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55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55)

1. 35.少陰病麻黃附子細辛湯證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
此外感之寒涼,由太陽直透少陰,乃太陽與少陰合病也。為少陰與太陽合病,是以少陰已為寒涼所傷,而外表縱有發熱之時,然此非外表之壯熱,乃惡寒中之發熱耳。是以其脈不浮而沉,蓋少陰之脈微細,微細原近於沉也。

故用附子以解裡寒,用麻黃以解外寒,而復佐以辛溫香竄之細辛,既能助附子以解裡寒,更能助麻黃以解外寒,俾其自太陽透入之寒,仍由太陽作汗而解,此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妙用也。

【麻黃附子細辛湯方】,麻黃二兩去節,細辛二兩,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。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方中細辛二兩,折為今之六錢,復三分之一劑中仍有二錢,而後世對於細辛有服不過錢之說,張隱菴曾明辯其非。二錢非不可用,而欲免病家之疑,用一錢亦可奏效。蓋凡宜發汗之病,其脈皆浮,此獨脈沉,而欲發其汗,故宜用細辛輔之,至謂用一錢亦可奏效者,因細辛之性原甚猛烈,一錢亦不為少矣。

此方若少陰病初得之,但惡寒不發熱者,亦可用。曾治一少年,時當夏季,午間恣食西瓜,因夜間失眠,遂於食余當窗酣睡,值東風驟至,天氣忽變寒涼,因而凍醒,其未醒之先,又復夢中遺精,醒後遂覺周身寒涼抖戰,腹中隱隱作疼,須臾覺疼浸加劇。

急迎為診治,其脈微細若無,為疏方,用麻黃二錢,烏附子三錢,細辛一錢,熟地黃一兩,生山藥、淨萸肉各五錢,乾薑三錢,公丁香十粒,共煎湯服之,服後溫復,周身得微汗,抖戰與腹疼皆愈。此於麻黃附子細辛湯外而復加藥數味者,為其少陰暴虛腹中疼痛也。

李××,夏日得少陰傷寒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加生山藥、大熟地二味治愈。

白話文:

[35.少陰病麻黃附子細辛湯證]
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若是少陰病剛開始,卻出現了反常的發熱及脈搏沉的症狀,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治療。

這表示病患受到的寒涼直接從太陽經進入到了少陰經,形成了太陽和少陰同時受病的情況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外表有發熱現象,但實際上是因為體內寒冷導致的發熱。脈搏也不會浮起,而是呈現沉的狀態,因為少陰的脈象本來就微細,微細接近於沉。

因此,我們使用附子來解決體內的寒涼,用麻黃來處理體表的寒涼,再輔以辛溫香竄的細辛,既可幫助附子解體內的寒涼,也能協助麻黃解除體表的寒涼,讓原本由太陽經滲透進來的寒涼,再次由太陽經透過出汗的方式排出,這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巧妙之處。

【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藥方】:麻黃二兩(去除節部),細辛二兩,附子一枚(炮製過,去皮,破成八片)。

以上三種藥材,用一斗的水先煮麻黃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去掉表面的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三升,去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
藥方中的細辛用量為二兩,換算成現在的單位約為六錢,如果分成三份,一份約為二錢。然而,後人常有細辛服用不超過一錢的說法,張隱菴曾經明白的反駁這種觀點。二錢的細辛並非不能用,為了避免病人懷疑,使用一錢也會有效。通常適合發汗的病症,脈象都是浮的,唯獨這種病脈象沉,想要發汗,所以應該使用細辛作為輔助。一錢的細辛也能見效,因為細辛的性質非常強烈,一錢已經不少了。

這個藥方,如果少陰病剛開始,只有感到寒冷沒有發熱,也可以使用。我曾經治療一個年輕人,在夏天中午大量食用西瓜,晚上失眠,於是在飯後靠窗熟睡,突然東風吹來,天氣變冷,他被凍醒,醒前還在夢中出現遺精,醒後全身冰冷顫抖,腹部隱隱作痛,不久後疼痛加劇。

我立刻診斷治療,他的脈象微細,幾乎摸不到,開出的藥方為麻黃二錢,烏附子三錢,細辛一錢,熟地黃一兩,生山藥、淨萸肉各五錢,乾薑三錢,公丁香十粒,熬湯服用。服後保持身體溫暖,全身微微出汗,顫抖和腹痛都得到了緩解。我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外,額外加了一些藥材,是因為他的少陰經突然虛弱,腹部疼痛。

李姓患者在夏天得了少陰傷寒,使用了麻黃附子細辛湯,加上生山藥、大熟地兩種藥材,最終痊癒。]

2. 36.少陰病黃連阿膠湯證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少陰病得之二、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
二、三日以上,即一日也,合一二三日而渾言之即初得也。細繹其文,是初得即為少陰病,非自他經傳來也。其病既非自他經來,而初得即有熱象者,此前所謂伏氣化熱而竄入少陰者也。蓋凡伏氣化熱之後,恆因薄受外感而猝然發動,至其竄入之處,又恆因其臟腑素有虛損,伏氣即乘虛而入。由斯而論,則此節之所謂少陰病,乃少陰病中之腎虛兼熱者也。

夫大易之象,坎上離下為既濟,坎為腎而在上者,此言腎當上濟以鎮心也,離為心而在下者,此言心當下濟以暖腎也。至腎素虛者,其真陰之氣不能上濟以鎮心,心火原有搖搖欲動之機,是以少陰之病初得,腎氣為伏氣所阻,欲上升以濟心尤難,故他病之現象猶未呈露,而心中已不勝熱象之煩擾而不能安臥矣,是以當治以黃連阿膠湯也。

【黃連阿膠湯】,黃連四兩,黃芩一兩,芍藥二兩,雞子黃二枚,阿膠三兩。

上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三味取二升,去滓,納膠烊盡,小冷,納雞子黃,攪令相得,溫取七合,甘三服。

黃連味苦入心,性涼解熱,故重用之以解心中發煩,輔以黃芩,恐心中之熱擾及於肺也,又肺為腎之上源,清肺亦所以清腎也。芍藥味兼苦酸,其苦也善降,其酸也善收,能收降浮越之陽,使之下歸其宅,而性涼又能滋陰,兼能利便,故善滋補腎陰,更能引腎中外感之熱自小便出也。阿膠其性善滋陰,又善潛伏,能直入腎中以生腎水。

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,推以同氣相求之理,更能直入腎中以益腎水,腎水充足,自能勝熱逐邪以上鎮心火之妄動,而心中發煩自愈矣。

或問:提綱明言心中煩而不能臥,夫心與腎共為少陰,使其心之本體熱而生煩,其人亦恆不能安臥,此雖為手少陰,亦可名為少陰病也,何先生獨推本於腎,由腎病而累及於心乎?答曰:凡曰少陰病者,必脈象微細,開端提綱中已明言之矣。

若謂其病發於心,因心本體過熱而發煩,則其脈必現浮洪之象,今其心雖有熱,而脈象仍然微細(若脈非微細而有變更者,本節提綱中必言明此定例也),則知其病之源不在於心而在於腎可知,其心中發煩不得臥,實因腎病而累及於心,更可知也。

此節所言之病,原系少陰病初得無大熱者,故治以黃連阿膠湯已足清其熱也。若其為日既久,而熱浸加增,或其腎經素有蘊熱,因有伏氣之熱激發之,則其熱益甚,以致心腎皆熱,其壯熱充實於上下,又非此湯所能勝任矣。愚遇此等證,則恆用白虎加人參湯,以玄參代知母、山藥代粳米,又加鮮茅根,生雞子黃,莫不隨手奏效,用之救人多矣,因名之為坎離互根湯,詳錄其方之分量及煎法於下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如果發病兩三天以上,會出現心中煩躁、無法入睡的情況,可以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。

這裡說的「二、三日以上」,其實就是指剛發病的時候,也就是一、二、三天之內,把它們合在一起說,表示剛開始發病。仔細分析原文,可以知道這個病一開始就是少陰病,不是從其他經絡傳過來的。既然不是從其他經絡傳來,而剛發病就有發熱的症狀,那說明這是之前潛伏的邪氣化熱,然後侵入少陰經的。一般來說,潛伏的邪氣化熱之後,常常會因為受到一點外感而突然發作,並且侵入身體虛弱的部位。所以說,這裡講的少陰病,其實是少陰病中屬於腎虛並且有熱的類型。

從《易經》的卦象來看,坎卦在上面,離卦在下面,是既濟卦。坎卦代表腎,在上面,意思是腎要向上滋養心;離卦代表心,在下面,意思是心要向下溫養腎。如果腎本身就虛弱,腎的陰氣就不能向上滋養心,心火本來就容易躁動。因此,少陰病剛發病時,腎氣被潛伏的邪氣阻礙,想向上滋養心就更加困難,所以其他疾病的症狀還不明顯,但是心中已經因為發熱而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因此,要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。

【黃連阿膠湯】:黃連四兩,黃芩一兩,芍藥二兩,雞子黃兩個,阿膠三兩。

以上五味藥,用水五升,先煮黃連、黃芩、芍藥,煮到剩下二升,去掉藥渣,加入阿膠使其融化。稍微放涼後,加入雞子黃,攪拌均勻,溫服七合,一天服三次。

黃連味苦,可以入心經,藥性寒涼,可以清熱,所以大量使用來解除心中煩躁。配上黃芩,是為了防止心中的熱影響到肺,而且肺是腎的上源,清肺也可以幫助清腎。芍藥味兼具苦味和酸味,苦味可以降火,酸味可以收斂,能夠收斂浮越的陽氣,使其回到本位,而且藥性寒涼,可以滋陰,還可以利小便,所以可以滋補腎陰,並且能夠引導腎中外感之熱從小便排出。阿膠藥性善於滋陰,又善於潛伏,可以直接進入腎中滋生腎水。

雞子黃中含有腎上腺髓質的分泌素,按照同氣相求的原理,可以更直接地進入腎中,補充腎水。腎水充足了,自然能夠制約熱邪,平息心火的妄動,心中煩躁的問題自然就會好轉。

有人問:提綱明確說了心中煩躁、無法入睡,心和腎同屬少陰,如果心臟本身發熱而產生煩躁,人也會無法入睡,這雖然屬於手少陰的病,也可以叫做少陰病,為什麼先生獨獨認為病因在腎,是腎病影響到了心呢?回答說:凡是叫做少陰病的,脈象一定是微細的,這一點在開頭的提綱中已經明確說明了。

如果說是心臟本身過熱而產生煩躁,那麼脈象一定會呈現浮洪的現象。現在,雖然心中有熱,但是脈象仍然微細(如果脈象不是微細而發生改變,本節提綱中一定會說明),由此可知病源不在心而在腎。心中煩躁、無法入睡,實際上是因為腎病影響到了心,這樣就可以明白了。

這裡所說的病,本來是少陰病剛發病,沒有很嚴重的發熱症狀,所以用黃連阿膠湯就足以清熱了。如果病程比較長,熱邪逐漸加重,或者腎經本身就有積熱,加上潛伏的熱邪被激發,就會導致熱邪更加嚴重,以至於心腎都有熱,身體上下都充滿了壯熱的症狀,那就不單單是這個湯藥可以解決的了。我遇到這種情況,就會用白虎加人參湯,用玄參代替知母、山藥代替粳米,再加入新鮮的茅根、生雞子黃,往往都能見效。我用這個方法救治過很多人,所以我把它叫做坎離互根湯,下面詳細記錄它的方劑組成、用量以及煎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