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36)
一、醫方 (36)
1. 4.醒脾升陷湯
治脾氣虛極下陷,小便不禁。
生箭耆(四錢),白朮(四錢),桑寄生(三錢),川續斷(三錢),萸肉(四錢,去淨核),龍骨(四錢,煅搗),牡蠣(四錢,煅搗),川萆薢(二錢),甘草(二錢,蜜炙)
《內經》曰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」是脾也者,原位居中焦,為水飲上達下輸之樞機,樞機不旺,則不待上達而即下輸,此小便之所以不禁也。然水飲降下之路不一,《內經》又謂「肝熱病者,小便先黃」,又謂「肝壅兩胠(脅也)滿,臥則驚悸,不得小便。」且芍藥為理肝之主藥,而善利小便。
由斯觀之,是水飲又由胃入肝,而下達膀胱也。至胃中所餘水飲,傳至小腸滲出,此又人所共知。故方中用黃耆、白朮、甘草以升補脾氣,即用黃耆同寄生、續斷以升補肝氣,更用龍骨、牡蠣、萸肉、萆薢以固澀小腸也。又人之胸中大氣旺,自能吸攝全身氣化,不使下陷,黃耆與寄生並用,又為填補大氣之要藥也。
或問:黃耆為補肺脾之藥,今謂其能補肝氣何也?答曰:肝屬木而應春令,其氣溫而性喜條達,黃耆性溫而升,以之補肝,原有同氣相求之妙用。愚自臨證以來,凡遇肝氣虛弱,不能條達,一切補肝之藥不效者,重用黃耆為主,而少佐以理氣之品,服之,覆杯之頃,即見效驗(治驗詳黃耆解)。是知謂肝虛無補法者,非見道之言也。
或問:《神農本草經》謂桑寄生能治腰疼、堅齒髮、長鬚眉,是當為補肝腎之藥,而謂其能補胸中大氣何也?答曰:寄生根不著土,寄生樹上,最善吸空中之氣,以自滋生,故其所含之氣化,實與胸中大氣為同類。嘗見有以補肝腎,而多服久服,胸中恆覺滿悶,無他,因其胸中大氣不虛,故不受寄生之補也。
且《神農本草經》不又謂其治癰腫乎?然癰腫初起,服之必無效,惟癰腫潰後,生肌不速,則用之甚效。如此而言,又與黃耆之主癰疽敗證者相同,則其性近黃耆,更可知矣。
或問:萆薢世醫多用以治淋,夫淋以通利為主,蓋取萆薢能利小便也。此方中用之以固小便,其性果固小便乎,抑利小便乎?答曰:萆薢為固澀下焦之要藥,其能治失溺,《名醫別錄》原有明文。時醫因古方有萆解分清飲,遂誤認萆薢為利小便之要藥,而於小便不利、淋澀諸證多用之。
嘗見有以利小便,而小便轉癃閉者,以治淋證,竟致小便滴瀝不通者,其誤人可勝道哉!蓋萆薢分清飲之君萆薢,原治小便頻數,溺出旋白如油,乃下焦虛寒,氣化不固之證,觀其佐以縮小便之益智,溫下焦之烏藥,其用意可知。特當日命名時,少欠斟酌,遂致庸俗醫輩,錯有會心,貽害無窮,可不慎哉!
白話文:
【醒脾升陷湯】用於治療脾氣極度虛弱導致小便失禁的情況。
方中的成分包括黃耆、白朮、桑寄生、川續斷、山茱萸(去淨籽)、煅龍骨、煅牡蠣、川萆薢以及蜜炙甘草。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飲食進入胃部後,會產生精微物質,這些精微物質會被送往脾臟。脾臟會再將這些精華送至肺部,肺部則會調節水液的運行,將它們送往下部的膀胱。脾臟位於身體的中間位置,是水分向上輸送和向下排泄的關鍵部位。如果脾臟功能不足,水液會直接下瀉,這就是無法控制小便的原因。
在方子中,我們使用黃耆、白朮和甘草來提升和補充脾氣;使用黃耆、桑寄生和川續斷來提升和補充肝氣;同時使用龍骨、牡蠣、山茱萸和川萆薢來鞏固和收澀小腸。
另外,人體中的大氣如果旺盛,就能吸引全身的氣化,防止氣下陷。黃耆和桑寄生一起使用,是填補大氣的重要藥物。
有些人可能疑惑,黃耆通常被認為是補肺脾的藥物,為什麼在這裡被用來補肝氣呢?實際上,黃耆性溫而上升,非常適合補肝氣。在臨牀上,我遇到肝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,其他補肝藥物都無效的情況下,大量使用黃耆作為主要補藥,輔以一些理氣的藥物,往往很快就能看到效果。
至於桑寄生,雖然常被認為是補肝腎的藥物,但其實它也能補胸中大氣。桑寄生根部不接觸土壤,而是寄生在樹上,能很好地吸收空氣中的氣息來滋養自己,因此它所含的氣質與胸中大氣相似。我曾見過有人大量服用桑寄生來補肝腎,但長期下來卻感到胸中悶悶不樂,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胸中大氣並未虛弱,所以不接受桑寄生的補充。
川萆薢通常被醫生用來治療淋病,因為淋病需要通利,而川萆薢有利尿的作用。但在這個方子中,我們使用它來鞏固小便,那麼它的性質到底是鞏固小便還是利尿呢?事實上,川萆薢是一種固澀下焦的重要藥物,《名醫別錄》中有明確記載它能治療小便失禁。有些醫生錯誤地認為川萆薢是利尿的重要藥物,於是將它用於小便不利、淋病等症狀,但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小便閉塞,甚至讓淋病患者的小便完全不通,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。川萆薢分清飲的主藥是川萆薢,原本是用來治療小便頻繁,尿液剛排出就變白如油的下焦虛寒、氣化不固的症狀。方中配以縮小便的益智和溫暖下焦的烏藥,其用意很明顯。只是當時命名時有些考慮不周,導致一些庸醫誤解,造成了無盡的後果,我們必須謹慎對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