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06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06)

1. 68.論痢證治法

遂急用淨萸肉、生懷山藥各一兩,大熟地、龍眼肉、白龍骨各五錢,生杭芍、雲苓片、炙甘草各二錢,俾煎湯兩盅,分兩次溫服下。初服一次,心神即覺安穩。盡劑後,少進飲食,瀉痢亦少止。又即原方加生地黃四錢,炙甘草改用三錢,煎湯兩盅,分兩次溫服下,每服一次送服生硫黃細末二分半,日服一劑,數日全愈。

至於暑天熱痢,宜治以六一散,前已言之。然南方之暑熱兼濕,用六一散誠為至當;北方之暑熱恆不兼濕,且有兼燥之時,若用六一散時,原當有所變通。愚嘗擬得一方,用之甚效。方用滑石、生石膏各五錢,硃砂、粉甘草細末各二錢,薄荷冰一分,共和勻,每服二錢,開水送下。熱甚痢劇者,一日可服五六次。

名之曰加味益元散,蓋以六一散加硃砂為益元散,茲則又加石膏、薄荷冰也。

,:暑熱之痢恆有噤口不食者,而治以加味益元散,即可振興其食欲。若非暑熱之痢而亦不思飲食者,宜用硃砂、粉甘草細末等分,少加薄荷冰,每服一錢,竹茹煎湯送下,即可思食。蓋此等證多因肝膽之火挾胃氣上逆,其人聞食味即噁心欲嘔,所以不能進食,用硃砂以降胃鎮肝,甘草以和胃緩肝,竹茹以平其逆氣,薄荷冰以散其鬱熱,所以服之即效也。因此方屢次奏功,遂名之曰開胃資生丹。

有當暑熱之時,其肝膽腸胃先有蘊熱,又更奔走作勞於烈日之中,陡然下痢,多帶鮮血,其脈洪大者。宜治以大劑白虎湯,煎數盅,分數次溫飲下,每次送服鴉膽子仁三十粒。若其脈雖洪大而按之虛者,宜治以大劑白虎加人參湯,送服鴉膽子仁。

有痢久清陽下陷者,即胸中大氣因痢下陷也。其病情常覺下墜腹疼(此氣分下陷迫其下焦腹疼),或痢或瀉,多帶虛氣,呼吸短氣,或兼有寒熱往來,其脈象遲弱者,宜治以拙擬升陷湯,去知母,加生懷山藥六錢,白頭翁三錢。蓋原方之意:原用生箭耆以升補胸中大氣,而以柴胡、桔梗、升麻之善升清陽者以輔之,更加知母以調劑黃耆之熱也。茲因下焦瀉痢頻頻,氣化不固,故以白頭翁易知母,而更以山藥輔之。

因知母之性寒而滑,白頭翁之性涼而澀,其涼也能解黃耆之熱,其澀也能固氣化之脫,且為治痢要藥,伍以山藥,又為止瀉之要藥也。

諸痢之外又有所謂休息痢者,其痢大抵皆不甚重而不易除根,治愈恆屢次反復,雖遷延日久而猶可支持,有若阿米巴痢之輕者,至累年累月不愈而猶可支持也。或此等痢即阿米巴痢歟?須待後實驗。然其所以屢次反復者,實因有原蟲伏於大小腸曲折之處,是以愈而復發,惟用藥除淨其原蟲則不反復矣。

至除之之法,證之近於熱者,可用鴉膽子仁,以治痢之藥佐之;近於涼者,可用硫黃末,而以治痢之藥佐之。再者,無論或熱或涼,所用藥中皆宜加木賊一錢,為其性善平肝,又善去腸風止血,故後世本草謂其善治休息痢也。其脾胃不健壯者,又宜兼用健補脾胃之藥以清痢之上源,自能祓除病根也。

白話文:

[68. 論痢疾的治療方法]

因此,應立即使用乾淨的萸肉和生淮山藥各一兩,大熟地、龍眼肉、白龍骨各五錢,生杭芍、雲苓片、炙甘草各二錢,煎成兩盅湯藥,分兩次溫服。第一次服藥後,心神立刻感到安定。服完藥後,稍微吃些東西,腹瀉也稍微停止。接著用原方,加入生地黃四錢,炙甘草改用三錢,煎成兩盅湯藥,分兩次溫服,每次服藥時搭配生硫磺細末二分半,每日服用一劑,數日後便痊癒。

至於夏天因暑熱引起的痢疾,應該用六一散來治療,前面已經提過。然而,南方的暑熱通常夾帶濕氣,使用六一散確實很適合;北方的暑熱則通常不夾帶濕氣,有時甚至還會偏乾燥,因此使用六一散時,應該適度調整。我曾經擬定一個方子,使用後效果很好。方子使用滑石、生石膏各五錢,硃砂、粉甘草細末各二錢,薄荷冰一分,將它們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二錢,用開水送服。如果發熱嚴重且痢疾劇烈,一天可以服用五六次。

這個方子我稱之為加味益元散,因為六一散加入硃砂就成為益元散,而這個方子又再加入石膏和薄荷冰。

:暑熱引起的痢疾常常會有食慾不振的情況,但使用加味益元散治療後,就可以恢復食慾。如果不是暑熱引起的痢疾,卻也食慾不振,可以使用硃砂和粉甘草細末等量混合,加入少量薄荷冰,每次服用一錢,用竹茹煎湯送服,就能恢復食慾。這類情況多半是因為肝膽火氣挾帶胃氣上逆,患者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感到噁心想吐,所以吃不下東西。使用硃砂可以降胃鎮肝,甘草可以調和胃氣並緩解肝氣,竹茹可以平息上逆的氣,薄荷冰可以疏散鬱積的熱氣,所以服用後就能見效。因為這個方子屢次奏效,因此將它命名為開胃資生丹。

有些人正值暑熱之時,本身肝膽腸胃就有積熱,又在烈日下奔波勞動,突然發生腹瀉,而且常帶有鮮血,脈象洪大。這種情況應該用大劑量的白虎湯治療,煎煮數盅,分數次溫服,每次服藥時搭配鴉膽子仁三十粒。如果脈象雖然洪大,但按下去卻感到虛弱,應該使用大劑量的白虎加人參湯治療,並搭配鴉膽子仁服用。

有些痢疾患者,病情拖久了,清陽之氣會往下陷,也就是胸中的氣因為痢疾而下陷。病情表現常會感覺到下墜腹痛(這是因為氣分下陷壓迫下焦而導致腹痛),可能腹瀉或痢疾,多半帶有虛弱的氣息,呼吸短促,有時還會有寒熱往來的症狀,脈象遲緩無力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我擬定的升陷湯治療,去除知母,加入生淮山藥六錢,白頭翁三錢。原方子的用意是:原本使用生黃耆來提升和補益胸中的氣,用柴胡、桔梗、升麻這些能提升清陽的藥物來輔助,再加入知母來調和黃耆的溫熱。現在因為下焦腹瀉頻繁,氣化不固,所以用白頭翁取代知母,並加入山藥來輔助。

因為知母的性質寒涼且滑利,白頭翁的性質涼爽且收澀,它的涼性可以緩解黃耆的溫熱,它的澀性可以固攝氣化,而且是治療痢疾的重要藥物,搭配山藥,又是止瀉的重要藥物。

除了各種痢疾之外,還有一種所謂的「休息痢」,這種痢疾通常病情不嚴重,但不容易根治,常常反覆發作,雖然拖延很久,但還可以勉強支撐,有點像阿米巴痢疾的輕症,甚至拖延數年都還能維持。或許這種痢疾就是阿米巴痢疾?這點需要後續實驗來證明。它之所以反覆發作,實在是因為有原蟲潛伏在大小腸彎曲的地方,所以才會痊癒後又復發,只有用藥清除這些原蟲才能不再復發。

至於清除原蟲的方法,如果病症偏熱,可以使用鴉膽子仁,並搭配治療痢疾的藥物;如果病症偏寒,可以使用硫磺末,並搭配治療痢疾的藥物。此外,無論病症偏熱或偏寒,所用的藥物都應該加入木賊一錢,因為它能平肝、祛腸風、止血,所以後世的本草典籍都說它擅長治療休息痢。如果脾胃功能不佳,又應該同時使用健脾補胃的藥物,從源頭清理痢疾,自然可以徹底根除病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