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32)
三、醫論 (132)
1. 83.論鼻淵治法
《內經》謂「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。」頞者,鼻通腦之徑路也。辛頞,則頞中覺刺戟也。鼻淵者,鼻流濁涕如淵之不竭也。蓋病名鼻淵,而其病灶實在於頞,因頞中黏膜生炎,有似腐爛,而病及於腦也。其病標在上,其病本則在於下,故《內經》謂系膽之移熱。而愚臨證品驗以來,知其熱不但來自膽經,恆有來自他經者。
而其熱之甚者,又恆來自陽明胃腑。膽經之熱,大抵由內傷積熱而成。胃腑之熱,大抵由伏氣化熱而成。臨證者若見其脈象弦而有力,宜用藥清其肝膽之熱,若膽草、白芍諸藥,而少加連翹、薄荷、菊花諸藥輔之,以宣散其熱,且以防其有外感拘束也。若見其脈象洪而有力,宜用藥清其胃腑之熱,若生石膏、知母諸藥,亦宜少加連翹、薄荷、菊花諸藥輔之。且濁涕常流,則含有毒性,若金銀花、甘草、花粉諸藥皆可酌加也。
若病久陰虛,脈有數象者,一切滋陰退熱之藥皆可酌用也。後世方書治此證者,恆用蒼耳、辛夷辛溫之品,此顯與經旨相背也。夫經既明言為膽之移熱,則不宜治以溫藥可知。且明言頞辛鼻淵,不宜更用辛溫之藥助其頞益辛,更可知矣。即使證之初得者,或因外感拘束,宜先投以表散之藥,然止宜辛涼而不可用辛溫也。
是以愚遇此證之脈象稍浮者,恆先用西藥阿斯匹林瓦許汗之,取其既能解表又能退熱也。拙著石膏解中,載有重用生石膏治愈此證之案數則,可以參觀。又此證便方,用絲瓜蔓煎湯飲之,亦有小效。若用其湯當水煎治鼻淵諸藥,其奏效當尤捷也。
白話文:
[83.討論鼻炎的治療方法]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“膽囊將熱量轉移到腦部,會導致鼻炎。”其中“頞”指的是鼻子通往腦部的通道。"辛頞",則是指在這個通道中有刺痛感。"鼻淵",即鼻涕分泌物混濁,就像深淵一樣源源不斷。雖然疾病被命名為鼻淵,但真正的病源實際上在"頞",因為頞中的黏膜發炎,類似於腐爛,且影響到腦部。疾病表現在上方,但其根源實際上在下方,因此,《內經》認為這是由膽囊的熱度轉移所致。然而,我從臨牀經驗得知,這種熱量不僅來自膽囊,也可能來自其他臟器。
極度的熱量通常來自陽明胃腑。膽囊的熱量大多是由內傷積累的熱度形成。胃腑的熱量則大多由潛藏的氣息轉化為熱度形成。如果診斷時發現脈搏強勁且呈弦狀,應該使用藥物來清除肝膽的熱度,例如膽草、白芍等藥物,並少量添加連翹、薄荷、菊花等藥物,以幫助散熱,並防止可能的外部感染限制。如果脈搏洪大且有力,應使用藥物清除胃腑的熱度,例如生石膏、知母等藥物,同樣也適合少量添加連翹、薄荷、菊花等藥物。此外,由於鼻涕經常流動,含有毒性,可以考慮加入金銀花、甘草、花粉等藥物。
對於長期患有陰虛且脈搏頻率高的患者,所有滋補陰液和退熱的藥物都可酌情使用。後世的方書在治療這種病症時,常常使用蒼耳、辛夷等辛溫的藥物,這顯然與《內經》的原則相違背。既然《內經》已明確指出這是膽囊的熱度轉移,就不應該使用溫性藥物來治療。並且,既然明確指出"頞辛鼻淵",更不應該再使用辛溫的藥物,使"頞"的刺痛感增加。
因此,當我遇到這種症狀,且脈搏略顯浮動的患者,我通常先使用西藥阿斯匹林,使其出汗,因為它既能解表又能退熱。在我的著作《石膏解》中,記載了多個使用大量生石膏成功治癒這種病症的案例,可供參考。另外,有一種簡單的民間偏方,是使用絲瓜藤煮湯飲用,也能產生一定效果。如果用這種湯水來煎煮治療鼻炎的藥物,效果可能會更佳。
2. 84.詳論咽喉證治法
咽喉之證,有內傷外感,或涼或熱,或虛或實,或有傳染或無傳染之殊。今試逐條詳論之於下。
傷寒病恆兼有咽喉之證。《傷寒論》陽明篇第二十節云:「陽明病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,咽亦不痛。」按此節但言咽痛,未言治法。乃細審其文義,是由太陽初傳陽明,胃腑之熱猶未實(是以能食),其熱兼瀰漫於胸中(胸中屬太陽當為陽明病連太陽),上熏肺臟,所以作咳,更因咳而其熱上竄,所以咽痛。擬治以白虎湯去甘草加連翹、川貝母。
少陰篇第三節,「病人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,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。」此節亦未列治法。按少陰脈微細,此則陰陽俱緊,原為少陰之變脈。緊脈原不能出汗,因其不當出汗者而反自汗,所以知其亡陽。其咽痛者,無根之陽上竄也。擬用大劑八味地黃湯,以芍藥易丹皮,再加蘇子、牛膝,收斂元陽歸根以止汗,而咽痛自愈也。
【加減八味地黃湯】
大懷熟地(一兩),淨萸肉(一兩),生懷山藥(八錢),生杭芍(三錢),大雲苓片(二錢),澤瀉(錢半),烏附子(二錢),肉桂(二錢去粗皮後入),懷牛膝(三錢),蘇子(二錢研炒)
煎湯盅半,分兩次溫服。
少陰篇第三十節云:「少陰病,下利、咽痛、胸滿、心煩者,豬膚湯主之。」按此證乃少陰之熱瀰漫於三焦也。是以在上與中,則為咽痛煩滿,因腎中真陰不能上升與陽分相濟,所以多生燥熱也;在下,則為下利,因臟病移熱於腑,其膀胱瘀滯,致水歸大腸而下利也。至治以豬膚湯者,以豬為水蓄,其膚可熬膠,汁液尤勝,原能助腎陰上升與心陽調劑以化燥熱。
而又伍以白蜜之涼潤,小粉之沖和,熬之如粥,服後能留戀於腸胃,不致隨下利瀉出,自能徐徐敷布其氣化,以清三焦瀰漫之熱也。
少陰篇第三十一節云:「少陰病二、三日,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。不瘥者與桔梗湯。」此亦少陰病之熱者也。用甘草湯取其能潤肺利咽,而其甘緩之性又能緩心火之上炎,則下焦之燥熱可消也。用桔梗湯者,取其能升提腎中之真陰,俾陰陽之氣互相接續,則上焦之陽自不浮越以鑠肺熏咽,且其上達之力又善散咽喉之鬱熱也。按後世治咽喉證者皆忌用桔梗,然果審其脈為少陰病之微細脈,用之固不妨也。
況古所用之桔梗皆是苦桔梗,其性能升而兼能降,實具有開通之力也。
少陰篇第三十二節云:「少陰病,咽中傷生瘡,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」按少陰之脈原絡肺上循喉嚨,是以少陰篇多兼有咽喉之病。至治以苦酒湯,唐氏為苦酒與半夏同用可使咽中之瘡速破。苦酒即今之醋,醋調生半夏末外敷原可消瘡,不必皆攻之使破之。
白話文:
關於咽喉的病症,有內在的損傷和外來的感受,可能是寒涼的,也可能是燥熱的,有虛弱的,也有實證的,有的會傳染,有的則不會。現在試著逐條詳細地討論如下。
傷寒病常常會伴隨咽喉的症狀。《傷寒論》陽明篇第二十節說:「陽明病的症狀是頭暈,不畏寒,所以能吃東西並且咳嗽,這種人一定會咽喉疼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咽喉也不會痛。」這段文字只提到咽痛,沒有說治療方法。仔細審查這段文字的意思,是由於太陽經的病邪剛剛傳入陽明經,胃腑的熱邪還沒有真正積聚(所以還能吃東西),熱邪同時瀰漫到胸腔(胸腔屬於太陽經,應該是陽明病連帶太陽經),向上熏蒸肺臟,所以會咳嗽,又因為咳嗽導致熱邪上竄,所以咽喉疼痛。我認為可以用白虎湯去掉甘草,加入連翹、川貝母來治療。
少陰篇第三節說:「病人脈象陰陽兩脈都緊,反而出汗的,這是陽氣耗散,屬於少陰病,這種情況應該會咽喉疼痛。」這節也沒有列出治療方法。按照少陰脈象應該是微弱細小的,這裡卻是陰陽兩脈都緊,這是少陰脈象的變化。緊脈本來不應該出汗,因為不該出汗反而自己出汗,所以知道這是陽氣耗散。咽喉疼痛的原因是沒有根基的陽氣上竄。我認為應該用大劑量的八味地黃湯,用芍藥代替丹皮,再加入蘇子、牛膝,收斂元陽使之歸於根本來止汗,而咽喉疼痛自然會痊癒。
【加減八味地黃湯】 大懷熟地(一兩),淨萸肉(一兩),生懷山藥(八錢),生杭芍(三錢),大雲苓片(二錢),澤瀉(錢半),烏附子(二錢),肉桂(二錢,去粗皮後加入),懷牛膝(三錢),蘇子(二錢,研炒) 用水煎煮至半盅,分兩次溫服。
少陰篇第三十節說:「少陰病,出現腹瀉、咽喉痛、胸悶、心煩的症狀,可以用豬膚湯來治療。」這種症狀是少陰的熱邪瀰漫到三焦所致。表現在上中二焦,就是咽喉痛、煩悶,因為腎中的真陰不能上升與陽氣協調,所以多產生燥熱;表現在下焦,則是腹瀉,因為臟腑的病邪轉移熱到腑,膀胱瘀滯,導致水液流入大腸而腹瀉。至於用豬膚湯治療,是因為豬是水蓄之物,豬皮可以熬成膠,其汁液效果更好,能夠幫助腎陰上升,與心陽協調來化解燥熱。
再搭配白蜜的清涼滋潤,小粉的沖和作用,熬煮成粥,服用後可以停留在腸胃中,不會隨著腹瀉排出,自然能慢慢地發揮其氣化作用,清除三焦瀰漫的熱邪。
少陰篇第三十一節說:「少陰病二、三天,出現咽喉痛,可以用甘草湯。如果沒好轉,就用桔梗湯。」這也是少陰病有熱的表現。用甘草湯是因為它能潤肺利咽,而且甘緩的藥性能夠緩和心火的上炎,這樣下焦的燥熱就可以消除。用桔梗湯是因為它能提升腎中的真陰,使陰陽之氣相互接續,這樣上焦的陽氣自然不會浮越而灼傷肺部,熏蒸咽喉,而且它向上提升的力量又善於疏散咽喉的鬱熱。後世治療咽喉病的人都忌用桔梗,但如果審視脈象是少陰病的微弱細小脈象,使用它也沒有妨礙。
而且古代所用的桔梗都是苦桔梗,它的藥性既能上升又能下降,確實具有開通的作用。
少陰篇第三十二節說:「少陰病,咽喉中長瘡,不能說話,發不出聲音,可以用苦酒湯來治療。」少陰經脈本來就聯繫肺部,向上循行到喉嚨,所以少陰篇的病症常常伴隨咽喉的病變。至於用苦酒湯治療,唐氏認為苦酒和半夏同用可以使咽喉中的瘡很快破裂。苦酒就是現在的醋,用醋調和生半夏末外敷,本來就可以消除瘡腫,不一定都要用藥使之破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