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17)
三、醫論 (117)
1. 73.論黃疸有內傷外感及內傷外感之兼證並詳治法
黃疸之證,中說謂脾受濕熱,西說謂膽汁濫行,究之二說原可溝通也。黃疸之載於方書者,原有內傷、外感兩種,試先以內傷者言之。內傷黃疸,身無熱而發黃,其來以漸,先小便黃,繼則眼黃,繼則周身皆黃,飲食減少,大便色白,恆多閉塞,乃脾土傷濕(不必有熱)而累及膽與小腸也。
蓋人身之氣化由中焦而升降,脾土受濕,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氣化,而肝膽之氣化遂因之湮瘀(黃坤載謂肝膽之升降由於脾胃確有至理),膽囊所藏之汁亦因之湮瘀而蓄極妄行,不注於小腸以化食,轉溢於血中而周身發黃。是以仲景治內傷黃疸之方,均是膽脾兼顧。試觀《金匱》黃疸門,其小柴胡湯顯為治少陽膽經之方無論矣。
他如治谷疸之茵陳蒿湯,治酒疸之梔子黃柏湯,一主以茵陳,一主以梔子,非注重清肝膽之熱,俾肝膽消其炎腫而膽汁得由正路以入於小腸乎?至於硝石礬石方,為治女勞疸之的方,實可為治內傷黃疸之總方。其方硝石(俗名火硝亦名焰硝)礬石等分為散,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(約重一錢),日三服,病隨大小便去。小便正黃色,大便正黑色是也。
特是方中礬石,釋者皆以白礬當之,不無遺議。考《神農本草經》礬石一名羽涅,《爾雅》又名涅石。徐氏說文釋涅字,謂黑土在水中,當系染黑之色。礬石既名為涅石,亦當為染黑色所需之物,豈非今之皂礬乎?是知皂礬、白礬,古人皆名為礬石。而愚臨症體驗以來,知以治黃疸,白礬之功效,誠不如皂礬。
蓋黃疸之證,中法謂由脾中蘊蓄濕熱,西法謂由膽汁溢於血中。皂礬退熱燥濕之力,不讓白礬,故能去脾中濕熱。而其色綠且青(亦名綠礬又名青礬),能兼入膽經,借其酸收之味,以斂膽汁之妄行。且此物化學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鐵而成。是知礦中所產之皂礬,亦必多含鐵質。
尤可借金鐵之餘氣,以鎮肝膽之本也。硝石性寒,能解臟腑之實熱,味鹹入血分,又善解血分之熱。且其性善消,遇火即燃,又多含養氣。人身之血,得養氣則赤。又借硝石之消力,以消融血中之渣滓,則血之因膽汁而色變者,不難復於正矣。矧此證大便難者甚多,得硝石以軟堅開結,濕熱可從大便而解。
而其鹹寒之性,善清水腑之熱,即兼能使濕熱自小便解也。至用大麥粥送服者,取其補助脾胃之土以勝濕,而其甘平之性,兼能緩硝礬之猛峻,猶白虎湯中之用粳米也。
按,:原方礬石下注有燒字,蓋以礬石酸味太烈,製為枯礬則稍和緩。而愚實驗以來,知徑用生者,其效更速。臨證者,相其身體強弱,斟酌適宜可也。
或曰:硝石、朴硝性原相近,仲景他方皆用朴硝,何此方獨用硝石?答曰:朴硝味鹹,硝石則咸而兼辛,辛者金之味也。就此一方觀之,礬石既含有鐵質,硝石又具有金味,既善理脾中之濕熱,又善制膽汁之妄行,中、西醫學之理,皆包括於一方之中,所以為醫中之聖也。且朴硝降下之力多,硝石消融之力多(理詳砂淋丸下)。
白話文:
黃疸這種病症,中醫認為是脾臟受到濕熱影響,西醫則認為是膽汁不正常流動。其實這兩種說法是可以互相理解的。黃疸在醫書上記載,主要分為內傷和外感兩種。先來說說內傷引起的黃疸。
內傷黃疸的特點是身體沒有發熱,但會慢慢出現黃疸,先是小便變黃,接著是眼睛變黃,最後全身都變黃。患者會食慾下降,大便顏色變白,而且常常便秘。這是因為脾臟受到濕氣的傷害(不一定有熱),進而影響到膽和和小腸的功能。
人體的氣化作用是由中焦來調節的,脾臟如果受到濕氣的影響,升降功能就會失常,無法正常輸布氣化,導致肝膽的氣化也跟著停滯不順(黃坤載認為肝膽的升降功能是依靠脾胃的,這很有道理)。膽囊儲存的膽汁也會因此淤積,無法正常排入小腸幫助消化食物,反而溢出到血液中,導致全身發黃。所以張仲景治療內傷黃疸的方劑,都是同時考慮到膽和脾的。看看《金匱要略》黃疸篇,其中的小柴胡湯很明顯是治療少陽膽經的方劑。
其他像是治療穀疸的茵陳蒿湯,治療酒疸的梔子黃柏湯,一個主要使用茵陳,一個主要使用梔子,不都是為了清除肝膽的熱,讓肝膽消腫,使膽汁能夠順利排入小腸嗎?至於硝石礬石散,是治療女勞疸的特效方,實際上也可以作為治療所有內傷黃疸的通用方。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硝石(俗稱火硝或焰硝)和礬石,兩者等份磨成粉末,用大麥粥調和後服用,每次服用一錢左右,每天三次。病會隨著大小便排出,小便呈正常的黃色,大便呈正常的黑色,就表示有效。
不過,這個方子裡使用的礬石,很多人都用白礬代替,這是有問題的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礬石又名羽涅,《爾雅》又名涅石。徐氏《說文解字》解釋涅這個字,是指黑色的泥土在水中,應該是指可以染黑色的物質。礬石既然叫做涅石,也應該是可以用來染黑色的東西,那不就是現在的皂礬嗎?由此可知,皂礬和白礬在古代都被稱為礬石。而我臨床經驗發現,用來治療黃疸,白礬的效果確實不如皂礬。
黃疸這種病,中醫認為是脾臟內積聚了濕熱,西醫認為是膽汁溢到血液中。皂礬退熱燥濕的能力不比白礬差,所以能去除脾臟中的濕熱。而且皂礬顏色是綠色或青色(又名綠礬或青礬),可以兼入膽經,藉由它酸澀的藥性,來收斂膽汁的異常流動。而且化學家可以使用硫酸水和鐵反應產生皂礬,由此可知礦物產出的皂礬也含有鐵質。
這樣就可以藉由金屬鐵的餘氣,來鎮定肝膽。硝石的藥性寒涼,可以解除臟腑的實熱,味道鹹能進入血分,也擅長解除血分的熱。而且它的藥性善於消散,遇到火就燃燒,還含有氧氣。人體的血液得到氧氣就會變紅,加上硝石的消散能力,可以消除血液中因膽汁引起的雜質,這樣血液因膽汁而變色的情況,也就不難恢復正常了。更何況黃疸常常伴隨大便不順,硝石可以軟化堅硬的糞便,使濕熱可以透過大便排出。
硝石鹹寒的藥性,善於清除水腑的熱,也能使濕熱從小便排出。至於用大麥粥送服,是為了補充脾胃的能量,幫助脾胃戰勝濕氣,而大麥粥甘平的藥性,也能緩解硝石礬石藥性的猛烈,就像白虎湯中使用粳米一樣。
說明:原本的方子在礬石下面註明要「燒過」,是因為礬石的酸味太強烈,製成枯礬可以稍微緩和藥性。但是我臨床經驗發現,直接使用生的礬石,效果反而更快。臨床使用時,應該根據病人身體的強弱,適當調整用量。
有人可能會問:硝石和朴硝藥性很接近,張仲景其他方劑都使用朴硝,為什麼這個方子卻獨用硝石?我的回答是:朴硝味道鹹,而硝石除了鹹味之外,還帶有辛味,辛味屬於金的性質。從這個方子來看,礬石含有鐵質,硝石又具有金味,既可以調理脾臟的濕熱,又能控制膽汁的異常流動。中醫和西醫的道理,都包含在這個方子之中,所以說它是醫學中的聖方。而且朴硝的降下作用比較強,硝石的消融作用比較強(詳細的道理在砂淋丸的說明中有提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