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81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81)

1. 59.論腦充血證可預防及其證誤名中風之由

友人朱缽文,未嘗業醫而實精於醫。嘗告愚曰:「腦充血證,宜於引血下行藥中加破血之藥以治之。」愚聞斯言,恍有悟會。如目疾其疼連腦者,多系腦部充血所致,至眼科家恆用大黃以瀉其熱,其腦與目即不疼,此無他,服大黃後腦充血之病即愈故也。夫大黃非降血兼能破血最有力之藥乎?由斯知凡腦充血證其身體脈象壯實者,初服建瓴湯一兩劑時,可酌加大黃數錢。其身形脈象不甚壯實者,若桃仁、丹參諸藥,亦可酌加於建瓴湯中也。

天津於氏少婦,頭疼過劇,且心下發悶作疼,兼有行經過多症,以建瓴湯加減治愈。

至唐宋以來名此證為中風者,亦非無因。嘗徵以平素臨症實驗,知腦充血證恆因病根已伏於內,繼又風束外表,內生燥熱,遂以激動其病根,而猝發於一旦。是以愚臨此證,見有夾雜外感之熱者,恆於建瓴湯中加生石膏一兩;或兩三日後見有陽明大熱、脈象洪實者,又恆治以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,以清外感之熱,而後治其腦充血證。此愚生平之閱歷所得,而非為唐宋以來之醫家諱過也。

然究之此等證,謂其為中風兼腦充血則可,若但名為中風仍不可也。迨至劉河間出,謂此證非外襲之風,乃內生之風,實因五志過極,動火而猝中。大法以白虎湯、三黃湯沃之,所以治實火也;以逍遙散疏之,所以治鬱火也;以通聖散、涼膈散雙解之,所以治表裡之邪火也,以六味湯滋之,所以壯水之源以制陽光也;以八味丸引之,所謂從治之法,引火歸原也;又用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行。此等議論,似高於從前誤認腦充血為中風者一籌。

蓋腦充血證之起點,多由於肝氣肝火妄動。肝屬木能生風,名之為內中風,亦頗近理。然因未悟《內經》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旨,是以所用之方,未能絲絲入扣,與病證吻合也。至其所載方中有防風、柴胡、桂、附諸品,尤為此證之禁藥。

《金匱》有風引湯除熱癱癇。夫癱既以熱名,明其病因熱而得也。其證原似腦充血也。方用石藥六味,多系寒涼之品,雖有乾薑、桂枝之辛熱,而與大黃、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並用,藥性混合,仍以涼論(細按之桂枝幹姜究不宜用)。且諸石性皆下沉,大黃性尤下降,原能引逆上之血使之下行。

又有龍骨、牡蠣與紫石英同用,善斂沖氣,與桂枝同用,善平肝氣。肝沖之氣不上干,則血之上充者自能徐徐下降也。且其方雖名風引,而未嘗用祛風之藥,其不以熱癱癇為中風明矣。特後世不明方中之意,多將其方誤解耳。拙擬之建瓴湯,重用赭石、龍骨、牡蠣,且有加石膏之時,實竊師風引湯之義也(風引湯方下之文甚簡,似非仲景筆墨,故方書多有疑此係後世加入者,故方中之藥品不純)。

白話文:

我的朋友朱缽文,雖然不是醫生,但對醫學卻非常精通。他曾經告訴我:「腦充血的病症,應該在引導血液向下行的藥物中,加入一些破血的藥物來治療。」我聽了這話,好像有所領悟。像是眼睛痛而且連帶頭痛的,大多是腦部充血引起的,眼科醫生通常會用大黃來瀉熱,這樣腦部和眼睛就不會痛了。這沒有別的原因,就是因為服用大黃後,腦充血的病就好了。大黃不正是既能降血又能強力破血的藥嗎?由此可知,凡是腦充血的病症,如果病人身體脈象強壯,剛開始服用建瓴湯一兩劑時,可以適量加入幾錢的大黃。如果病人身體脈象不是太強壯,像桃仁、丹參等藥,也可以適量加入建瓴湯中。

天津一位姓於的年輕婦女,頭痛非常劇烈,而且胸口悶痛,同時還有月經過多的症狀,用建瓴湯加減治療後痊癒了。

至於唐宋以來把這種病症稱為中風,也不是沒有原因。我根據平時的臨床經驗,發現腦充血的病症通常是因為病根已經潛伏在體內,接著又受到風邪侵襲,導致體內產生燥熱,進而激發病根,突然發作。所以我在治療這種病症時,如果看到有夾雜外感發熱的,就會在建瓴湯中加入一兩的生石膏;或者過幾天後看到有陽明大熱、脈象洪實的,就會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,以清除外感引起的發熱,然後再治療腦充血的病症。這是我一生的經驗所得,並不是要為唐宋以來的醫生掩蓋過失。

然而深入探究這種病症,說它是中風兼腦充血還可以,如果只單純稱為中風就不可取了。到了劉河間的時代,他認為這種病症不是外來的風邪侵襲,而是體內產生的風,實際上是因為情緒過度,導致動火而突然發作。治療方法是用白虎湯、三黃湯來清除實火;用逍遙散來疏理鬱火;用通聖散、涼膈散來同時解決表裡邪火;用六味湯來滋養腎陰以制約陽亢;用八味丸來引火歸元,這是一種從治的方法;又用地黃飲子來治療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腳廢不能行走的症狀。這些理論,似乎比以前把腦充血誤認為中風的觀點,高明了一籌。

因為腦充血這種病症的起點,大多是由於肝氣肝火妄動。肝屬木能生風,稱之為內中風,也頗有道理。但是因為不了解《內經》所說「血與氣一起向上走」的含義,所以用的方劑,未能完全切合病症。至於他所記載的方劑中,有防風、柴胡、桂枝、附子等藥物,更是這種病症的禁忌藥。

《金匱要略》有風引湯,可以治療因熱引起的癲癇。既然癲癇以熱來命名,就說明它的病因是熱。這種病症原本就類似腦充血。風引湯使用六種礦物藥,大多是寒涼的藥物,雖然有乾薑、桂枝的辛熱,但是和大黃、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一起使用,藥性混合後,仍然是以涼性為主(仔細分析,桂枝和乾薑其實不宜使用)。而且各種礦物藥的藥性都向下沉降,大黃的藥性尤其向下,原本就能引導逆行的血液向下走。

此外,龍骨、牡蠣和紫石英一起使用,能收斂沖逆的氣,和桂枝一起使用,能平息肝氣。肝沖的氣不上衝,那麼向上充血的狀況自然就能慢慢下降了。而且風引湯雖然名稱有「風」字,但卻沒有使用祛風的藥物,這就說明它不認為熱癲癇是中風引起的。只是後人不明瞭方劑的真正用意,大多將其誤解了。我擬訂的建瓴湯,大量使用赭石、龍骨、牡蠣,而且有時還會加入石膏,實際上是借鑒了風引湯的思路。(風引湯方劑下面的文字過於簡單,似乎不是張仲景的筆跡,所以很多醫書都懷疑這是後人加入的,因此方劑中的藥物並不純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