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54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54)

1. 34.少陰病提綱及意義

故陽盛則作痙,陰盛則蜷臥,理所必然也。至於自煩欲去衣被,是陰得陽化故為可治。

張氏論督任相助之理,以釋本節中之蜷臥頗為精細,而愚於張氏所論之外,則更別有會心也。推坎離相濟,陰陽互根之理,人之心腎相交,即能生熱(心腎相交能補助元陽故能生熱),而心腎之相交每在呼氣外出之時也。蓋當呼氣外出之時,其心必然下降,其腎必然上升(此可默自體驗),此際之一升一降而心腎交矣。

是乃呼吸間自然之利益,以為人身熱力之補助也(試觀睡時恆畏冷,以人睡著則呼吸慢,熱力即頓形不足,是明徵也)。人之畏冷身蜷臥者,是其心腎欲相交以生熱也(此中有無思無慮自然而然之天機)。至於病熱,其身恆後挺,是心腎欲相遠,防其相交以助熱也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少陰病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不死,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

陳修園謂:宜灸太谿二穴。張拱端謂,亦可灸復溜二穴。而愚則謂,若先灸太谿二穴,脈仍不應,可再灸復溜二穴,灸時宜兩腿一時同灸。太谿二穴,在足內踝後五分,跟骨上動脈中,復溜二穴,在內踝上二寸,大骨後側陷中,此與太谿同為少陰生脈之源。

白話文:

所以陽氣過盛就會抽筋,陰氣過盛就會身體蜷曲臥床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至於會感到煩躁、想脫去衣被,是因為陰氣開始轉化為陽氣,所以是病情好轉、可以治療的現象。

張氏關於督脈和任脈互相輔助的理論,用來解釋這裡提到的身體蜷曲臥床現象,非常精闢。但我除了張氏的觀點之外,還有另外的體會。我認為可以用坎卦和離卦互相協調、陰陽互為根本的道理來解釋。人的心和腎如果能夠互相交通,就能夠產生熱量(因為心腎相交可以補助元陽,所以能產生熱量),而心腎的交通通常發生在呼氣的時候。因為當呼氣時,心氣一定會下降,腎氣一定會上升(這個可以自己默默體驗),這時候的一升一降,心腎就交合了。

這就是呼吸之間自然產生的好處,可以補充人體的熱能(試著觀察睡覺時常會怕冷,因為人睡著時呼吸變慢,熱能就明顯不足,這是很明顯的證明)。人之所以會怕冷、身體蜷曲臥床,是因為心腎想要互相交通來產生熱量(這裡面有不用思考、自然而然的天機)。至於發熱的時候,身體反而會向後挺直,是因為心腎想要遠離,避免它們互相交通而產生更多熱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少陰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但手腳沒有冰冷,反而發熱,就不會死。如果脈搏微弱到摸不到,就要灸少陰經的穴位七壯(灸七次)。

陳修園說:應該灸太谿穴兩個穴位。張拱端說,也可以灸復溜穴兩個穴位。我的看法是,如果先灸太谿穴兩個穴位,脈搏仍然沒有反應,可以再灸復溜穴兩個穴位,灸的時候兩條腿要同時灸。太谿穴的位置在腳內踝後方五分(約1.5公分),腳跟骨上的動脈搏動處;復溜穴的位置在內踝上方二寸(約6公分),脛骨後側的凹陷處,這裡和太谿穴一樣,都是少陰經氣血的來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