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05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05)

1. 68.論痢證治法

此外感之熱與痢相併,最為險證。嘗見東人×××著有《赤痢新論》,大為丁仲祜所推許。然其中載有未治愈之案二則:一體溫至38.7℃,脈搏至百一十至,神識蒙昏,言語不清,舌腫大幹燥,舌苔剝離,顯然夾雜外感之實熱可知,乃東人不知以清其外感實熱為要務,而惟日注射以治痢之血清,竟至不救;其二發劇熱,夜發躁狂之舉動,後則時發譫語,體溫達40.2℃,此又顯然有外感之大熱也。案中未載治法,想其治法,亦與前同,是以亦至不救。

設此二證若治以拙擬之通變白虎加人參湯,若慮病重藥輕,可將兩劑並作一劑,煎湯四五茶杯,分多次徐徐溫飲下,病愈不必盡劑,其熱焉有不退之理?大熱既退,痢自隨愈。而東人見不及此者,因東人盡棄舊日之中學,而專尚西學也。蓋中、西醫學原可相助為理,而不宜偏廢,吾國果欲醫學之振興,固非溝通中、西不可也。

上所論之痢證乃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腑者也。然痢證初得,恆有因外感束縛而激動其內傷者,臨證者宜細心體察。果其有外感束縛也,宜先用藥解其外感,而後治痢;或加解表之藥於治痢藥中;或用治痢藥煎湯送服西藥阿斯匹林瓦許亦可解表。設若忽不加察,則外感之邪隨痢內陷,即成通變白虎加人參湯所主之險證,何如早治為愈也。

痢證雖為寒熱凝滯而成,而論者多謂白痢偏寒,赤痢偏熱。然此為痢證之常,而又不可概論也。今試舉治愈之案以明之。同莊張××妻,年近六旬,素多疾病。於季夏晨起,偶下白痢,至暮十餘次。秉燭後,忽周身大熱,昏不知人,循衣摸床,呼之不應,其脈洪而無力,肌膚之熱烙手。

知其痢因傷暑而成,且多病之身不禁暑熱之熏蒸,所以若是昏沉也。急用生石膏三兩,野臺參四錢,煎湯一大碗,俾徐徐溫飲下,至夜半盡劑而醒。詰朝煎渣再服,熱退痢亦遂愈。此純系白痢而竟若是之熱也。

有前後連兩次病痢,其前後寒熱不同者,為細診其脈,前後迥異,始能用藥各得其宜,無所差誤。曾治劉××,於初秋得痢證甚劇。其痢膿血稠黏,脈象弦細,重診仍然有力。治以通變白頭翁湯,兩劑全愈。隔旬余,痢又反復,自用原方治之,病轉增劇,復來院求診。其脈弦細兼遲,不任循按,知其已成寒痢,所以不受原方也。

俾用生懷山藥細末煮粥,送服小茴香細末一錢、生硫黃細末四分,數次全愈。又如三寶粥方後治愈盧氏婦一案亦然。二案皆隨病機之轉移,而互治以涼熱之藥,自能隨手奏效。故治之者宜於臨證時細心研究,息息與病機相符也。

有痢證,上熱下涼,所用之藥宜上下分途,以涼治上,以熱治下者。曾治天津張姓媼,年近五旬,於孟秋患痢,兩旬不愈。所下者赤痢雜以血水,後重腹疼,繼則痢少瀉多,亦兼瀉血水,上焦煩熱,噤口不食,聞食味即噁心欲嘔,頭目眩暈,不能起床,其脈關前浮弦,重診不實,兩尺則微弱無根,一息五至,病人自覺心中怔忡,精神恍惚,似難支持,此乃虛極將脫之兆也。

白話文:

外感引起的發熱與痢疾同時發生,是最危險的狀況。我曾看過日本某人寫的《赤痢新論》,被丁仲祜大力推崇。但書中記載了兩個沒治好的案例:一個病人體溫高達38.7℃,脈搏跳到每分鐘110次,神智不清,說話含糊,舌頭腫大乾燥,舌苔剝落,明顯夾雜著外感引起的實熱,但日本人不知道要先清解外感實熱,只是一味注射治療痢疾的血清,結果沒能救活;另一個病人發高燒,夜裡躁動不安,後來開始說胡話,體溫達到40.2℃,這也是明顯有外感大熱的表現。書中沒有記載治療方法,推測他們的治療方法和之前一樣,所以也沒能救活。

如果這兩個病用我提出的改良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,要是擔心藥力太輕,可以把兩劑藥合併成一劑,煎成四五小杯湯藥,分多次慢慢溫服,病好了就不用喝完。這樣熱怎麼會不退呢?大熱退了,痢疾自然也會好。但日本人沒能看到這一點,是因為他們完全拋棄了傳統中醫,只崇尚西醫。其實中西醫學本來可以互相輔助,不應該偏廢任何一方。如果我們的國家想要醫學發展,就必須溝通中西醫。

上面說的痢疾是外感熱邪進入陽明腑的情況。但痢疾剛發生時,常常是因為外感束縛,激動了體內的內傷。醫生在診斷時應該仔細辨別。如果確實是外感束縛,應該先用藥解除外感,然後再治療痢疾;或者在治療痢疾的藥中加入解表的藥;也可以用治療痢疾的湯藥送服西藥阿斯匹林,這樣也可以解表。如果沒有注意到這點,外感邪氣就會隨著痢疾深入體內,變成用改良白虎加人參湯治療的危險狀況,不如早點治療好。

痢疾雖然是由寒熱凝滯引起的,但一般認為白痢偏寒,赤痢偏熱。這只是痢疾的普遍情況,不能一概而論。現在舉一個治癒的例子來說明:同村張某的妻子,快六十歲了,身體一直不好。在夏季的早上,她突然開始拉白痢,到傍晚已經拉了十幾次。點上蠟燭後,她突然全身發熱,昏迷不醒,手摸索著衣服和床,叫她也沒反應。脈搏洪大但無力,皮膚發熱燙手。

我知道她的痢疾是由於暑熱引起的,加上她身體虛弱,無法承受暑熱的侵襲,所以才會昏迷。我趕緊用生石膏三兩,野台參四錢,煎成一大碗湯藥,讓她慢慢溫服。到了半夜,她喝完藥後就醒了。第二天早上把剩下的藥渣再煎服,熱退了,痢疾也好了。這明明是白痢,卻竟然發這麼高的熱。

有的人前後兩次得痢疾,發冷發熱的情況都不一樣,需要仔細診脈,發現脈象前後迥異,才能對症下藥,不會出錯。我曾經治療過劉某,他在初秋得了很嚴重的痢疾。他的痢疾膿血黏稠,脈象細而有力,用改良白頭翁湯治療,兩劑藥就完全好了。過了十幾天,痢疾又復發了,他自己用原來的方子治療,病情反而加重了,又來醫院求診。這時他的脈象變得細而遲緩,按起來無力,我知道他的痢疾已經轉成寒痢了,所以用原來的方子沒有效果。

我讓他用生淮山藥磨成粉煮粥,送服小茴香末一錢、生硫磺末四分,幾次就完全好了。還有三寶粥方治好盧氏婦的案例也是如此。這兩個案例都是隨著病情變化,交替使用寒涼和溫熱的藥物,所以都能隨手見效。因此醫生在診斷時要仔細研究,讓藥物和病情完全一致。

有的痢疾,上熱下寒,用藥應該上下分治,上面用清涼藥,下面用溫熱藥。我曾經治療過天津張姓老婦,快五十歲了,在秋初得了痢疾,兩個多星期都沒好。她拉的是赤痢,夾雜著血水,拉完肚子後又腹痛,後來拉的次數變少,但拉的更多的是血水,上身煩躁發熱,吃不下東西,聞到飯味就噁心想吐,頭暈眼花,起不了床。脈象是關前浮弦,按下去不實,兩尺脈微弱無力,一分鐘跳五次,病人自己感覺心慌,精神恍惚,好像快要不行了。這是虛弱到快要脫症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