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32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32)

1. 19.陽明病白虎加人參湯證

白虎湯之外,又有白虎加人參湯,以輔白虎湯之所不逮。其方五見於《傷寒論》,今試約略錄其數節以為研究之資料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服桂枝湯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【白虎加人參湯方】,知母六兩,石膏一斤碎綿裹,甘草二兩炙,粳米六合,人參三兩。
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服桂枝湯原取微似有汗,若汗出如水流漓,病必不解,此謂服桂枝湯而致大汗出,是汗出如水流漓也。因汗出過多,大傷津液,是以大煩大渴、脈洪大異常,以白虎湯解其熱,加人參以復其津液而病可愈矣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傷寒病若吐若下後,七、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所謂若吐、若下者,實因治失其宜,誤吐、誤下,是以吐下後而病不愈也。且誤吐則傷其津液,誤下則傷其氣分,津液傷損可令人作渴,氣分傷損,不能助津液上潮更可作渴,是以欲飲水數升也。白虎湯中加人參,不但能生津液,且能補助氣分以助津液上潮,是以能立建奇功也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凡服白虎湯之脈,皆當有滑象脈,滑者中有熱也。此節之脈象但浮,雖曰發熱,不過其熱在表,其不可與以白虎湯之實際,實在於此。乃因節中有無汗及表不解之文,而後世之治傷寒者,或謂汗不出者,不可用白虎湯,或謂表不解者,不可用白虎湯,至引此節之文以為徵據,而不能連上數句匯通讀之,以重誤古人。

獨不思太陽篇中白虎湯證,其脈浮滑,浮非連於表乎?又不思白虎湯證三見於《傷寒論》,惟陽明篇白虎湯證,明言汗出,而太陽篇與厥陰篇之所載者,皆未言有汗乎?至於其人慾飲水數升,且無寒束之表證,是其外感之熱皆入於裡,灼耗津液,令人大渴,是亦宜急救以白虎加人參湯而無可遲疑也。

白虎加人參湯所主之證,或渴、或煩、或舌乾,固由內陷之熱邪所傷,實亦由其人真陰虧損也。人參,補氣之藥,非滋陰之藥,而加於白虎湯中,實能於邪火熾盛之時立復真陰,此中蓋有化合之妙也。

曾治一人,患傷寒熱入陽明之府,脈象有力而兼硬,時作譫語,按此等脈原宜投以白虎加人參湯,而愚時當少年,醫學未能深造,竟與以大劑白虎湯,俾分數次溫飲下,翌日視之熱已見退,而脈搏轉數,譫語更甚。乃恍然悟會,改投以白虎加人參湯煎一大劑,分三次徐徐溫飲下,盡劑而愈。

蓋白虎湯證其脈宜見滑象,脈有硬象即非滑矣,此中原有陰虧之象,是以宜治以白虎加人參湯,而不可但治以白虎湯也。自治愈此案之後,凡遇其人脈數或弦硬,或年過五旬,或在勞心勞力之餘,或其人身形素羸弱,即非在汗吐下後,渴而心煩者,當用白虎湯時,皆宜加人參,此立腳於不敗之地,戰則必勝之師也。

白話文:

白虎湯之外,還有白虎加人參湯,用來輔助白虎湯不足的地方。這個方子在《傷寒論》中出現過五次,現在大概摘錄幾段,作為研究的參考資料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,但仍然覺得非常口渴,而且脈象洪大,這時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【白虎加人參湯的組成】:知母六兩、石膏一斤(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)、炙甘草二兩、粳米六合、人參三兩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到米熟湯成,然後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服用桂枝湯原本是想要微微出汗,如果汗出像水一樣不停流,病一定不會好,這就是說服用桂枝湯後導致大汗不止。因為汗出過多,嚴重損傷了津液,所以才會感到極度煩躁口渴、脈象洪大異常。用白虎湯來清除熱邪,再加上人參來恢復津液,病就可以痊癒了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又說: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瀉下後,七、八天還沒好,熱邪結在體內,出現表裡都發熱、時常怕風、非常口渴、舌頭乾燥而且煩躁,想要喝很多水,這時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所謂的嘔吐、瀉下,實際上是因為治療不當,錯誤地使用了催吐或瀉下的方法,所以才會導致吐瀉後病沒有好。而且誤用催吐會損傷津液,誤用瀉下會損傷氣分,津液受損會讓人感到口渴,氣分受損,無法幫助津液上行滋潤,也會讓人感到口渴,所以才會想要喝很多水。白虎湯中加入人參,不僅能產生津液,還能補助氣分以幫助津液上行滋潤,所以能產生奇效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還說:傷寒病脈象浮,發熱卻沒有汗,表示病邪還在體表沒有解除,這時不能用白虎湯。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表證,就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凡是用白虎湯的脈象,都應該出現滑脈,滑脈表示體內有熱。這段所描述的脈象只是浮脈,雖然有發熱,但發熱是在體表,所以不應該使用白虎湯。之所以不能用白虎湯,是因為這段文字有「無汗」和「表不解」的描述。後世治療傷寒的人,有的認為不出汗就不能用白虎湯,有的認為表證沒解除就不能用白虎湯,甚至引用這段文字作為依據,卻沒有結合前後的文意一起理解,導致錯誤理解了古人的意思。

難道沒有考慮過太陽篇中描述白虎湯證時,脈象是浮滑的,浮脈不是代表病邪在體表嗎?而且,難道沒有考慮過白虎湯證在《傷寒論》中出現過三次,只有陽明篇的白虎湯證明確說有汗,而太陽篇和厥陰篇都沒有提到有汗嗎?至於說病人想喝很多水,而且沒有寒邪束縛的表證,說明外感之熱已經進入體內,消耗了津液,導致人極度口渴,這時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緊急救治,不能再猶豫了。

白虎加人參湯所治療的病證,包括口渴、煩躁、舌頭乾燥等,固然是因為熱邪內侵損傷了身體,但也確實是因為人本身的真陰虧損。人參是補氣的藥,不是滋陰的藥,但是加入白虎湯中,卻能在邪火旺盛時快速恢復真陰,這裡面有著巧妙的化合作用。

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人,患上傷寒後熱邪進入陽明腑,脈象有力而且偏硬,時常說胡話。按照這種脈象,本來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,但是我當時年紀還小,醫學知識不夠深入,竟然給他用了大劑量的白虎湯,讓他分幾次溫服下去。第二天再看,熱雖然退了一些,但是脈搏跳動更快了,說胡話也更厲害了。我才恍然大悟,馬上改用白虎加人參湯,煎一大劑,分三次慢慢溫服下去,結果病就痊癒了。

白虎湯證的脈象應該是滑脈,出現硬脈就不是滑脈了,這裡面原本就有陰液虧損的跡象,所以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,不能只用白虎湯。自從治好這個病例後,凡是遇到脈象急促或弦硬,或者病人年過五十,或者在勞心勞力之後,或者病人身體原本就虛弱,即使不是在汗吐下後才出現口渴和心煩的,當要用白虎湯時,都應該加入人參,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,是穩操勝算的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