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15)
三、醫論 (115)
1. 72.論肝病治法
且諸證多系挾有痰涎,脾胃之升降自若而痰涎自消也。
有至要之證,其病因不盡在肝,而急則治標,宜先注意於肝者,元氣之虛而欲上脫者是也。其病狀多大汗不止,或少止復汗,而有寒熱往來之象。或危極至於戴眼,不露黑睛;或無汗而心中搖搖,需人按住;或兼喘促。此時宜重用斂肝之品,使肝不疏泄,即能杜塞元氣將脫之路。
至汗止、怔忡、喘促諸疾暫愈,而後徐圖他治法。宜重用山茱萸淨肉至二兩(《神農本草經》山萸肉主治寒熱即指此證),斂肝即以補肝,而以人參、赭石、龍骨、牡蠣諸藥輔之。拙著來復湯後載有本此法挽回垂絕之證數則,可參閱也。
究之肝膽之為用,實能與脾胃相助為理。因五行之理,木能侮土,木亦能疏土也。曾治有飲食不能消化,服健脾暖胃之藥百劑不效。診其左關太弱,知系肝陽不振,投以黃耆(其性溫升肝木之性亦溫升有同氣相求之義,故為補肝之主藥)一兩,桂枝尖三錢,數劑而愈。又治黃疸,診其左關特弱,重用黃耆煎湯,送服《金匱》黃疸門硝石礬石散而愈。
若是皆其明徵也。且膽汁入於小腸,能助小腸消化食物,此亦木能疏土之理。蓋小腸雖屬火,而實與胃腑一體相連,故亦可作土論。膽汁者,原由肝中回血管之血化出,而注之於膽,實得甲乙木氣之全,是以在小腸中能化胃中不能化之食,其疏土之效愈捷也。又西人謂肝中為回血管會合之處,或肝體發大,或肝內有熱,各管即多凝滯壅脹。
由斯知疏達肝鬱之藥,若柴胡、川芎、香附、生麥芽、乳香、沒藥皆可選用;而又宜佐以活血之品,若桃仁、紅花、樗雞、䗪蟲之類,且又宜佐以瀉熱之品,然不可驟用大涼之藥,恐其所瘀之血得涼而凝,轉不易消散,宜選用連翹、茵陳、川楝子、梔子(梔子為末,燒酒調敷,善治跌打處青紅腫疼,能消瘀血可知)諸藥,涼而能散,方為對證。
肝體木硬,宜用柔肝之法。至柔肝之藥,若當歸、芍藥、柏子仁、玄參、枸杞、阿膠、鱉甲皆可選用,而亦宜用活血之品佐之。而活血藥中尤以三七之化瘀生新者為最緊要之品,宜煎服湯藥之外,另服此藥細末日三次,每次錢半或至二錢。則肝體之木硬者,指日可柔也。
《內經》謂:「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」所謂苦急者,乃氣血忽然相併於肝中,致肝臟有急迫難緩之勢,因之失其常司。當其急迫之時,肝體亦或木硬,而過其時又能復常。故其治法,宜重用甘緩之藥以緩其急,其病自愈,與治肝體長此木硬者有異。曾閱《山西醫志》二十四期,有人過服燥熱峻烈之藥,驟發痙厥,角弓反張,口吐血沫。
喬××遵《內經》之旨,但重用甘草一味,連煎服,數日全愈,可謂善讀《內經》者矣。然此證若如此治法仍不愈者,或加以涼潤之品,若羚羊角、白芍,或再加鎮重之品,若硃砂(研細送服)、鐵鏽,皆可也。
白話文:
多數肝病症狀都伴隨著痰液,只要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,痰液自然會消散。
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況,雖然病因不完全在肝臟,但情況緊急時需要先針對肝臟治療。這種情況是元氣虛弱,有向上脫散的趨勢。病狀通常表現為大量出汗不止,或稍微停止又再次出汗,同時有時冷時熱的現象。嚴重時可能眼睛上翻,看不到黑眼珠;或者沒有汗卻心中慌亂,需要按住才能安定;或者同時伴有喘促。這時應該大量使用收斂肝氣的藥物,使肝臟不再過度疏泄,就能阻止元氣繼續脫散。
等到汗停止、心悸、喘促等症狀暫時緩解後,再慢慢考慮其他治療方法。應該大量使用山茱萸肉,用量可達二兩(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山茱萸肉主治寒熱就是指這種情況),收斂肝氣其實也是在補肝。同時可以搭配人參、赭石、龍骨、牡蠣等藥物輔助。我的著作《來復湯》後面記載了幾個用這個方法救回危重病人的案例,可以參考。
深入探究肝膽的功能,實際上是幫助脾胃運作的。從五行學說來看,木能克土,但木也能疏通土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,他飲食無法消化,服用了一百多劑健脾暖胃的藥都沒有效果。診斷時發現他左脈太弱,得知是肝陽不足,於是給予黃耆(黃耆性溫,能提升肝木之氣,與肝氣同氣相求,所以是補肝的主要藥物)一兩、桂枝尖三錢,服用了幾劑就痊癒了。我又治療過一個黃疸病人,診斷發現他左脈特別虛弱,大量使用黃耆煎湯,配合《金匱要略》黃疸篇中的硝石礬石散,也治好了他的黃疸。
這些都是明顯的例子。而且膽汁進入小腸,可以幫助小腸消化食物,這也是木能疏通土的道理。小腸雖然屬火,但實際上與胃緊密相連,因此也可以歸為土。膽汁原本是肝臟回血管的血液轉化而來,然後注入膽囊,吸收了甲乙木氣的全部精華,所以在小腸中能消化胃無法消化的食物,疏通脾土的效果更為迅速。西方醫學認為肝臟是回血管匯聚的地方,如果肝臟腫大或內部有熱,各血管就容易凝滯阻塞。
由此可知,疏通肝氣鬱結的藥物,如柴胡、川芎、香附、生麥芽、乳香、沒藥等都可以選用。同時應該佐以活血的藥物,如桃仁、紅花、樗雞、䗪蟲等,還要佐以清熱的藥物。但不可以馬上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,以免瘀血因寒而凝結,反而不易消散。應該選用連翹、茵陳、川楝子、梔子(梔子研磨成粉,用燒酒調敷,善於治療跌打損傷造成的青腫疼痛,能消散瘀血)等藥物,這些藥物清涼但又能疏散,才是對症的。
肝臟質地堅硬,應該用柔肝的方法。柔肝的藥物,如當歸、芍藥、柏子仁、玄參、枸杞、阿膠、鱉甲等都可以選用,也要搭配活血的藥物輔助。活血藥物中,三七化瘀生新的效果最為重要,除了煎服湯藥外,還可以另外服用三七細末,每日三次,每次服用一錢半到二錢,這樣肝臟堅硬的質地就能逐漸變柔軟。
《內經》說:「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」所謂苦急,是指氣血突然匯聚在肝臟中,導致肝臟出現急迫難緩的狀態,因而失去正常的運作功能。當肝臟處於急迫狀態時,肝臟質地可能也會變得堅硬,但過一段時間又能恢復正常。因此,治療時應該大量使用甘味緩急的藥物來緩解肝臟的急迫狀態,病自然就會好轉,這與治療肝臟長期質地堅硬的情況不同。我曾經看過《山西醫志》第二十四期,有人因為過度服用燥熱的藥物,突然發生痙攣,身體反弓,口吐血沫。
喬某某遵從《內經》的旨意,只大量使用甘草一味藥,連續煎服,幾天後就痊癒了,可謂是善於研讀《內經》的人。但如果這種情況用上述方法治療仍然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清涼滋潤的藥物,如羚羊角、白芍,或者加入鎮靜安神的藥物,如硃砂(研磨成細粉吞服)、鐵鏽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