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37)
三、醫論 (37)
1. 20.陽明病三承氣湯證
【大承氣湯方】,大黃四兩酒洗,厚朴半斤炙去皮,枳實五枚炙,芒硝三合。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納大黃,煮取二升,去滓,納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余勿服。
大承氣湯方,所以通腸中因熱之燥結也。故以大黃之性善攻下,且善瀉熱者為主藥。然藥力之行必恃臟腑之氣化以斡旋之,故佐以樸、實以流通腸中鬱塞之氣化,則大黃之攻下自易為力矣。用芒硝者,取其性寒味鹹,善清熱又善軟堅,且兼有攻下之力,則堅結之燥糞不難化為溏糞而通下矣。
方中之用意如此,藥味無多,實能面面精到,而愚對於此方不無可疑之點,則在其藥味分量之輕重也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大黃能推陳致新,是以有黃良之名,在陽明蘊有實熱大便燥結者,原宜多用。至厚朴不過為大黃之輔佐品,竟重用至半斤,較大黃之分量為加倍,若按一兩為今之三錢折算,復分兩次服之,則一次所服之藥,當有厚朴一兩二錢。夫厚朴氣溫味辛,若多用之,能損人真氣,為人所共知,而其性又能橫行達表,發出人之熱汗。
憶愚少時,曾治一陽明實熱大便燥結證,方中用大黃三錢,服後大便未通下,改延他醫,方中重用厚朴一兩,服後片時出熱汗遍體,似喘非喘,氣弱不足以息,未逾半日而亡矣。此誠可為前車之鑑也。是以愚謂此方之分量必有差誤,愚疑此方厚朴之分量,當亦如小承氣湯為大黃分量之半,其原本或為厚朴之分量半大黃,大抵由此半字而誤為半斤也。
再者,本節原文以陽明病脈遲五字開端,所謂脈遲者,言其脈象雖熱而至數不加數也(非謂其遲於平脈)。此乃病者身體素壯,陰分尤充足之脈。病候至用大承氣湯時,果能有如此脈象,投以大承氣湯原方,亦可隨手奏效。而今之大承氣湯證如此脈象者,實不多見也。此乃半關天時,半關人事,實為古今不同之點。
即厚朴之分量原本如是,醫者亦當隨時制宜為之通變化裁,方可為善師仲景之人。非然者,其脈或不遲而數,但用硝、黃降之,猶恐降後不解,因陰虛不能勝其燥熱也,況更重用厚朴以益其燥熱乎?又或其脈縱不數,而熱實脈虛,但用硝、黃降之,猶恐降後下脫,因其氣分原虧,不堪硝、黃之推蕩也,況敢重用厚朴同枳實以破其氣乎?昔葉香岩用藥催生,曾加梧桐葉一片作引,有效之者,轉為香岩所笑。或問其故,香岩謂:「余用梧桐葉一片時,其日為立秋,取梧桐一葉落也。
非其時,將用梧桐葉何為?」由斯知名醫之治病,莫不因時制宜,原非膠柱鼓瑟也。是以愚用承氣湯時,大黃、芒硝恆皆用至七八錢,厚朴、枳實不過用二錢。或仿調胃承氣湯之義,皆減去不用,外加生赭石細末五六錢,其攻下之力不減大承氣原方,而較諸原方用之實為穩妥也。
白話文:
【大承氣湯方】,用大黃四兩,要用酒洗過;厚朴半斤,要用火烤過並去掉外皮;枳實五枚,要烤過;芒硝三合。
將這四種藥材,用水一斗(約十升)先煮厚朴和枳實,煮到剩下五升時,把藥渣撈掉,再放入大黃,煮到剩下兩升時,把藥渣撈掉,最後放入芒硝,再用小火煮一兩次沸騰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大便通暢了,剩下的藥就不用再喝。
大承氣湯這個方子,是用來疏通腸道中因熱引起的乾燥結塊。所以用大黃這種藥性善於攻下,而且擅長瀉熱的藥作為主要藥材。但是藥力的運行一定要依靠臟腑的氣化來運轉,所以用厚朴和枳實來幫助疏通腸道中鬱積的氣,這樣大黃的攻下作用才能更容易發揮。使用芒硝,是看中它藥性寒涼、味道鹹,既能清熱又能軟化堅硬,而且也有攻下的作用,這樣堅硬的燥糞就能容易變成稀便而排出。
這個方子的用意就是這樣,藥材不多,卻能面面俱到。但是我覺得這個方子有個可疑的地方,就是藥材劑量的輕重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大黃能推陳致新,所以有「黃良」的美稱,對於陽明病有實熱、大便乾燥結塊的人,原本應該多用大黃。至於厚朴,不過是大黃的輔助藥材,竟然用到半斤這麼重,比大黃的劑量還多一倍。如果按照一兩等於現在的三錢來換算,又分兩次服用,那麼一次服用的藥量,應該有厚朴一兩二錢。厚朴藥性溫熱、味道辛辣,如果多用,會損傷人的真氣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,而且它的藥性還能橫行到體表,使人發熱出汗。
我記得年輕時,曾經治療一個陽明實熱、大便乾燥結塊的病人,方子裡用了大黃三錢,服藥後大便沒有通暢。後來換了其他醫生,方子裡重用了厚朴一兩,病人服藥後很快全身發熱出汗,呼吸困難,好像喘氣又不像喘氣,氣虛弱到無法呼吸,不到半天就去世了。這真是前車之鑑啊!因此我認為這個方子的劑量肯定有錯誤。我猜測這個方子裡厚朴的劑量,應該像小承氣湯一樣,是大黃劑量的一半,原本可能是「厚朴的劑量半大黃」,大概因為這個「半」字,才誤寫成「半斤」。
再說,這段原文以「陽明病脈遲」這五個字開頭。所謂的「脈遲」,是說病人的脈象雖然發熱,但是跳動的次數沒有增加(不是說比正常脈搏跳得慢)。這是病人身體原本就強壯,陰分也充足的脈象。如果病情到了需要用大承氣湯的時候,真的有這樣的脈象,用大承氣湯的原方,確實可以隨手見效。但是現在的大承氣湯證,有這樣脈象的人,實在不多見。這有一半是天時的因素,一半是人事的因素,實在是古今不同的地方。
就算厚朴的劑量原本就是這樣,醫生也應該隨時根據情況變化來調整,才能成為善於學習仲景的人。如果不是這樣,病人的脈象可能不是慢而是快,只是用芒硝、大黃來降火,還擔心降火後病情不能解除,因為陰虛不能承受這種燥熱,更何況還重用厚朴來增加燥熱呢?又或者病人的脈象即使不快,但是發熱嚴重,脈象虛弱,只是用芒硝、大黃來降火,還擔心降火後會虛脫,因為氣分原本就不足,不能承受芒硝、大黃的攻伐,更何況還敢重用厚朴和枳實來耗損他的氣呢?以前葉天士用藥催生,曾經加一片梧桐葉作為藥引,結果有效,反倒被葉天士嘲笑。有人問他原因,葉天士說:「我用一片梧桐葉的時候,那天是立秋,因為梧桐葉會落下來。如果不是那個時候,用梧桐葉幹什麼呢?」從這裡可以看出,名醫治病,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調整用藥,絕對不是死板地照搬藥方。所以我使用承氣湯時,大黃、芒硝通常都用到七八錢,厚朴、枳實只用二錢。或者學習調胃承氣湯的用法,全部減去不用,另外加入生赭石細末五六錢,這樣攻下的力量不比大承氣湯原方差,而且比起原方用起來更穩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