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57)
三、醫論 (57)
1. 37.少陰病當灸及附子湯證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少陰病得之一、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
陳修園曰:此宜灸鬲關二穴以救太陽之寒,再灸關元一穴以助元陽之氣。
元陽存於何處?蓋人身有兩氣海,《內經》謂膈上為氣海,此後天之氣海,所藏者宗氣也(即胸中大氣)。哲學家以臍下為氣海,此先天之氣海,所藏者祖氣,即元氣也。人身之元陽,以元氣為體質,元氣即以元陽為主宰,誠以其能斡旋全身則為元氣,能溫暖全身則為元陽,此元陽本於先天,原為先天之君火,以命門之相火為之輔佐者也(此與以心火為君火,以肝中所寄之少陽相火為相火者,有先天后天之分)。
至下焦氣海之形質,原為脂膜及胰子團結而中空,《醫林改錯》所謂,形如倒提雞冠花者是也。人生結胎之始先生此物,由此而下生督脈,上生任脈,以生全身,故其處最為重要之處,實人生性命之根也。有謂人之元氣、元陽藏貯於胞室者,不知胞室若在女子,其中生瘡潰爛,原可割而去之,若果為藏元氣、元陽之處,豈敢為之割去乎?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
【附子湯方】,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,茯苓二兩,人參二兩,白朮四兩,芍藥三兩。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【37.少陰病應使用灸法及附子湯的情況】
《傷寒論》指出,如果得了少陰病在一、二日之內,口中的感覺還算正常,但背部卻感到寒冷,這時應該使用灸法進行治療,並且以附子湯作為主要的療法。
陳修園解釋,這種情況下應該灸療鬲關兩個穴位來對抗太陽的寒氣,再灸關元穴來增強元陽的氣力。
那麼,元陽存在於哪裡呢?事實上,人體中有兩個氣海,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膈上的是氣海,這是後天的氣海,儲藏的是宗氣(也就是胸中的大氣)。而哲學家認為臍下是氣海,這是先天的氣海,儲藏的是祖氣,也就是元氣。人體的元陽以元氣為基礎,而元氣則以元陽為主導,因為元陽能調節全身運作就是元氣,能讓全身保持溫暖的就是元陽,這個元陽源於先天,原本是先天的君火,由命門的相火輔助(這與以心火為君火,以肝中寄宿的少陽相火為相火的概念,在先天后天上有區別)。
至於下焦氣海的具體形態,本質上是由脂膜和胰子組織而成,中間是空的,就像《醫林改錯》中描述的,形狀像倒提的雞冠花。人出生時最先生成這個部位,然後由它向下生成督脈,向上生成任脈,進而生成全身,因此這裡是最關鍵的地方,實際上是人生命的根本。有人說人的元氣、元陽藏在胞室中,但他們不知道,如果胞室在女性身上,如果其中生瘡腐爛,是可以割除的,但如果真是藏元氣、元陽的地方,豈敢輕易割除?
《傷寒論》又提到,如果得了少陰病,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骨節疼痛,脈象沉的,應該用附子湯來治療。
【附子湯的配方】:使用兩枚炮製過的附子,去皮後切為八片;茯苓二兩;人參二兩;白朮四兩;芍藥三兩。
將以上五種藥材,以八升水煎煮,取汁三升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每日三次。
2. 38.少陰病桃花湯證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少陰病,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少陰病,二、三日至四、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少陰之病寒者居多,故少陰篇之方亦多用熱藥。此二節之文,未嘗言寒,亦未嘗言熱。然桃花湯之藥,則純系熱藥無疑也。乃釋此二節者,疑下利膿血與小便不利必皆屬熱,遂強解桃花湯中藥性,謂石脂性涼,而重用一斤,乾薑雖熱,而只用一兩,合用之仍當以涼論者。然試取石脂一兩六錢、乾薑一錢煎服,或涼或熱必能自覺,藥性豈可重誤乎?有謂此證乃大腸因熱腐爛致成潰瘍,故下膿血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謂石脂能消腫去瘀,故重用一斤以治潰瘍,復少用乾薑之辛烈,以消潰瘍中之毒菌。然愚聞之,毒菌生於熱者,惟涼藥可以消之,黃連、苦參之類是也;生於涼者,惟熱藥可以消之,乾薑、川椒之類是也。桃花湯所主之下膿血果系熱毒,何以不用黃連、苦參佐石脂,而以乾薑佐石脂乎?雖乾薑只用一兩,亦可折為今之三錢,雖分三次服下,而病未愈者約必當日服盡。
夫一日之間服乾薑三錢,其熱力不為小矣,而以施之熱痢下膿血者,有不加劇者乎?蓋下利膿血原有寒證,即小便不利亦有寒者。註疏諸家疑便膿血及小便不利皆為熱證之發現,遂不得不於方中藥品強為之解,斯非其智有不逮,實因臨證未多耳。
遼寧何××,年三十許,因初夏在外地多受潮濕,下痢膿血相雜,屢治不愈。後所下者漸變紫色,有似爛炙,雜以脂膜,腹中切痛,醫者謂此因腸中腐敗,故所下如此,若不能急為治愈,則腸將斷矣。何××聞之懼甚,遂乘火車急還遼寧,長途辛苦,至家,病益劇,下痢無度,而一日止食稀粥少許,求為診治。
其脈微弱而沉,左三部幾不見,問其心中自覺飲食不能消化,且覺上有浮熱,諸般飲食皆懶下咽,下痢一晝夜二十餘次,每欲痢時,先覺腹中墜而且疼,細審病因,確係寒痢無疑,其所下者如爛炙,雜以脂膜者,是其腸中之膜,誠然腐敗隨痢而下也。西人謂此證為腸潰瘍,乃赤痢之壞證,最為危險,所用之藥有水銀基製品,而用於此證實有不宜。即愚平素所遇腸潰瘍證,亦恆治以金銀花、旱三七、鴨膽子諸藥,對於此證亦不宜。
蓋腸潰瘍證多屬於熱,而此證獨屬於寒,此誠腸潰瘍證之僅見者也。遂俾用生硫黃細末,摻熟面少許為小丸,又重用生山藥、熟地黃、龍眼肉,煎濃湯送服,連服十餘劑,共服生硫黃二兩半(日服藥一劑,頭煎次煎約各送服生硫黃八分許),其痢始愈。
此證脈微弱而沉,少陰之脈也,下者如爛炙兼脂膜,較下膿血為尤甚矣。使其初得下膿血時,投以桃花湯不即隨手可愈乎?乃至病危已至極點,非桃花湯所能勝任,故仍本桃花湯之義,以硫黃代乾薑(上焦有浮熱者忌乾薑不忌硫黃),用生山藥、熟地黃、龍眼肉以代石脂(病入陰虛,石脂能固下不能滋陰,山藥諸藥能固下兼能滋陰),如此變通,仍不失桃花湯之本義,是以多服十餘劑亦能奏效也。至此節之下節,下利不止,下膿血,又添腹痛,小便不利證,亦桃花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病,如果出現腹瀉,大便中帶有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。
少陰病,在發病兩三天到四五天的時候,如果出現腹痛、小便不暢、大便帶膿血,也應該用桃花湯來治療。
少陰病大多屬於寒證,所以少陰篇的藥方也多用熱性藥材。這兩段文字雖然沒有明確說是寒證還是熱證,但桃花湯裡的藥材,毫無疑問都是熱性的。有些解釋這兩段文字的人,認為腹瀉膿血和小便不暢一定是熱證,因此強行解釋桃花湯的藥性,說赤石脂藥性偏涼,用量又重達一斤,而乾薑雖然是熱性的,只用一兩,合起來應該還是偏涼的。但如果取赤石脂一兩六錢,乾薑一錢煎服,到底是涼是熱自己一定能感覺到,藥性怎麼可以隨意誤解呢?還有人認為這種病是因為大腸因熱腐爛導致潰瘍,才會排出膿血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赤石脂可以消腫去瘀,所以用一斤重劑量來治療潰瘍,同時用少量辛熱的乾薑來消除潰瘍中的毒菌。但我認為,毒菌如果因熱而生,只能用寒涼藥物來消除,像是黃連、苦參這類的;如果是因寒而生,就只能用熱性藥物來消除,像是乾薑、川椒這類的。桃花湯所要治療的膿血如果是熱毒引起的,為什麼不用黃連、苦參來輔助赤石脂,而是用乾薑來輔助呢?雖然乾薑只用一兩,換算成現在的劑量大概是三錢,即使分三次服用,如果病沒好,也大概一天就會把藥都吃完。
一天之內服用三錢乾薑,它的熱性藥力可不小,如果用來治療熱痢和膿血便,難道不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嗎?其實,腹瀉膿血原本就有寒證,小便不暢也有屬於寒證的。那些注解醫書的人,認為膿血便和小便不暢都是熱證引起的,所以不得不對藥方中的藥物強行解釋,這並不是他們不夠聰明,而是因為他們臨床經驗不足。
遼寧有一個三十歲左右的人,因為初夏在外地受了潮濕,開始拉肚子,排出膿血,多次治療都沒好。後來排出的東西顏色漸漸變成紫色,像燒焦的肉,還混著油脂狀的薄膜,腹部劇烈疼痛。醫生說這是腸子裡面腐敗了,如果不能趕快治好,腸子就要斷了。這人聽了很害怕,趕緊坐火車回遼寧,長途奔波,回到家病情更嚴重,腹瀉不止,一天只能吃一點稀粥,就來找我看病。
他的脈象微弱而沉,左邊的脈幾乎摸不到,問他自己覺得吃不下東西,而且感覺上面有虛熱,各種食物都不想吃。一天拉肚子二十幾次,每次想拉之前,都會覺得肚子下墜而且疼痛。仔細分析病情,確實是寒痢沒錯,他拉出來像燒焦肉一樣的東西,混著油脂狀薄膜,就是腸子裡的黏膜腐爛之後隨著腹瀉排出來的。西醫認為這是腸潰瘍,是赤痢的嚴重情況,非常危險,會用水銀類的藥物來治療,但這種治療方式不適合這個情況。我以前遇到腸潰瘍的病人,也經常使用金銀花、旱三七、鴨膽子等藥物,但這些藥物也不適合這個病。
因為腸潰瘍大多屬於熱證,而這個病卻是屬於寒證,這真是腸潰瘍中少見的情況。所以我讓他服用生硫磺細末,摻一點熟面粉做成小丸,又重用生山藥、熟地黃、龍眼肉,煎成濃湯送服,連續服用了十幾劑,總共服用了二兩半的生硫磺(每天服一劑藥,第一次煎的和第二次煎的藥,每次都送服約八分生硫磺),他的腹瀉才終於好轉。
這個病人的脈象微弱而沉,是少陰病的脈象。拉出的東西像燒焦的肉,還帶著油脂狀薄膜,比一般的膿血便還要嚴重。如果他剛開始拉膿血的時候,就用桃花湯來治療,不是可以馬上就好嗎?現在病已經很嚴重了,不是桃花湯能治好的了,所以我還是按照桃花湯的思路,用硫磺代替乾薑(上焦有虛熱的人不能用乾薑,可以用硫磺代替),用生山藥、熟地黃、龍眼肉代替赤石脂(病已經進入陰虛階段,赤石脂雖然能固澀,但不能滋陰,而山藥等藥既能固澀又能滋陰),這樣變通一下,還是沒有偏離桃花湯的本意,所以服用十幾劑藥就能見效。接著下一段說,如果拉肚子不止,大便帶膿血,又加上腹痛、小便不暢,也是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