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18)
三、醫論 (118)
1. 73.論黃疸有內傷外感及內傷外感之兼證並詳治法
膽汁之溢於血中者,布滿周身難盡降下,實深賴硝石之善消融也。又朴硝為水之精華結聚,其鹹寒之性,似與脾濕者不宜。硝石遇火則燃,兼得水中真陽之氣。其味之咸不若朴硝,且兼有辛味。似能散濕氣之鬱結,而不致助脾濕也。
特是《金匱》治內傷黃疸,雖各有主方,而愚臨證經驗以來,知治女勞疸之硝石礬石散不但治女勞疸甚效,即用以治各種內傷黃疸,亦皆可隨手奏效。惟用其方時,宜隨證制宜而善為變通耳。
按,:硝石礬石散原方,用硝石、礬石等分為散,每服方寸匕(約重一錢),大麥粥送下。其用大麥粥者,所以調和二石之性,使之與胃相宜也。至愚用此方時,為散藥難服,恆用炒熟大麥面,或小麥面亦可,與二石之末等分,和水為丸,如五味子大,每服二錢,隨證擇藥之相宜者,數味煎湯送下(因藥中已有麥面為丸,不必再送以大麥粥)。其有實熱者,可用茵陳、梔子煎湯送服。有食積者,可用生雞內金、山楂煎湯送服。大便結者,可用大黃、麻仁煎湯送服。小便閉者,可用滑石、生杭芍煎湯送服。噁心嘔吐者,可用赭石、青黛煎湯送服。左脈沉而無力者,可用生黃耆、生薑煎湯送服。右脈沉而無力者,可用白朮、陳皮煎湯送服。其左右之脈沉遲而弦,且心中覺涼,色黃黯者,附子、乾薑皆可加入湯藥之中。脈浮有外感者,可先用甘草煎湯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,出汗後再用甘草湯送服丸藥。又凡服此丸藥而嫌其味劣者,皆可於所服湯藥中加甘草數錢以調之。
又黃疸之證,西人謂恆有膽石阻塞膽囊之口,若尿道之有淋石也。硝石、礬石並用,則膽石可消。又西人謂小腸中有鉤蟲亦可令人成黃疸。硝石、礬石並用,則鉤蟲可除。此所以用此統治內傷黃疸,但變通其送服之湯藥,皆可隨手奏效也。
至外感黃疸,約皆身有大熱。乃寒溫之熱,傳入陽明之府,其熱旁鑠,累及膽脾,或脾中素有積濕,熱入於脾與濕合,其濕熱蘊而生黃,外透肌膚而成疸;或膽中所寄之相火素熾,熱入於膽與火併,其膽管因熱腫閉,膽汁旁溢混於血中,亦外現成疸。是以仲景治外感黃疸有三方,皆載於《傷寒論》陽明篇,一為茵陳蒿湯,二為梔子柏皮湯,三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皆膽脾並治也。且統觀仲景治內傷、外感黃疸之方,皆以茵陳蒿為首方。
誠以茵陳蒿性涼色青,能入肝膽,既善瀉肝膽之熱,又善達肝膽之郁,為理肝膽最要之品,即為治黃疸最要之品。
至愚生平治外感黃疸,亦即遵用《傷寒論》三方。而於其熱甚者,恆於方中加龍膽草數錢。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時,恆加滑石數錢。恐連翹利水之力不足,故加滑石以助之。若其證為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證及三承氣湯證,而身黃者,又恆於白虎承氣中,加茵陳蒿數錢。其間有但用外感諸方不效者,亦可用外感諸方煎湯,送服硝石礬石散。
白話文:
膽汁溢出到血液中,遍布全身難以消除,實際上很需要硝石這種能有效溶解的藥物。另外,朴硝是水的精華凝結而成,它的鹹寒屬性,似乎不適合脾胃有濕氣的人使用。硝石遇火會燃燒,同時又得到水中陽氣的特性。它的鹹味不像朴硝那麼重,還帶有辛味,似乎能疏散濕氣的鬱結,而不會助長脾胃的濕氣。
特別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內傷黃疸,雖然各有不同的主要方劑,但我臨床經驗發現,治療婦女勞累引起的黃疸(女勞疸)的硝石礬石散,不僅治療女勞疸效果很好,用來治療各種內傷黃疸,也都能很快見效。只是在使用這個方子的時候,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調整和變通。
按:硝石礬石散的原方,是用硝石和礬石等分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勺(約一錢重),用大麥粥送服。使用大麥粥的原因,是為了調和兩種藥石的藥性,使它們與胃相適應。我使用這個方子時,因為散劑難以服用,經常將炒熟的大麥面,或者小麥面也可以,與兩種藥石的粉末等分混合,用水做成丸,像五味子那麼大,每次服用二錢,並根據症狀選擇合適的藥材,煎湯送服(因為藥丸中已經有麥粉,所以不必再用大麥粥送服)。如果有實熱的症狀,可以用茵陳、梔子煎湯送服。有食積的症狀,可以用生雞內金、山楂煎湯送服。大便不通暢的,可以用大黃、麻仁煎湯送服。小便不順暢的,可以用滑石、生白芍煎湯送服。噁心嘔吐的,可以用赭石、青黛煎湯送服。左脈沉弱無力的,可以用生黃耆、生薑煎湯送服。右脈沉弱無力的,可以用白朮、陳皮煎湯送服。如果左右兩脈沉緩而弦,而且心中覺得發涼,皮膚發黃暗沉的,附子、乾薑都可以加入湯藥中。如果脈浮有外感症狀的,可以先用甘草煎湯送服西藥阿司匹林一片,出汗後再用甘草湯送服藥丸。另外,凡是服用這個藥丸覺得味道難以接受的,都可以在送服的湯藥中加幾錢甘草來調味。
另外,對於黃疸這種病症,西醫認為常常是因為膽結石阻塞了膽囊的出口,就像尿道有結石一樣。硝石、礬石一起使用,可以消除膽結石。西醫還認為小腸中有鉤蟲也會導致黃疸。硝石、礬石一起使用,可以驅除鉤蟲。這就是我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內傷黃疸的原因,只要根據情況變換送服的湯藥,都能很快見效。
至於外感引起的黃疸,通常都會有全身發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感受寒邪或溫熱之邪,傳入陽明經脈,熱邪向外擴散,影響到膽和脾;或者脾胃中原本就有濕氣,熱邪侵入脾胃與濕氣結合,濕熱內蘊而產生黃疸,外顯在皮膚上;或者膽中寄居的相火素來旺盛,熱邪侵入膽與火結合,導致膽管因為熱而腫脹堵塞,膽汁溢出混入血液中,也外顯為黃疸。因此,張仲景治療外感黃疸有三個方子,都記載在《傷寒論》的陽明篇中,一個是茵陳蒿湯,另一個是梔子柏皮湯,還有一個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這三個方子都是同時治療膽和脾的。而且,縱觀張仲景治療內傷和外感黃疸的方子,都以茵陳蒿為首要的藥材。
實在是因為茵陳蒿性涼,顏色青綠,能入肝膽,既善於瀉肝膽的熱邪,又善於疏達肝膽的鬱結,是調理肝膽最重要的藥材,也是治療黃疸最重要的藥材。
我平時治療外感黃疸,也是遵循《傷寒論》中的這三個方子。對於發熱很嚴重的患者,我經常在方子中加入幾錢龍膽草。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時,我經常加入幾錢滑石,因為擔心連翹利水的效果不夠,所以加入滑石來幫助它。如果患者的症狀符合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的證候,或是三承氣湯的證候,並且伴有皮膚發黃,我通常會在白虎湯或承氣湯中加入幾錢茵陳蒿。如果單用治療外感的方子效果不佳時,也可以用治療外感的方子煎湯,送服硝石礬石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