚為診視,其脈洪長有力,純乎陽明胃腑蘊有實熱;其疹似靨未靨;視其咽喉兩旁紅,微有爛處;心中自覺熱甚;小便短赤;大便三日未行。為開大劑白虎湯,加連翹四錢,薄荷葉錢半以托疹外出。

方中石膏重用生者四兩,將藥煎湯三盅,分三次溫飲下,病大見愈,而脈仍有力,咽喉食物猶疼。繼又用原方,先取鮮白茅根二兩煮水以煎藥,仍分三次服下,盡劑而愈,大便亦通下。後其次子亦患溫疹喉證,較其兄尤劇。仍治以前方,初次即用茅根湯煎藥,藥方中生石膏初用三兩,漸加至五兩始愈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咽喉疼痛的治療方法,尤其針對傷寒和溫病引起的咽喉問題。

傷寒引起的咽喉痛:

書中提到,傷寒初期身體虛弱發冷,之後發熱,腹瀉本應停止,卻反而出汗,導致咽喉疼痛,這是因為體內陰液虧虛所致。原本肝臟有熱,過度出汗耗傷陰液,熱就往上跑到咽喉,導致咽喉腫痛。這種疼痛是熱氣和氣血凝滯不散的結果。

針對這種情況,治療上應該使用酸味藥物來止汗,用滋潤的藥物來補充陰液,並用疏通的藥物來緩解咽喉疼痛。書中提供了一個名為「斂陰瀉肝湯」的方子,包含:白芍、天花粉、射干、浙貝母和搗碎的酸石榴一起煎煮服用。

另外,書中還提到一種少陰傷寒引起的咽喉痛。這種情況是體內本有熱氣,加上腎臟虛弱,導致熱氣向上衝,造成咽喉疼痛、舌苔乾燥有黑斑等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脈搏會變得微弱細小,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無法與心臟協調。針對這種情況,書中開出一個方子,用生石膏、懷山藥、大潞參、知母和甘草等藥物,先用鮮茅根煮水,再用這個水煎藥,並加入生雞蛋黃一起服用。服藥後,脈搏會逐漸恢復正常,症狀也會緩解。這個方子被稱為「坎離互根湯」。

溫病引起的咽喉痛:

溫病(例如溫疹)常常會伴隨咽喉疼痛,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傳染的毒菌引起的。治療上要注意清除體內的溫熱,解除疹毒,咽喉的症狀也會自然好轉。書中舉例說,有個孩子得了溫疹,咽喉腫痛,發燒,便秘,醫生不敢用太涼的藥,導致病情加重。後來改用大劑量的白虎湯,加上連翹和薄荷,把疹子托出,病就好多了。之後,又針對病人的情況調整藥方,使用鮮茅根煮水煎藥,最後痊癒。連他的弟弟也得了類似的病,用同樣的方法也治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