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58)
三、醫論 (58)
1. 38.少陰病桃花湯證
蓋小便不利因寒者亦恆有之,故投以桃花湯亦能愈也。
奉天石××,忽然小便不通。入西醫院治療,西醫治以引溺管,小便通出。有頃,小便復存蓄若干。西醫又納以橡皮管,使久在其中,有溺即通出。乃初雖稍利,繼則小便仍不能出,遂來院求為診治。其脈弦遲細弱;自言下焦疼甚且涼甚。知其小便因涼而凝滯也。為擬方用人參、椒目、懷牛膝各五錢,附子、肉桂、當歸各三錢,乾薑、小茴香、威靈仙、甘草、沒藥各二錢。連服三劑,腹疼及便閉皆愈。
遂停湯藥,俾日用生硫黃細末錢許分兩次服下,以善其後。方中之義:人參、靈仙並用,可治氣虛小便不利;椒目、桂、附、乾薑並用,可治因寒小便不利;又佐以當歸、牛膝、茴香、沒藥、甘草諸藥,或潤而滑之,或引而下之,或馨香以通竅,或溫通以開瘀,或和中以止疼,眾藥相濟為功,所以奏效甚速也。
觀此小便不利及《傷寒論》少陰症桃花湯後所附下利膿血治驗之案皆為寒證,非熱證也明矣。
【桃花湯方】,赤石脂一斤(一半全用,一半篩末),乾薑一兩,粳米一升。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溫服七合,納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,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石脂原為土質,其性微溫,故善溫養脾胃。為其具有土質,頗有黏澀之力,故又善治腸澼下膿血。又因其生於兩石相併之夾縫,原為山脈行氣之處,其質雖黏澀,實兼能流通氣血之瘀滯,故方中重用之以為主藥。至於一半煎湯一半末服者,因凡治下利之藥,丸散優於湯劑,且其性和平,雖重用一斤猶恐不能勝病,故又用一半篩其細末,納湯藥中服之也。且服其末,又善護腸中之膜,不至為膿血凝滯所傷損也。
用乾薑者,因此證其氣血因寒而瘀,是以化為膿血,乾薑之熱既善祛寒,乾薑之辛又善開瘀也。用粳米者,以其能和脾胃,兼能利小便,亦可為治下利不止者之輔佐品也。
白話文:
大概來說,小便不順暢的原因,如果是因為寒冷,也是很常見的,所以使用桃花湯也能夠治癒這種情況。
奉天的石先生,突然小便無法排出。到西醫院治療,西醫用導尿管幫助排尿,小便順利排出。過了一段時間,小便又開始積存在體內。西醫又插入橡皮導管,讓它留在體內,只要有尿就讓它排出。一開始雖然稍微通暢,接著小便仍然無法排出,於是來到我們這裡求診。他的脈象呈現弦細遲弱的狀態;他自己說下腹部非常疼痛而且冰冷。我判斷他的小便不暢是因為寒冷而凝滯造成的。因此開了藥方,用了人參、椒目、懷牛膝各五錢,附子、肉桂、當歸各三錢,乾薑、小茴香、威靈仙、甘草、沒藥各二錢。連續服用三劑,腹痛和便秘都好了。
於是停止服用湯藥,讓他每天服用少量生硫磺細末,分兩次服下,用來鞏固療效。藥方的用意是:人參和威靈仙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氣虛導致的小便不暢;椒目、肉桂、附子、乾薑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小便不暢;再配合當歸、牛膝、茴香、沒藥、甘草等藥,有的滋潤滑利,有的引導向下,有的用香氣疏通堵塞,有的溫通來化解瘀血,有的調和中焦以止痛。各種藥物互相配合,所以效果很快。
觀察這種小便不暢的狀況,以及《傷寒論》中少陰病桃花湯後所附加的治療下痢膿血的驗案,可以明顯看出都是寒症,而不是熱症。
【桃花湯方】:赤石脂一斤(一半全部使用,一半篩成細末),乾薑一兩,粳米一升。
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七升,煮米到熟爛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七合。將赤石脂細末放入方寸匕的量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,剩餘的就不用再服用了。
赤石脂原本是土質,藥性溫和,所以很能溫養脾胃。因為它具有土的性質,有一定的黏澀力,所以也很能治療腸道發炎導致的膿血便。又因為它生長在兩塊石頭夾縫之間,原本是山脈氣流運行的地方,它的質地雖然黏澀,實際上也兼具疏通氣血瘀滯的作用,所以在藥方中大量使用它作為主藥。至於一半煎湯一半磨成粉末服用的原因,是因為凡是治療下痢的藥,丸散的效果優於湯劑,而且赤石脂的藥性和平,即使大量使用一斤也恐怕不能戰勝病邪,所以又用一半篩成細末,放入湯藥中一起服用。而且服用粉末,也能夠保護腸道的黏膜,不至於被膿血凝滯所損傷。
使用乾薑的原因是,這個病證的氣血因為寒冷而瘀滯,因此轉變成膿血。乾薑的熱性既能有效驅除寒冷,乾薑的辛辣又能有效疏通瘀血。使用粳米的原因是,它能夠調和脾胃,同時也能利小便,也可以作為治療下痢不止的輔助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