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30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醫方 (30)

1. 1.升陷湯

一人,年三十餘。於初夏得溫病,醫者用涼藥清解之,兼用枳實、青皮破氣諸品,連服七八劑,譫語不省人事,循衣摸床,周身顫動。再延他醫,以為內風已動,辭不治。後愚診視,其脈五至,浮分微弱,而重按似有力,舌苔微黃,周身肌膚不熱,知其溫熱之邪,隨破氣之藥下陷已深,不能外出也。遂用生石膏二兩,知母、野臺參各一兩,煎湯兩茶杯,分二次溫服。

自午至暮,連進二劑,共服藥四次,翌日精神清爽,能進飲食,半日進食五次,猶飢而索食。看護者不敢復與,則周身顫動,復發譫語,疑其病又反復,求再診視。其脈象大致和平,而浮分仍然微弱。恍悟其胸中大氣,因服破氣之藥下陷,雖用參數次,至此猶未盡復,故亟亟求助於水穀之氣,且胃中之氣,因大氣下陷無所統攝,或至速於下行,而飲食亦因之速下也。遂用野臺參兩許,佐以麥門冬(帶心)三錢、柴胡二錢,煎湯飲下,自此遂愈。

或問:子所治大氣下陷證,有兩日不食者,有飲食減少者。此證亦大氣下陷,何以轉能多食?答曰:事有常變,病亦有常變。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載有所治胸中瘀血二案:一則胸不能著物,一則非以物重壓其胸不安,皆治以血腑逐瘀湯而愈。夫同一胸中瘀血,其病狀竟若斯懸殊,故同一大氣之下陷也,其脾胃若因大氣下陷,而運化之力減者,必然少食;若大氣下陷,脾胃之氣亦欲陷者,或轉至多食。曾治一少婦,忽然飲食甚多,一時覺飢不食,即心中怔忡。

醫者以為中消證,屢治不效。向愚詢方,疑其胸中大氣下陷,為開升陷湯方,加龍骨、牡蠣(皆不用煅)各五錢,數劑而愈。蓋病因雖同,而病之情狀,恆因人之資稟不同,而有變易。斯在臨證者,細心體察耳。

按:,此證與前證,雖皆大氣下陷,而實在寒溫之餘,故方中不用黃耆,而用人參。因寒溫之熱,最能鑠耗津液,人參能補氣,兼能生津液,是以《傷寒論》方中,凡氣虛者,皆用人參,而不用黃耆也。

上所列者,皆大氣下陷治驗之案也。然此證為醫者誤治及失於不治者甚多,略登數則於下,以為炯戒。

庚戍秋,在滄州治病,有趙姓,忽過訪,言有疑事,欲質諸先生。問何疑?曰:予妹半月前來歸寧,數日間,無病而亡,未知何故?愚曰:此必有病,子蓋未知耳。×曰:其前一日,覺咽喉發悶,診其脈沉細,疑其胸有鬱氣,俾用開氣之藥一劑,翌日不覺輕重,惟自言不再服藥,斯夕即安坐床上而逝。其咽喉中發悶,並不甚劇,故曰無病也。

愚曰:此胸中大氣下陷耳。時行篋中有治大氣下陷諸案,因出示之,且為剖析其理。×泫然流涕曰,斯誠為藥誤矣。

一人,年三十餘。呼吸短氣,胸中滿悶。醫者投以理氣之品,似覺稍輕,醫者以為藥病相投,第二劑,遂放膽開破其氣分。晚間服藥,至夜如廁,便後遂不能起。看護者,扶持至床上,昏昏似睡,呼之不應,須臾張口呼氣外出,若呵欠之狀,如斯者日余而亡。後其兄向愚述之,且問此果何病?因歷舉大氣下陷之理告之。

白話文:

一人三十多歲,在初夏得了溫病,醫生用寒涼藥物來清熱解毒,還搭配枳實、青皮等破氣的藥物,連續吃了七八劑,病人開始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手在衣服上摸索,全身顫抖。又請其他醫生來看,認為是內風發作,拒絕治療。後來我診斷,他的脈象每分鐘五次,浮脈微弱,但重按卻感覺有力,舌苔有些微黃,全身皮膚不發熱,知道這是溫熱的邪氣,隨著破氣的藥物陷到身體深處,無法散發出去。因此,我用了二兩生石膏,搭配一兩知母、一兩野台參,煎成兩小杯湯藥,分兩次溫服。

從中午到傍晚,連續服用了兩劑藥,總共服藥四次,隔天早上,病人精神清爽,能吃東西,半天就吃了五次,還是覺得餓想吃。照顧的人不敢再給他吃,他就開始全身顫抖,又開始胡言亂語,懷疑是病情反覆,請求再次診斷。他的脈象大致平和,但浮脈仍然微弱。我才恍然大悟,是因為他胸中的大氣,因為服用了破氣的藥物而下陷,雖然用了人參幾次,到現在還沒完全恢復,所以才迫切需要水穀之氣來補充,而且胃中的氣,因為大氣下陷沒有統攝,可能導致食物快速向下運行,所以吃東西也快速消化。因此,我用了約二兩的野台參,搭配三錢麥門冬(帶心)、二錢柴胡,煎湯給他喝下,從此就好了。

有人問:你治療的大氣下陷的病症,有兩天不吃東西的,也有食量減少的。這個病人也是大氣下陷,為什麼反而能吃這麼多?我回答說:事情有常規和變化,疾病也有常規和變化。《醫林改錯》記載了王清任治療胸中瘀血的兩個案例:一個是胸部不能碰到東西,另一個是胸部非要用重物壓著才舒服,都是用血府逐瘀湯治好的。同樣是胸中瘀血,病狀竟然如此不同,所以同樣是大氣下陷,如果脾胃因為大氣下陷而運化能力減弱,必然會少吃;如果大氣下陷,脾胃之氣也跟著下陷,可能反而會多吃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少婦,突然食量大增,一下子覺得餓,不吃東西就心悸。

醫生認為是消渴病,多次治療都沒效。向我求助,我懷疑是她胸中大氣下陷,就開了升陷湯的藥方,加龍骨、牡蠣(都不用煅燒)各五錢,吃了幾劑就好了。這是因為病因雖然相同,但病情的表現,常常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有所變化。這需要看診的醫生仔細觀察。

_按:_這個病症與之前的病症,雖然都是大氣下陷,但實際上是寒溫病之後的後遺症,所以方子中不用黃耆,而用人參。因為寒溫病產生的熱,最能耗損津液,人參能補氣,也能生津液,所以《傷寒論》的方子中,凡是氣虛的,都用人參,而不用黃耆。

上面列舉的,都是治療大氣下陷的案例。但這個病症被醫生誤診或延誤治療的很多,略舉幾個例子,作為警惕。

庚戍年秋天,我在滄州看病,有個姓趙的人,突然來拜訪,說有疑難之事,想請教我。我問他有什麼疑惑?他說:我妹妹半個月前回娘家,住了幾天,無病而亡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?我說:這一定有病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他說:她前一天,覺得咽喉發悶,把脈發現脈象沉細,懷疑是胸中有鬱氣,就用了一劑開氣的藥,隔天沒有覺得好轉,只說不想再吃藥,當天晚上就安靜地坐在床上過世了。她咽喉發悶的症狀並不嚴重,所以說她沒病。

我說:這是胸中大氣下陷造成的。我正好帶著治療大氣下陷的案例,就拿給他看,並為他分析其中的道理。他流著眼淚說,這真是被藥物耽誤了。

有一個人,三十多歲,呼吸短促,胸中滿悶。醫生給他開了理氣的藥,好像覺得稍微好一點,醫生認為藥對症,第二劑,就大膽開了破氣的藥。晚上服藥,到夜裡上廁所,大便後就不能起身。照顧的人,把他扶到床上,他昏昏沉沉,呼喚沒有反應,過一會兒,就張口呼氣,像打哈欠一樣,這樣一天多就過世了。後來他哥哥告訴我,並問我這是什麼病?我列舉了大氣下陷的道理告訴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