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69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69)

1. 53.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治法

若服藥後汗欲出仍不能出,可用白糖水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二分許,其汗即出。或單將玄參、生地黃煎湯,送服阿斯匹林一瓦,亦能得汗。若至熱已傳裡,舌苔欲黃,或至黃而兼黑,脈象數而有力,然按之弦硬,非若陽明有實熱者之洪滑,此陰虛熱實之象,宜治以白虎加人參湯,更以生地黃代知母,生山藥代粳米,煎一大劑,取湯一大碗,分多次溫飲下(拙著傷寒溫病同用方後載有此方,附載治愈之案若干。可參觀也,)。

又有因伏氣所化之熱先伏藏於三焦脂膜之中,迨至感春陽萌動而觸發,其發動之後,恆因冬不藏精者其腎臟虛損,伏氣乘虛而竄入少陰。其為病狀:精神短少,喜偃臥,昏昏似睡,舌皮乾,毫無苔,小便短赤,其熱鬱於中而肌膚卻無甚熱。其在冬令,為少陰傷寒,即少陰證,初得宜治以黃連阿膠湯者也。

在春令,即為少陰溫病。而愚治此證,恆用白虎加人參湯,以生地黃代知母,生懷山藥代粳米,更先用鮮白茅根三兩煎湯以之代水煎藥,將藥煎一大劑,取湯一大碗,分三次溫飲下,每飲一次調人生雞子黃一枚。初飲一次後,其脈當見大,或變為洪大,飲至三次後,其脈又復和平,而病即愈矣。

此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者之大略治法也。

上所論各種溫病治法,原非憑空擬議也,實臨證屢用有效,而後敢公諸醫界同人也。

有溫病初得即表裡大熱,宜治以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者。其證發現恆在長夏,或在秋夏之交。而愚生平所遇此等證,大抵在烈日之中,或田間作苦,或長途勞役,此《傷寒論》所謂暍病也,亦可謂之暑溫也。其脈洪滑有力者,宜用白虎湯。若脈雖洪大而按之不實者,宜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又皆宜煎一大劑,分數次溫飲下,皆可隨手奏效。

伏氣化熱成溫病者,大抵因復略有感冒,而後其所化之熱可陡然成溫,表裡俱覺壯熱。不然者,雖伏氣所化之熱深入陽明之府,而無外感束其表,究不能激發其肌肉之熱。是以治之者恆不知其為伏氣化熱,放膽投以治溫病之重劑,是以其熱遂永留胃府致生他病。今試舉一案以明之:

天津劉××,於壬申正月上旬,覺心中時時發熱,而周身又甚畏冷。時愚回籍,因延他醫診治,服藥二十餘劑,病轉增劇,二便皆閉。再服他藥,亦皆吐出。少進飲食,亦恆吐出。此際愚適來津,診其脈,弦長有力,然在沉分。知其有伏氣化熱,其熱不能外達於表,是以心中熱而外畏冷,此亦熱深厥深之象也。

俾先用鮮茅根半斤切碎,水煮三四沸,視茅根皆沉水底,其湯即成。取清湯三杯,分三次服,每服一次,將土狗三個搗為末,生赭石三錢亦為細末,以茅根湯送下。若服過兩次未吐,至三次赭石可以不用。及將藥服後,嘔吐即止,小便繼亦通下。再診其脈,變為洪長有力,其心中仍覺發熱,外表則不畏冷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吃了藥後想出汗卻出不來,可以用白糖水送服西藥阿斯匹林少許,汗就會出來。或者單用玄參、生地黃煎湯,送服阿斯匹林,也能發汗。如果熱已經傳到身體內部,舌苔開始變黃,甚至變黃帶黑,脈象快而且有力,但按下去感覺是弦硬的,不像陽明實熱那樣洪大滑動,這是陰虛熱實的表現。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,把知母換成生地黃,粳米換成生山藥,煎一大劑藥,取一碗藥湯,分多次溫服。(我寫的《傷寒溫病同用方》後面有這個方子,還附有幾個治好的案例,可以參考。)

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潛伏在體內的熱氣,先藏在三焦的脂肪膜中,等到春天陽氣開始萌動時才被觸發。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冬天沒有好好保養腎精,導致腎臟虛弱,潛伏的熱氣就趁虛進入少陰經。這種病症表現為:精神不振、喜歡躺著、昏昏欲睡、舌頭乾燥沒有舌苔、小便短少發紅,熱鬱積在體內,但皮膚卻沒有明顯發熱。在冬天發病,屬於少陰傷寒,就是少陰證,剛開始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

到了春天發病,就屬於少陰溫病。我治療這種病,通常用白虎加人參湯,把知母換成生地黃,粳米換成生懷山藥,而且先用新鮮的白茅根三兩煎湯代替水來煎藥。把藥煎好後,取一碗藥湯,分三次溫服,每次服藥時加入一個生雞蛋黃。第一次服藥後,脈象應該會變大,或者變得洪大,服到第三次後,脈象就會恢復平和,病也就好了。

這就是因為冬天沒有好好保養腎精,春天容易得溫病的大致治療方法。

以上所說的各種溫病治療方法,並不是我憑空想像出來的,而是經過多次臨床驗證有效,才敢公開給醫界同仁參考。

有些溫病剛開始就表現為表裡都很熱,應該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長夏,或者夏秋交替的時候。我遇到的這種情況,大多是在烈日下,或者在田間勞作,或者長途跋涉之後發生的,這就是《傷寒論》中說的「暍病」,也可以說是暑溫。脈象洪大滑動有力的,應該用白虎湯。如果脈象雖然洪大,但按下去沒有力氣的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。這些藥都應該煎一大劑,分多次溫服,通常都能很快見效。

潛伏在體內的熱氣轉化成溫病,大多是因為又稍微感冒了一下,體內潛伏的熱氣才突然轉化成溫病,導致表裡都感覺到很熱。如果沒有外感來束縛體表,即使潛伏的熱氣深入到陽明腑,也不能激發肌肉的發熱。所以治療的時候常常會不知道是潛伏的熱氣轉化的溫病,就大膽地用治療溫病的重藥,導致熱一直留在胃中,引起其他疾病。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:

天津的劉先生,在壬申年正月上旬,覺得心中時不時發熱,但全身又很怕冷。當時我回老家了,所以請了別的醫生治療,吃了二十多劑藥,病情反而加重了,大小便都堵塞了。再吃其他藥,也都吐了出來。稍微吃點東西,也會吐出來。這時我剛好來到天津,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是弦長有力,但脈在深層。我知道他體內有潛伏的熱氣,這種熱不能發散到體表,所以會覺得心中發熱,但體表卻怕冷,這也是熱很深的一種表現。

我讓他先用新鮮的白茅根半斤切碎,用水煮開三四次,等到茅根都沉到水底,藥湯就煮好了。取三杯清澈的藥湯,分三次服用,每次服用時,把三個土鱉搗成末,再加入三錢細磨的生赭石末,用茅根湯送服。如果服了兩次都沒有吐,第三次就可以不用赭石了。服藥後,嘔吐馬上停止了,小便也接著通暢了。再診斷他的脈象,變成了洪大有力,心中仍然覺得發熱,但外表不再怕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