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26)
三、醫論 (126)
1. 78.論火不歸原治法
有因用心過度,心中生熱,牽動少陽相火(即膽肝中所寄之相火),上越且外越者。其脈寸關皆有力,多兼滑象,或脈搏略數。其為病:心中煩躁不安,多生疑惑,或多忿怒,或覺熱起脅下,散於周身。治用生懷山藥細末六七錢,煮作粥,晨間送服芒硝三錢,晚送服西藥臭剝兩瓦。
蓋芒硝鹹寒,善解心經之熱,以開心下熱痰(此證心下多有熱痰);臭剝性亦鹹寒,能解心經之熱,又善制相火妄動。至送以山藥粥者,因鹹寒之藥與脾胃不宜,且能耗人津液,而山藥則善於養脾胃、滋津液,用之送服硝、剝,取其相濟以成功,猶《金匱》之硝石礬石散送以大麥粥也。
有因心肺脾胃之陽甚虛,致寒飲停於中焦,且溢於膈上,逼迫心肺脾胃之陽上越兼外越者。其脈多弦遲細弱,六部皆然,又間有浮大而軟,按之豁然者。其現證:或目眩耳聾,或周身發熱,或覺短氣,或咳喘,或心中發熱,思食鮮果,而食後轉覺心中脹滿病加劇者。宜用拙擬理飲湯。
服數劑後,心中不覺熱、轉覺涼者,去芍藥。或覺氣不足者,加生箭耆三錢。此證如此治法,即方書所謂用溫燥健補脾胃之藥可以制伏相火。不知其所伏者非相火,實系溫燥之藥能掃除寒飲,而心肺脾胃之陽自安其宅也。
上所列火不歸原之證,其病因雖不同,而皆系內傷。至外感之證,亦有火不歸原者,傷寒、溫病中之戴陽證是也。其證之現狀:面赤、氣粗、煩躁不安,脈象雖大,按之無力,又多寸盛尺虛。此乃下焦虛寒孤陽上越之危候,頗類寒溫中陰極似陽證。然陰極似陽,乃內外異致,戴陽證乃上下異致也。
宜用《傷寒論》通脈四逆湯,加蔥、加人參治之(原方原謂面赤者加蔥,面赤即戴陽證)。
特是戴陽之證不一。使果若少陰脈之沉細,或其脈非沉細而按之指下豁然毫無根柢,且至數不數者,方可用通脈四逆湯方。若脈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者,其方即斷不可用。曾治王××,年四十餘,身形素虛,傷寒四五日間,延為診視。其脈關前洪滑,兩尺無力。為開拙擬仙露湯,因其尺弱囑其將藥徐徐飲下,一次只溫飲一大口,防其寒涼侵下焦也。
病家忽愚所囑,竟頓飲之,遂致滑瀉數次,多帶冷沫,上焦益覺煩躁,鼻如煙燻,面如火炙,其關前脈大於從前一倍,數至七至。知其已成戴陽之證,急用野臺參一兩,煎湯八分茶盅,兌童便半盅(須用五歲以下童子便),將藥碗置涼水盆中,候冷頓飲之。又急用知母、玄參、生地各一兩,煎湯一大碗候用。
自服參後,屢診其脈。過半點鐘,脈象漸漸收斂,脈搏似又加數,遂急用候服之藥燉極熱,徐徐飲下,一次只飲藥一口,閱兩點鐘盡劑,周身微汗而愈。
按,:此證上焦原有燥熱,因初次涼藥頓服,透過病所,直達下焦,上焦燥熱仍留。迨下焦滑瀉,元陽上浮,益助上焦之熱,現種種熱象,脈數七至。此時不但薑、附分毫不敢用,即單用人參,上焦之燥熱亦必格拒不受。故以童便之性下趨者佐之,又復將藥候至極涼頓服下。迨遲之有傾,脈象收斂,至數加數,是下焦得參溫補之力而元陽收回,其上焦因參反激之力而燥熱益增也。故又急用大涼大潤之藥,乘熱徐徐飲之,以清上焦之燥熱,而不使其寒涼之性復侵下焦。此於萬難用藥之際,仍欲用藥息息吻合,實亦費盡躊躇矣。
白話文:
78.論火不歸原的治療方法
有些人因為過度勞心,導致心中產生熱氣,牽動了少陽經的相火(也就是寄存在膽和肝中的相火),向上和向外散發。這種情況的脈象,寸關兩處都很有力,多半兼有滑脈的表現,或者脈搏略快。這種病症的表現是:心中煩躁不安,容易多疑,或者容易發怒,或者覺得熱氣從脅下開始,散佈到全身。治療方法是,使用生淮山藥磨成的細粉六七錢,煮成粥,早上服用,同時服用芒硝三錢;晚上服用西藥臭剝兩瓦。
芒硝性味鹹寒,擅長解除心經的熱氣,能打開心下的熱痰(這種病症心下多半有熱痰);臭剝性味也是鹹寒,能解除心經的熱氣,又擅長抑制相火的妄動。至於用山藥粥來送服,是因為鹹寒的藥物與脾胃不相宜,而且會消耗人體的津液,而山藥則擅長滋養脾胃、滋潤津液,用它來送服芒硝和臭剝,是為了取它們互相輔助、共同發揮藥效,就像《金匱要略》中用大麥粥送服硝石礬石散一樣。
還有些人是因為心、肺、脾、胃的陽氣非常虛弱,導致寒飲停留在中焦,並且溢出到膈上,迫使心、肺、脾、胃的陽氣向上和向外散發。這種情況的脈象,多半是弦、遲、細、弱,六部脈都是這樣,有時也會出現浮大而軟的脈象,按下去會感覺空虛。這種病症的表現是:可能頭暈耳鳴,可能全身發熱,可能覺得氣短,可能咳嗽喘息,可能心中發熱,想吃新鮮水果,但是吃過後反而覺得心中脹滿、病情加重。這種情況,應該使用我擬定的理飲湯來治療。
服用數劑之後,如果心中不再感到發熱、反而感覺涼爽,就去掉芍藥。如果覺得氣不足,就加上生箭耆三錢。這種病症用這種方法來治療,就和醫書上所說的用溫燥、健脾胃的藥物可以制伏相火一樣。但實際上,他們所制伏的並非相火,而是溫燥的藥物能清除寒飲,而心、肺、脾、胃的陽氣自然就能安穩地回到原位。
以上所列舉的火不歸原的病症,雖然病因不同,但都是屬於內傷。至於外感疾病,也有火不歸原的情況,傷寒和溫病中的戴陽證就是這樣。這種情況的表現是:面色發紅、呼吸急促、煩躁不安,脈象雖然看起來很大,但是按下去卻沒有力量,而且多半是寸脈盛而尺脈虛。這是下焦虛寒、孤陽上越的危險徵兆,很像寒溫病中陰虛極盛、表現出類似陽證的症狀。但是,陰虛極盛表現出類似陽證的症狀,是由於體內和體外的病因不同導致的,而戴陽證則是上下部位的病因不同導致的。
應該使用《傷寒論》中的通脈四逆湯,再加蔥和人參來治療(原方說面色發紅要加蔥,面色發紅就是戴陽證)。
只是戴陽證的情況並不一致。如果脈象像少陰脈一樣沉細,或者脈象不是沉細、但是按下去感覺指下空虛、毫無根底,而且脈搏的次數不規則,才可以服用通脈四逆湯。如果脈象沉細而快,或者浮大而快,就絕對不能用這個方子。我曾經治療一位姓王的病人,四十多歲,體質一直虛弱,得了傷寒四五天,請我去診視。他的脈象是關前洪滑,兩尺脈無力。我開了我擬定的仙露湯,因為他的尺脈虛弱,囑咐他慢慢地喝藥,一次只溫服一大口,防止寒涼藥性侵入下焦。
病人沒有聽從我的囑咐,竟然一下子就把藥喝光了,結果就拉肚子好幾次,拉出的東西多半是帶有冷沫,上焦更加煩躁,鼻子像被煙燻過一樣,臉色紅得像火烤過一樣,關前脈比之前大了一倍,脈搏次數也增加到七次。我知道他已經得了戴陽證,馬上用野台參一兩,煎成八分茶盅的藥湯,兌上半盅童便(必須用五歲以下小孩的尿液),把裝藥的碗放在涼水盆中,等藥涼了之後,讓他一口氣喝下去。又急忙用知母、玄參、生地各一兩,煎成一大碗藥湯備用。
自從服用人參之後,我多次診斷他的脈象。過了半個小時,脈象逐漸收斂,脈搏次數好像又增加了一些,於是我急忙把準備好的藥湯燉熱,讓他慢慢地喝,一次只喝一口,過了兩個小時把藥全部喝完,全身微微出汗就好了。
_說明:_這個病人的上焦原本就有燥熱,因為第一次一下子喝下涼藥,藥力透過病變部位,直達下焦,上焦的燥熱仍然保留。等到下焦滑瀉,元陽上浮,更加助長了上焦的熱,出現各種熱的表現,脈搏次數也增加到七次。這個時候,不但薑、附子一點都不敢用,即使單單用人參,上焦的燥熱也一定會拒絕接受。所以用童便的向下趨勢來輔助人參,又等藥涼透了才讓他一口氣喝下去。過了一段時間,脈象收斂,脈搏次數增加,這是因為下焦得到人參的溫補,而元陽也收了回來。上焦因為人參的反激作用,燥熱更加嚴重了。所以又急忙用大涼大潤的藥,趁熱慢慢地讓他喝下去,來清除上焦的燥熱,而不讓寒涼的藥性再次侵入下焦。這是在萬難用藥的情況下,仍然想要用藥與病情絲絲入扣,實在也是費盡心思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