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27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27)

1. 17.陽明病葛根黃連黃芩湯證

蓋連翹若單用一兩,能於十二小時中使周身不斷微汗。若止用二三錢於有薄荷劑中,亦可使薄荷發汗之力綿長。至蟬蛻若單用三錢煎服,分毫不覺有發表之力,即可周身得微汗,且與連翹又皆為清表溫疹之妙品以輔佐薄荷奏功,故因論薄荷而連類及之。

【附錄】後世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分量

葛根(四錢),甘草(一兩炙),黃芩(一錢五分),黃連(一錢五分)

不下利者,去黃連加知母三錢。無汗者,加薄荷葉、蟬蛻各錢半。

白話文:

連翹如果單獨使用一兩,能在十二小時內使全身持續微微出汗。如果只用二三錢,放在含有薄荷的藥劑中,也可以使薄荷發汗的效果更加持久。至於蟬蛻,如果單獨使用三錢煎服,雖然感覺不到明顯的發汗作用,卻能使全身微微出汗,而且它和連翹都是清解表邪、溫和退疹的妙藥,可以輔助薄荷發揮功效。所以,因為討論薄荷,就順帶提到了它們。

【附錄】後世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劑量:

葛根(四錢),炙甘草(一兩),黃芩(一錢五分),黃連(一錢五分)。

如果沒有腹瀉,就去掉黃連,加入知母三錢。如果沒有出汗,就加入薄荷葉、蟬蛻各一錢五分。

2. 18.陽明病白虎湯證

上所論有葛根諸方,皆治陽明在經之病者也。至陽明在府之病,又當另議治法,其治之主要,自當以白虎湯為稱首也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(此節載太陽篇)

此脈象浮而且滑,夫滑則為熱入里矣,乃滑而兼浮,是其熱未盡入里,半在陽明之府,半在陽明之經也。在經為表,在府為里,故曰表有熱里有寒。《內經》謂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。又謂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此所謂里有寒者,蓋謂傷寒之熱邪已入里也。陳氏之解原如斯,愚則亦以為然。

至他註疏家有謂此寒熱二字,宜上下互易,當作外有寒里有熱者,然其脈象既現浮滑,其外表斷不至惡寒也。有謂此寒字當系痰之誤,因痰寒二音相近,且脈滑亦為有痰之徵也。然在寒溫,其脈有滑象,原主陽明之熱已實,且足徵病者氣血素充,治亦易愈。若因其脈滑,而以為有痰,則白虎湯豈為治痰之劑乎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,遺尿。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(此節載陽明篇)

證為三陽合病,乃陽明外連太陽內連少陽也。由此知三陽會合以陽明為中間,三陽之病會合,即以陽明之病為中堅也。是以其主病之方,仍為白虎湯,勢若帥師以攻敵,以全力搗其中堅,而其餘者自瓦解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傷寒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(此節載厥陰篇)

脈滑者陽明之熱傳入厥陰也。其脈滑而四肢厥逆者,因肝主疏泄,此證乃陽明傳來之熱鬱於肝中,致肝失其所司,而不能疏泄、是以熱深厥亦深也。治以白虎湯,熱消而厥自回矣。

或問:傷寒傳經之次第,原自陽明而少陽,三傳而後至厥陰,今言陽明之熱傳入厥陰,將勿與經旨有背謬乎?答曰:白虎湯原為治陽明實熱之正藥,其證非陽明之實熱者,仲景必不用白虎湯。

此蓋因陽明在經之熱,不傳於府(若入府則不他傳矣)而傳於少陽,由少陽而為腑臟之相傳(如由太陽傳少陰,即腑臟相傳,《傷寒論》少陰篇:麻黃附子細辛湯所主之病是也),則肝中傳入陽明實熱矣。究之,此等證其左右兩關必皆現有實熱之象,蓋此陽明在經之熱,雖由少陽以入厥陰,必仍有餘熱入於陽明之府,俾其府亦蘊有實熱,故可放膽投以白虎湯,而於胃府無損也。

【白虎湯方】,知母六兩,石膏一斤打碎,甘草二兩炙,粳米六合。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方中重用石膏為主藥,取其辛涼之性,質重氣輕,不但長於清熱,且善排擠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達出也。用知母者,取其涼潤滋陰之性,既可佐石膏以退熱,更可防陽明熱久者之耗真陰也。用甘草者,取其甘緩之性,能逗留石膏之寒涼不至下趨也。用粳米者,取其汁漿濃郁能調石膏金石之藥使之與胃相宜也。

白話文:

前面討論的葛根湯等方劑,都是治療陽明經絡方面的疾病。至於陽明臟腑的疾病,則需要另行討論治療方法,其中最主要的治療,應該以白虎湯為首選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傷寒的脈象浮而滑,這是表有熱、裡有寒的現象,要用白虎湯來治療。(這段出自太陽篇)

這種脈象浮而且滑,滑代表熱邪已進入體內,但滑又兼具浮象,表示熱邪還沒完全進入體內,一部分停留在陽明的臟腑,一部分停留在陽明的經絡。在經絡屬於表,在臟腑屬於裡,所以說表有熱、裡有寒。《內經》認為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,又說人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轉變成熱病。這裡說的裡有寒,其實是指傷寒的熱邪已經進入體內了。陳氏的解釋是這樣的,我認為也是對的。

至於其他註解家有人認為這裡的寒熱二字應該上下對調,改為外有寒、裡有熱,但既然脈象已經出現浮滑,外表絕對不會出現怕冷的現象。也有人認為這個寒字應該是痰字的誤寫,因為寒和痰的發音相近,而且脈滑也是有痰的徵兆。然而,在寒溫病中,脈象出現滑象,本來就代表陽明的熱已經很盛了,而且足以證明病人氣血充足,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好。如果因為脈滑就認為是有痰,那麼白虎湯豈不變成治療痰的藥方了嗎?

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三陽經同時發病,出現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、口唇麻木、面色污垢、胡言亂語、大小便失禁等症狀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會加重胡言亂語;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額頭會冒汗、手腳冰冷。如果病人自己出汗,就用白虎湯來治療。(這段出自陽明篇)

這種病證屬於三陽經同時發病,也就是陽明外連太陽、內連少陽。由此可知,三陽經的會合是以陽明為中心,三陽經的疾病會合,也以陽明的疾病為最重要。所以治療這種病,仍然要用白虎湯,就像將領帶兵攻打敵人,集中全力攻擊敵人的中心,其他的敵人自然就會瓦解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傷寒的脈象滑而且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,這是體內有熱的表現,要用白虎湯來治療。(這段出自厥陰篇)

脈象滑表示陽明的熱邪已經傳入厥陰經。脈象滑而且四肢冰冷,是因為肝臟主疏泄,這種病證是陽明傳來的熱邪鬱積在肝臟中,導致肝臟失去疏泄的功能,所以熱邪越深,手腳冰冷的症狀就越嚴重。用白虎湯治療,熱邪消除,手腳冰冷的症狀自然就會恢復。

有人問:傷寒傳經的順序,本來是從陽明傳到少陽,經過三傳之後才會傳到厥陰,現在說陽明的熱邪傳入厥陰,難道不會與傳經的道理相矛盾嗎?回答是:白虎湯本來是治療陽明實熱的正藥,如果不是陽明的實熱證,張仲景一定不會使用白虎湯。

這是因為陽明經絡的熱邪,不會直接傳到臟腑(如果進入臟腑就不會再傳到其他經絡了),而是會傳到少陽,再由少陽傳到臟腑(就像太陽經傳到少陰經,就是臟腑的傳變,《傷寒論》少陰篇中麻黃附子細辛湯所治療的疾病就是這種情況)。這樣,肝臟中就會傳入陽明的實熱。仔細觀察,這種病證的左右兩關脈象一定都有實熱的表現,因為陽明經絡的熱邪,雖然是經過少陽而進入厥陰,但必定還會有殘餘的熱邪進入陽明的臟腑,使得陽明臟腑也蘊藏著實熱,所以可以放心地使用白虎湯,而不會對胃產生損害。

【白虎湯的藥方】:知母六兩,石膏一斤(打碎),甘草二兩(炙),粳米六合。

以上四味藥,用水一斗煮,等米煮熟後湯就完成了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三次。

藥方中重用石膏作為主藥,取它辛涼的特性,質地重而氣輕,不但擅長清熱,而且善於將體內蘊積的熱邪從毛孔排出。使用知母,是取其涼潤滋陰的特性,既可以輔助石膏退熱,又可以預防陽明熱邪久留而耗傷陰液。使用甘草,是取其甘緩的特性,可以使石膏的寒涼之性不會過於向下趨勢。使用粳米,是取其汁液濃郁的特性,可以調和石膏這種金石類的藥物,使之與胃相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