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01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01)

1. 67.論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

總之,吐衄之證,大抵皆因熱而氣逆,其因涼氣逆者極少,即兼沖氣肝氣衝逆,亦皆挾熱,若至因氣下陷致吐衄者,不過千中之一二耳。

天津趙××,年近三旬,病吐血,經醫治愈,而飲食之間若稍食硬物,或所食過飽,病即反復。診其六脈和平,重按似有不足,知其脾胃消化弱,其胃中出血之處,所生肌肉猶未復原,是以被食物撐擠,因傷其處而復出血也。斯當健其脾胃,補其傷處,吐血之病庶可除根。

為疏方用生山藥、赤石脂各八錢,煆龍骨、煆牡蠣、淨萸肉各五錢,白朮、生明沒藥各三錢,天花粉、甘草各二錢。按此方加減,服之旬余,病遂除根。此方中重用石脂者,因治吐衄病凡其大便不實者,可用之以代赭石降胃。蓋赭石能降胃而兼能通大便,赤石脂亦能降胃而轉能固大便,且其性善保護腸胃之膜,而有生肌之效,使胃膜因出血而傷者可速愈也。

或問:方書治吐衄之方甚多,今詳論吐衄治法,皆系自擬,豈治吐衄成方皆無可取乎?答曰:非也。《金匱》治吐衄有瀉心湯,其方以大黃為主,直入陽明,以降胃氣,佐以黃芩,以清肺金之熱,俾其清肅之氣下行,以助陽明之降力,黃連以清心火之熱,俾其亢陽默化潛伏,以保少陰之真液,是瀉之適所以補之也。凡因熱氣逆吐衄者,至極危險之時用之,皆可立止。

血止以後,然後細審其病因,徐為調補未晚也。然因方中重用大黃,吐衄者皆不敢輕服,則良方竟見埋沒矣。不知大黃與黃連並用,但能降胃,不能通腸,雖吐衄至身形極虛,服後斷無泄瀉下脫之弊。乃素遇吐衄證,曾開此方兩次,病家皆不敢服,遂不得已另擬平胃寒降湯代之,此所以委曲以行其救人之術也。

《金匱》有柏葉湯方,為治因寒氣逆以致吐血者之良方也。故其方中用乾薑、艾葉以暖胃,用馬通汁以降胃,然又慮薑、艾之辛熱,宜於脾胃,不宜於肝膽,恐服藥之後,肝膽所寄之相火妄動,故又用柏葉之善於鎮肝且善於涼肝者以輔之。此所謂有節制之師,先自立於不敗之地,而後能克敵致勝也。

至後世薛立齋謂,因寒吐血者,宜治以理中湯加當歸,但知暖胃,不知降胃,並不知鎮肝涼肝,其方遠遜於柏葉湯矣。然此時有喜服西藥,恆譏中藥為不潔,若雜以馬通汁,將益嫌其不潔矣,是以愚另擬健胃溫降湯以代之也。

近時醫者治吐衄,喜用濟生犀角地黃湯。然其方原治傷寒胃火熱盛以致吐血、衄血之方,無外感而吐衄者用之,未免失於寒涼,其血若因寒涼而驟止,轉成血痹虛勞之病。至愚治寒溫吐衄者,亦偶用其方,然必以其方煎湯送服三七細末二錢,始不至血瘀為恙。若其脈左右皆洪實者,又宜加羚羊角二錢,以瀉肝膽之熱,則血始能止。

白話文:

總的來說,吐血、流鼻血這些症狀,大多是因為體內有熱氣,導致氣往上逆行所引起的。因為寒氣導致氣逆的狀況非常少見,就算同時有衝脈、肝氣上衝的狀況,也都是挾帶熱氣。如果真的因為氣往下陷而導致吐血、流鼻血,大概只有千分之一二的機率而已。

天津有位趙先生,將近三十歲,得了吐血的病,經過醫生治療後痊癒了,但只要稍微吃到硬的食物,或是吃得太飽,病就會復發。把脈後發現他的脈象平和,但重按感覺有點虛弱,知道是脾胃消化功能比較差。他胃裡出血的地方,新生的肌肉還沒完全長好,所以被食物撐擠到,才會又再次受傷出血。這種狀況應該要健壯脾胃,修補受傷的地方,這樣吐血的病才能徹底根治。

因此我開了藥方,用生山藥、赤石脂各八錢,煅龍骨、煅牡蠣、淨萸肉各五錢,白朮、生明沒藥各三錢,天花粉、甘草各二錢。照著這個藥方加減調整,吃十幾天後,病就徹底好了。這個藥方中,重用赤石脂的原因是,治療吐血、流鼻血的病人,如果大便不成形,可以用赤石脂來代替赭石降胃氣。赭石可以降胃氣,又可以通便;赤石脂也可以降胃氣,反而可以固澀大便,而且它的藥性能保護腸胃黏膜,又有生長肌肉的效果,讓胃黏膜因為出血而受傷的地方可以快速癒合。

有人問說:醫書上治療吐血、流鼻血的藥方有很多,現在詳細討論治療方法,好像都是自己想出來的,難道古人治療吐血、流鼻血的藥方都沒用嗎?我回答說:不是的。《金匱要略》裡治療吐血、流鼻血有瀉心湯,這個藥方以大黃為主,直接進入陽明經,來降低胃氣,再用黃芩來清除肺熱,讓肺氣能夠清肅下降,來幫助陽明經的降氣功能。用黃連來清除心火的熱,讓亢盛的陽氣可以潛伏下來,來保護腎陰的真液,這是一種「瀉」的方法,實際上是為了達到「補」的目的。凡是因為熱氣上逆導致吐血、流鼻血,在情況非常危急的時候使用這個藥方,都可以立刻止血。

等到血止住之後,再仔細分析病因,慢慢調養身體也不晚。但是因為藥方中重用大黃,吐血、流鼻血的病人都不敢輕易服用,導致這個好藥方被埋沒了。其實大黃和黃連一起使用,只能降胃氣,不能通腸道,就算吐血、流鼻血導致身體非常虛弱,吃了也不會有腹瀉脫水的副作用。我過去遇到吐血的病症,曾經開過這個藥方兩次,病人都因為害怕不敢服用,所以不得已只好另外擬定平胃寒降湯來代替,這也是為了曲折地達到救人的目的。

《金匱要略》裡還有柏葉湯這個藥方,是治療因為寒氣逆行而導致吐血的好藥方。所以這個藥方用乾薑、艾葉來溫暖胃部,用馬通汁來降低胃氣,但是又擔心薑、艾的辛辣燥熱,適合脾胃卻不適合肝膽,恐怕吃藥之後,肝膽的相火會妄動,所以又用擅長鎮靜肝臟且能涼肝的柏葉來輔助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有節制的將領」,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,然後才能戰勝敵人。

到了後代,薛立齋說,因為寒氣導致吐血,應該用理中湯加當歸來治療,只知道溫暖胃部,卻不知道要降低胃氣,也不知道要鎮靜肝臟、涼肝,他的藥方遠不如柏葉湯。但是現在很多人喜歡吃西藥,總是嘲笑中藥不乾淨,如果加上馬通汁,更會嫌棄不乾淨,所以我就另外擬定了健胃溫降湯來代替。

最近的醫生治療吐血、流鼻血,喜歡用濟生犀角地黃湯。但是這個藥方原本是治療因為傷寒導致胃火旺盛而吐血、流鼻血的,沒有外感而吐血、流鼻血的病人用這個藥方,就顯得太過寒涼了。如果因為寒涼藥而使血驟然停止,反而會變成血痺虛勞的疾病。我治療寒熱引起的吐血、流鼻血,偶爾也會用這個藥方,但一定會用這個藥方煎湯送服三七細末二錢,才不會因為血瘀而產生問題。如果脈象左右兩邊都洪大有力,就應該再加羚羊角二錢,來瀉肝膽的熱,這樣血才能止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