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94)
三、醫論 (94)
1. 64.總論喘證治法
其有頑痰過盛者,可再用蓬砂細末二分,與百布聖同送服。若外治,灸其肺腧穴亦有效,可與內治之方並用。若無西藥百布聖處,可代以生雞內金細末三分,其化痰之力較百布聖尤強。
有痰積胃中,更溢於膈上,浸入肺中,而作喘者。古人恆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或十棗湯下之,此乃治標之方,究非探本窮源之治也。拙擬有理痰湯,連服十餘劑,則此證之標本皆清矣。至方中之義,原方下論之甚詳,茲不贅。
若其充塞於胸膈胃府之間,不為痰而為飲,且為寒飲者(飲有寒熱,熱飲脈滑,其人多有神經病,寒飲脈弦細,概言飲為寒者非是),其人或有時喘,有時不喘,或感受寒涼病即反復者,此上焦之陽分虛也,宜治以《金匱》苓桂朮甘湯,加乾薑三錢,厚朴、陳皮各錢半,俾其藥之熱力能勝其寒,其飲自化而下行,從水道出矣。
又有不但上焦之陽分甚虛,並其氣分亦甚虛,致寒飲充塞於胸中作喘者,其脈不但弦細,且甚微弱,宜於前方中加生箭耆五錢,方中乾薑改用五錢。壬戌秋,嚴××為其友問二十六七年寒飲結胸,時發大喘,極畏寒涼,曾為開去此方(方中生箭耆用一兩乾薑用八錢非極虛寒之證不可用此重劑),連服十餘劑全愈。方中所以重用黃耆者,以其能補益胸中大氣,俾大氣壯旺自能運化寒飲下行也。
上所論三則,皆內傷喘證之由於肺者也。
至外感之喘證,大抵皆由於肺。而其治法,實因證而各有所宜。人身之外表,衛氣主之,衛氣本於胸中大氣,又因肺主皮毛,與肺臟亦有密切之關係。有時外表為風寒所束,衛氣不能流通周身,以致胸中大氣無所輸泄,驟生膨脹之力,肺懸胸中,因受其排擠而作喘。又因肺與衛氣關係密切,衛氣鬱而肺氣必郁,亦可作喘。
此《傷寒論》麻黃湯所主之證,多有兼喘者也。然用麻黃湯時,宜加知母數錢,汗後方無不解之虞。至溫病亦有初得作喘者,宜治以薄荷葉、牛蒡子各三錢,生石膏細末六錢,甘草二錢,或用麻杏甘石湯方亦可,然石膏萬勿煆用,而其分量又宜數倍於麻黃(石膏可用至一兩麻黃治此證多用不過二錢)。此二證之喘同而用藥迥異者,因傷寒之脈浮緊,溫病之脈洪滑也。
有外感之風寒內侵,與胸間之水氣凝滯,上迫肺氣作喘者,此《傷寒論》小青龍湯證也。當必效《金匱》之小青龍加石膏法,且必加生石膏至兩許,用之方效。又此方加減定例,喘者去麻黃,加杏仁。而愚用此方治喘時,恆加杏仁,而仍用麻黃一錢。其脈甚虛者,又宜加野臺參數錢。
更定後世所用小青龍湯分量,可參觀也。又拙擬從龍湯方,治服小青龍湯後喘愈而仍反復者。用之曾屢次奏效。上所論兩則治外感作喘之大略也。
白話文:
喘證的治療方法總論
如果病人痰液過多,可以再用少量蓬砂細末(約兩分),與百布聖一起服用。如果使用外治法,針灸肺俞穴也有效果,可以和內服藥一起使用。如果沒有西藥百布聖,可以用生雞內金細末(約三分)代替,它的化痰效果比百布聖更強。
有的情況是痰液積聚在胃裡,然後向上溢出到橫膈膜上方,進入肺部而引起喘息。古人常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或十棗湯來瀉肺,這只是治標的方法,並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我有一個自己擬定的理痰湯,連續服用十幾劑,就可以標本兼治。至於藥方的道理,原方已經詳細說明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
如果病邪堵塞在胸腔、橫膈膜和胃府之間,不是因為痰而是因為水飲,而且是寒飲(水飲有寒熱之分,熱飲脈象滑數,病人多有神經問題;寒飲脈象弦細,不能一概而論水飲都是寒性的),病人可能時而喘,時而不喘,或者受寒涼後病情反覆,這是上焦陽氣虛弱的表現。應該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苓桂朮甘湯,再加乾薑三錢,厚朴、陳皮各一錢半,讓藥物的熱性來驅散寒邪,水飲自然會被化解並向下排出,通過小便排出體外。
還有的情況,不僅上焦的陽氣虛弱,連氣分也虛弱,導致寒飲堵塞在胸中引起喘息,這種情況脈象不僅弦細,而且非常微弱。應該在之前的方子中加入生黃耆五錢,原方中的乾薑也要增加到五錢。過去,嚴先生的一個朋友有二十六七年的寒飲結胸,時常發作喘息,非常怕冷。我曾開給他這個方子(方中生黃耆用一兩,乾薑用八錢,不是極度虛寒的情況不能用這麼重的劑量),連續服用十幾劑就痊癒了。方中重用黃耆的原因是它能補益胸中的大氣,使大氣強盛,自然就能運化寒飲向下排出。
以上所說的三種情況,都是內傷導致的喘息,病因在於肺。
至於外感導致的喘息,大多也是因為肺的問題。治療方法要根據不同的證狀而有所不同。人體表面的衛氣是主要的防禦力量,衛氣源於胸中的大氣,又因為肺主皮毛,與肺臟有密切的關係。有時外表被風寒侵襲,衛氣不能暢通全身,導致胸中的大氣無法疏泄,突然產生膨脹的力量,肺臟懸在胸中,因為受到擠壓而引起喘息。又因為肺與衛氣關係密切,衛氣鬱滯,肺氣也一定會鬱滯,也可能引起喘息。
這就是《傷寒論》中麻黃湯所主治的證狀,常常兼有喘息。使用麻黃湯時,應該加入知母幾錢,出汗後才沒有不解的顧慮。至於溫病,也有剛開始就出現喘息的,應該用薄荷葉、牛蒡子各三錢,生石膏細末六錢,甘草二錢來治療。或者也可以用麻杏甘石湯,但是石膏千萬不要煅燒,而且用量要數倍於麻黃(石膏可以用到一兩,而麻黃治療這個證狀多用不過二錢)。這兩種情況的喘息症狀相似,但是用藥卻截然不同,是因為傷寒的脈象浮緊,而溫病的脈象洪滑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外感風寒侵入,與胸間的水氣凝結,向上迫使肺氣引起喘息,這是《傷寒論》中小青龍湯證。應該效仿《金匱要略》中小青龍加石膏的方法,並且一定要加入生石膏到一兩左右,這樣才能見效。這個方子加減的規定是,喘息的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。但我用這個方子治療喘息時,常常加入杏仁,而仍然使用麻黃一錢。脈象非常虛弱的,還應該加入野台參幾錢。
後世所用的小青龍湯分量可以參考一下。我還擬定了一個從龍湯方,用來治療服用小青龍湯後喘息好轉但又反覆發作的情況,多次使用都有效。以上所說的兩種情況,大致是治療外感引起喘息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