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25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25)

1. 77.論沖氣上衝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

沖氣上衝之病甚多,而醫者識其病者甚少。即或能識此病,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,而施以相當之治法。沖者,奇經八脈之一,其脈在胞室之兩旁,與任脈相連,為腎臟之輔弼,氣化相通。是以腎虛之人,沖氣多不能收斂,而有上衝之弊。

況衝脈之上系原隸陽明胃府,因沖氣上衝,胃府之氣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(胃氣以息息下行為常),或亦轉而上逆,阻塞飲食,不能下行,多化痰涎,因腹中膨悶、噦氣、呃逆連連不止,甚則兩肋疼脹、頭目眩暈。其脈則弦硬而長,乃肝脈之現象也。蓋沖氣上衝之證,固由於腎臟之虛,亦多由肝氣恣橫,素性多怒之人,其肝氣之暴發,更助沖胃之氣上逆,故脈之現象如此。治此證者,宜以斂沖、鎮沖為主,而以降胃、平肝之藥佐之。

其脈象數而覺熱者,宜再輔以滋陰退熱之品。愚生平治愈此證已不勝紀,近在滄州連治愈數人,爰將治愈之案詳列於下,以備參觀。

滄州安××,年十八九,胸脅滿悶,飲食減少,時作噦逆,腹中漉漉有聲,蓋氣衝痰涎作響也,大便乾燥,脈象弦長有力。為疏方,用生龍骨、牡蠣、代赭石各八錢,生山藥、生芡實各六錢,半夏、生杭芍各四錢,芒硝、蘇子各二錢,厚朴、甘草各錢半。一劑後,脈即柔和。按方略有加減,數劑全愈。

陳修園謂龍骨、牡蠣為治痰之神品,然泛用之多不見效,惟以治此證之痰,則效驗非常。因此等痰涎,原因沖氣上衝而生,龍骨、牡蠣能鎮斂沖氣,自能引導痰涎下行也。蓋修園原謂其能導引逆上之火、氾濫之水,下歸其宅,故能治痰。夫火逆上,水氾濫,其中原有沖氣上衝也。

趙××,因有沖氣上衝病,自言患此病已三年,百方調治,毫無效驗。其病,脈情狀大略與前案同,惟無痰聲漉漉,而尺脈稍弱。遂於前方去芒硝,加柏子仁、枸杞子各五錢。連服數劑全愈。

滄州一叟,年七十四歲,性浮躁,因常常忿怒,致沖氣上衝,劇時覺有氣自下上衝,杜塞咽喉,有危在頃刻之勢,其脈左右皆弦硬異常。為其年高,遂於前第二方中加野臺參三錢,一劑見輕。又服一劑,沖氣遂不上衝。又服數劑以善其後。為治此證多用第二方加減,因名為降胃鎮沖湯。

白話文:

【77.討論衝氣上衝的病因、病症、脈象和治療方法】

衝氣上衝的病症非常多,但是醫學界對此病症有深入瞭解的人卻很少。即使有些醫生能夠辨認出這種病症,但他們大多無法透徹理解其病因,進而無法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。衝脈是奇經八脈之一,位於胞室的兩側,與任脈相連接,它是腎臟的重要輔助系統,氣血運行相互關聯。因此,對於腎虛的人來說,衝氣往往無法被有效控制,從而產生上衝的情況。

此外,衝脈的上端屬於陽明胃府。當衝氣上衝時,胃府的氣息也會失去正常的下行趨勢(胃氣通常應下行),有時會轉變為逆向上行,阻塞食物消化,導致食物無法正常下行,多會產生大量的痰涎,引起腹部脹悶、打嗝、持續的呃逆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兩側脅肋疼痛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脈象表現為弦硬且長,這通常是肝脈的特徵。衝氣上衝的情況,固然由於腎臟虛弱所致,但多數情況下,是由於肝氣過旺,尤其是那些性格易怒的人,他們的肝氣爆發,更會促使衝氣和胃氣逆向上衝,因此脈象呈現上述的特徵。對於這種病症,治療上應以抑制和鎮定衝氣為主,同時輔以降胃、平肝的藥物。

如果脈象頻繁且伴有熱感,應該再配合滋陰清熱的藥物。我一生中治療這種病症的案例不計其數,最近在滄州連續治療了幾個病人,下面詳細列出治療案例,供參考。

滄州的安某,年齡十八九歲,胸部和脅部感到滿悶,食慾減少,經常打嗝,腹部內有漉漉的聲音,這是由於衝氣和痰涎引起的聲音,大便乾燥,脈象呈強烈的弦長型。我開立了一個處方,使用生龍骨、牡蠣、代赭石各八錢,生山藥、生芡實各六錢,半夏、生杭芍各四錢,芒硝、蘇子各二錢,厚朴、甘草各錢半。服用一劑後,脈象變得柔和。根據病情進行了適當的增減,數劑後完全康復。

陳修園認為龍骨和牡蠣是治療痰的神奇藥物,然而,隨意使用這些藥物往往見效不大,唯有用來治療這種病症的痰,效果非同尋常。因為這種痰涎是由於衝氣上衝而產生,龍骨和牡蠣能夠鎮定和抑制衝氣,自然可以引導痰涎下行。修園原本認為它們能夠引導逆向上升的火氣和氾濫的水氣,重新回到它們的根源,因此能夠治療痰疾。當火氣逆向上升,水氣氾濫,其中本就存在衝氣上衝的情況。

趙某,因為有衝氣上衝的疾病,他自稱已經患有這種病三年,經過各種治療,都沒有任何效果。他的病情和前面案例的脈象大致相同,只是缺少漉漉的痰聲,而且腳踝部的脈象稍微虛弱。於是在之前的處方中去掉芒硝,加入柏子仁、枸杞子各五錢。連續服用幾劑後,完全康復。

滄州的一位老人,年齡七十四歲,性情浮躁,由於經常憤怒,導致衝氣上衝,病情嚴重時,感覺到一股氣從下往上衝,堵塞咽喉,有即將瀕臨死亡的感覺,他的脈象左右兩側都非常硬且異常。考慮到他年事已高,於是在前兩個處方中加入野臺參三錢,服用一劑後病情有所緩解。再服用一劑,衝氣不再上衝。又服用了幾劑以鞏固療效。在治療這種病症時,我經常使用第二個處方進行增減,並將其命名為「降胃鎮沖湯」。

2. 78.論火不歸原治法

方書謂下焦之火生於命門,名為陰分之火,又謂之龍雷之火,實膚淺之論也。下焦之火為先天之元陽,生於氣海之元氣。蓋就其能撐持全身論,則為元氣;就其能溫暖全身論,則為元陽。此氣海之元陽,為人生命之本源,無論陰分、陽分之火,皆於此肇基。氣海,純系脂膜護繞摶結而成。

其脂膜旁出一條,與脊骨自下數第七節相連。夾其七節兩旁,各有一穴,《內經》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也。而氣海之元陽由此透入脊中,因元陽為生命之本,故於元陽透脊之處謂之命門。由斯觀之,命門之實用,不過為氣海司管鑰之職,下焦之火,仍當屬於氣海之元陽。論下焦之火上竄不歸原,亦氣海元陽之浮越也。

然其病渾名火不歸原,其病因原有數端,治法各有所宜,爰詳細臚列於下。

有氣海元氣虛損,不能固攝下焦氣化,致元陽因之浮越者。其脈尺弱寸強,浮大無根。其為病,或頭目眩暈,或面紅耳熱,或心熱怔忡,或氣粗息賁。宜治以淨萸肉、生山藥各一兩,人參、玄參、代赭石、生龍骨、生牡蠣各五錢。心中發熱者,酌加生地黃、天冬各數錢,補而斂之,鎮而安之,元陽自歸其宅也。

方中用赭石者,因人參雖饒有溫補之性,而力多上行,與赭石並用,則力專下注,且赭石重墜之性,又善佐龍骨、牡蠣以潛陽也。有下焦真陰虛損,元陽無所繫戀而浮越者。其脈象多弦數,或重按無力。其證時作灼熱,或口苦舌乾,或喘嗽連連。宜用生山藥、熟地黃各一兩,玄參、生龍骨、生牡蠣、生龜板、甘枸杞各五錢,生杭芍三錢,生雞內金、甘草各錢半。此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

若其下焦陰分既虛,而陽分亦微有不足者,其人上焦常熱,下焦間有覺涼之時,宜治以《金匱》崔氏八味丸,以生地易熟地(原方乾地黃即是藥房中生地),更宜將茯苓、澤瀉分量減三分之二,將丸劑一料,分作湯藥八劑服之。

有氣海元陽大虛,其下焦又積有沉寒錮冷,逼迫元陽如火之將滅,而其焰轉上竄者。其脈弦遲細弱,或兩寸浮分似有力。其為證:心中煩躁不安,上焦時作灼熱,而其下焦轉覺涼甚,或常作泄瀉。宜用烏附子、人參、生山藥各五錢,淨萸肉、胡桃肉各四錢,赭石、生杭芍、懷牛膝各三錢,雲苓片、甘草各錢半。泄瀉者宜去赭石。

此方書所謂引火歸原之法也。方中用芍藥者,非以解上焦之熱,以其與參、附並用,大能收斂元陽,下歸其宅。然引火歸原之法,非可概用於火不歸原之證,必遇此等證與脈,然後可用引火歸原之法,又必須將藥晾至微溫,然後服之,方與上焦之燥熱無礙。

有因沖氣上衝兼胃氣上逆,致氣海元陽隨之浮越者。其脈多弦長有力,右部尤甚,李士材脈訣歌括所謂直上直下也。其證覺胸中滿悶煩熱,時作呃逆,多吐痰涎,劇者覺痰火與上衝之氣杜塞咽喉,幾不能息。宜治以拙擬降胃鎮沖湯(方見「論沖氣上衝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」一節),俾沖、胃之氣下降,而諸病自愈矣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,下焦的火(指身體下部的熱能)源於命門,稱為陰分之火,又稱龍雷之火,這種說法其實很膚淺。下焦的火是先天元陽,產生於氣海的元氣。從它能支撐全身來看,就是元氣;從它能溫暖全身來看,就是元陽。這個氣海的元陽是人生命的根本來源,無論是陰分或陽分的火,都是從這裡開始的。氣海完全是由脂肪膜包圍凝聚而成的。

這脂肪膜旁邊會延伸出一條,和脊椎骨從下往上數的第七節相連。在第七節兩旁各有一個穴位,《內經》說這第七節的旁邊有小心(指腎臟)。氣海的元陽就是從這裡透入脊椎中,因為元陽是生命根本,所以元陽透入脊椎的地方被稱為命門。由此可見,命門的實際作用,只不過是氣海的一個關卡。所以下焦的火,仍然應該歸屬於氣海的元陽。因此,下焦的火向上竄而不回歸原位,其實也是氣海元陽的浮動。

這種病症籠統地稱為「火不歸原」,它的病因有很多種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,所以下面詳細列出各種情況。

一種情況是氣海元氣虛損,無法固攝下焦的氣化,導致元陽因此浮越。這種情況的脈象是寸脈強而尺脈弱,脈象浮大但沒有根基。病症表現可能是頭暈目眩、面紅耳熱、心熱心悸、氣喘氣粗。治療方法適合用淨萸肉、生山藥各一兩,人參、玄參、代赭石、生龍骨、生牡蠣各五錢。如果心中發熱,可以酌加生地黃、天冬各數錢。這樣補益、收斂、鎮靜,元陽自然會回到它的位置。

方子裡用赭石,是因為人參雖然有溫補的功效,但藥力多往上走,與赭石一起使用,則藥力會專注向下,而且赭石的重墜特性,又能幫助龍骨、牡蠣潛陽。

另一種情況是下焦真陰虛損,元陽失去依附而浮越。這種情況的脈象多為弦數,或者重按無力。病症表現為時常感到灼熱,或口苦舌乾,或咳嗽不停。適合用生山藥、熟地黃各一兩,玄參、生龍骨、生牡蠣、生龜板、甘枸杞各五錢,生杭芍三錢,生雞內金、甘草各錢半。這是所謂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的方法。

如果下焦陰分虛損,陽分也略有不足,病人通常上身發熱,下身偶爾會感覺涼,治療方法適合用《金匱》中的崔氏八味丸,把熟地黃換成生地黃(原方乾地黃就是現在藥房的生地),並把茯苓、澤瀉的用量減少三分之二。將丸劑一份分成八份,當作湯藥服用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氣海元陽大虛,下焦又積累了沉寒凝滯,寒冷逼迫元陽像快熄滅的火焰,反而導致陽氣向上竄。這種情況的脈象是弦遲細弱,或者兩寸脈浮取時稍有力。病症表現為:心中煩躁不安,上身時常發熱,下身反而感覺很涼,或經常腹瀉。適合用烏附子、人參、生山藥各五錢,淨萸肉、胡桃肉各四錢,赭石、生杭芍、懷牛膝各三錢,雲苓片、甘草各錢半。腹瀉者應該去掉赭石。

這就是醫書上所謂「引火歸原」的方法。方子裡用芍藥,不是為了解除上焦的熱,而是因為它與人參、附子一起用,能大大收斂元陽,使之回到原位。但是「引火歸原」的方法,不是所有的「火不歸原」症狀都適用。必須遇到這種特定的症狀和脈象,才可以使用「引火歸原」的方法,而且藥湯必須晾到微溫時服用,才不會加重上焦的燥熱。

最後一種情況是,因為沖氣上衝又加上胃氣上逆,導致氣海元陽跟著浮越。這種情況的脈象多為弦長有力,右邊脈象尤其明顯,如同李士材《脈訣》歌訣所說的「直上直下」。病症表現為:胸中滿悶煩熱,時常打嗝,多吐痰涎,嚴重時感覺痰火與上衝的氣堵塞咽喉,幾乎無法呼吸。適合用我擬的「降胃鎮沖湯」(方子見「論沖氣上衝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」一節),使沖氣和胃氣下降,這樣各種病症自然會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