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31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醫方 (31)

1. 1.升陷湯

其兄連連太息,既自悔擇醫不慎,又痛恨醫者誤人,以後不敢輕於延醫服藥。

一農家媼,年五十餘。因麥秋農家忙甚,井臼之事皆自任之,漸覺呼吸不利,氣息迫促。醫者誤認為氣逆作喘,屢投以納氣降氣之藥,氣息遂大形迫促,其努力呼吸之聲,直聞戶外。延愚診視,及至,診其脈左右皆無,勉為疏方,取藥未至而亡,此亦大氣下陷也。其氣息之迫促,乃肺之呼吸將停,努力呼吸以自救也,醫者又復用藥,降下其氣,何其謬哉!

一諸生,年五十六,為學校教員,每講說後,即覺短氣,向愚詢方。愚曰,此胸中大氣,虛而欲陷,為至緊要之證,當多服升補氣分之藥。彼欲用燒酒燉藥,謂朝夕服之甚便。愚曰,如此亦可,然必須將藥燉濃,多飲且常飲耳。遂為疏方,用生黃耆四兩、野臺參二兩,柴胡、桔梗各八錢,先用黃酒斤許,煎藥十餘沸,再用燒酒二斤,同貯瓶中,置甑中燉開,每飯前飲之,旬日而愈。後因病愈,置不復飲。

隔年,一日步行二里許,自校至家,似有氣息迫促之狀,不能言語,倏忽而亡。蓋其身體素胖,艱於行步,胸中大氣,素有欲陷之機,因行動勞苦,而遂下陷,此誠《內經》所謂「大氣入於臟腑,不病而猝死」者也。方書有氣厥,中氣諸名目,大抵皆大氣下陷之證,特未窺《內經》之旨,而妄為議論耳。

按:,《內經》原有氣厥二字,乃謂氣厥逆上行,非後世所謂氣厥也。

或問:案中所載大氣下陷證,病因及其病狀,皆瞭如指掌矣。然其脈之現象,或見於左部,或見於右部,或左右兩部皆有現象可徵,且其脈多遲,而又間有數者,同一大氣之下陷也,何以其脈若是不同乎?答曰:胸中大氣包舉肺外,原與肺有密切之關係,肺之脈診在右部,故大氣下陷,右部之脈多微弱者其常也。然人之元氣自腎達肝,自肝達於胸中,為大氣之根本。

其人或肝腎素虛,或服破肝氣之藥太過,其左脈或即更形微弱,若案中左部寸關尺皆不見,左脈沉細欲無,左關參伍不調者是也。至其脈多遲,而又間有數者,或因陰分虛損,或兼外感之熱,或為熱藥所傷,乃兼證之現脈,非大氣下陷之本脈也。

或問: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所治之證,若身熱惡寒、心煩懶言,或喘、或渴、或陽虛自汗,子所治大氣下陷案中,類皆有之。至其內傷外感之辨,謂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,尤為大氣下陷之明徵。至其方中所用之藥,又與子之升陷湯相似。何以其方名為補中益氣,但治中氣之虛陷,而不言升補大氣乎?答曰:大氣之名,雖見於《內經》,然《素問》中所言之大氣,乃指外感之邪氣而言,非胸中之大氣也。至《靈樞》所言,雖系胸中大氣,而從來讀《內經》者,恆目《靈樞》為針經而不甚注意。

白話文:

[1.升陷湯]

他的哥哥連連嘆息,既後悔當初選醫生不夠謹慎,又痛恨醫生誤人,從此以後不敢輕易找醫生看病吃藥。

有一位農村老婦人,年約五十多歲。因為秋收時節農家特別忙碌,她所有家事都自己承擔,漸漸覺得呼吸不順暢,氣息急促。醫生誤以為是氣逆造成的喘,屢次使用收斂降氣的藥物,結果氣息更加急迫,她努力呼吸的聲音,在門外都聽得到。我被請去診視,到那裡時,診斷她的脈象左右兩邊都摸不到。我勉強開了個方子,藥還沒送來她就過世了。這也是大氣下陷的緣故。她氣息急促,是因為肺的呼吸快要停止,努力呼吸是為了自救,醫生又用藥物來降她的氣,真是太荒謬了!

有一位學生,五十六歲,是學校的教員,每次講課後就覺得呼吸短促,來向我詢問藥方。我說:「這是胸中的大氣虛弱而想要下陷,是非常重要的病症,應該多服用升補氣分的藥物。」他想用燒酒燉藥,說早晚服用很方便。我說:「這樣也可以,但是必須把藥燉濃,多喝而且要經常喝。」於是我就開了藥方,用生黃耆四兩、野台參二兩、柴胡、桔梗各八錢,先用黃酒一斤左右,煎藥十幾次沸騰,再用燒酒二斤,一起裝在瓶子裡,放在蒸籠中燉開,每次飯前喝,十天就好了。後來因為病好了,就沒有再喝。

隔了一年,有一天他走了大約二里的路,從學校到家,好像有呼吸急促的樣子,不能說話,突然就過世了。大概是因為他身體本來就肥胖,行走困難,胸中的大氣,本來就有下陷的徵兆,因為行動勞累,就下陷了。這真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大氣進入臟腑,不生病卻突然死亡」的情況。醫書上有氣厥、中氣等名稱,大概都是大氣下陷的病症,只是沒有理解《內經》的旨意,而胡亂議論罷了。

按:《內經》原本有氣厥兩個字,指的是氣向上逆行,不是後世所說的氣厥。

有人問:案例中所記載的大氣下陷證,病因及其病狀,都清楚明白了。然而它的脈象,有時出現在左邊,有時出現在右邊,有時左右兩邊都有現象可以察覺,而且脈象大多遲緩,但偶爾也有數脈的情況,都是同樣的大氣下陷,為什麼脈象會如此不同呢?我回答說:胸中的大氣包在肺的外面,本來就與肺有密切的關係,肺的脈診在右邊,所以大氣下陷,右邊的脈象大多微弱是正常的。然而人的元氣從腎到達肝,從肝到達胸中,是大氣的根本。

那人如果肝腎本來就虛弱,或是服用破壞肝氣的藥物太過,左邊的脈象可能就更加微弱,像是案例中左邊寸關尺都摸不到,左脈沉細到幾乎沒有,左關脈跳動不協調的情況。至於脈象大多遲緩,而偶爾又有數脈的情況,有的是因為陰分虛損,有的是兼有外感發熱,有的是被熱性藥物所傷,這些都是兼證的脈象,不是大氣下陷原本的脈象。

有人問: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所治療的病症,像身體發熱怕冷、心煩不想說話,或喘、或渴、或陽虛自汗,您所治療的大氣下陷案例中,幾乎都有這些症狀。至於內傷和外感的區別,認為內傷會導致呼吸短促不足以順暢呼吸,更是大氣下陷的明顯徵兆。至於藥方中所用的藥,又和您的升陷湯相似。為什麼他的藥方名稱叫補中益氣,只治療中氣的虛陷,而不說升補大氣呢?我回答說:大氣的名稱,雖然出自《內經》,然而《素問》中所說的大氣,是指外感之邪氣,不是指胸中的大氣。至於《靈樞》所說,雖然是胸中的大氣,但從來讀《內經》的人,都認為《靈樞》是針灸的經典,而不怎麼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