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26)
三、醫論 (26)
1. 17.陽明病葛根黃連黃芩湯證
上所論二方,皆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之方也。乃有其病原屬太陽,誤治之後,而又純屬陽明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所主之病是也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:太陽病桂枝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
【葛根黃連黃芩湯方】,葛根半斤,甘草二兩炙,黃芩三兩,黃連三兩。
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減二升,納諸藥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促脈與結、代之脈皆不同,註疏諸家多謂,脈動速時一止者曰促。夫促脈雖多見於速脈之中,而實非止也。譬如,人之行路,行行且止,少停一步復行,是結、代也。又譬如人之奔馳,急急速走,路中偶遇不平,足下恆因有所齟齬,改其步武,而仍然奔馳不止,此促脈也。是以促脈多見於速脈中也。
凡此等脈,多因外感之熱內陷,促其脈之跳動加速,致脈管有所擁擠,偶現此象,名之為促,若有人催促之使然也。故方中重用芩、連,化其下陷之熱,而即用葛根之清輕透表者,引其化而欲散之熱盡達於外,則表裡俱清矣。且喘為肺病,汗為心液,下陷之熱既促脈之跳動改其常度,復迫心肺之陽外越,喘而且汗,由斯知方中芩、連,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內陷之熱,並善清心肺之熱,而汗喘自愈也。況黃連性能厚腸,又為治下利之要藥乎。
若服藥後,又有餘熱利不止者,宜治以拙擬滋陰宣解湯。
陸九芝曰:溫熱之與傷寒所異者,傷寒惡寒,溫熱不惡寒耳。惡寒為太陽主證,不惡寒為陽明主證,仲景於此分之最嚴。惡寒而無汗用麻黃,惡寒而有汗用桂枝,不惡寒而有汗且惡熱者用葛根。陽明之葛根,即太陽之桂枝也,所以達表也。葛根黃連黃芩湯中之芩、連,即桂枝湯中之芍藥也,所以安里也。
桂枝協麻黃治惡寒之傷寒,葛根協芩、連治不惡寒之溫熱,其方為傷寒、溫熱之分途,任後人審其病之為寒為熱而分用之。尤重在芩、連之苦,不獨可降可瀉,且合苦以堅之之義,堅毛竅可以止汗,堅腸胃可以止利,所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又有下利不止之治,一方而表裡兼清,此則藥借病用,本不專為下利設也。乃後人視此方若舍下利一證外,更無他用者何也!
用此方為陽明溫熱發表之藥可為特識,然葛根發表力甚微,若遇證之無汗者,當加薄荷葉三錢,始能透表出汗,試觀葛根湯治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,必佐以麻、桂可知也。當仲景時薄荷尚未入藥,前曾論之。
究之清輕解肌之品,最宜於陽明經病之發表,且於溫病初得者,不僅薄荷,若連翹、蟬蛻其性皆與薄荷相近,而當仲景時,於連翹止知用其根(即連軺赤小豆湯中之連軺)以利小便,而猶不知用連翹以發表。至於古人用蟬,但知用蚱蟬,是連其全身用之,而不知用其退有皮以達皮之妙也。
白話文:
[17.陽明病葛根黃連黃芩湯證]
上述提及的兩劑藥方,都是治療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處方。然而有些病症原本屬於太陽經,錯誤治療後,卻完全轉屬陽明經,這正是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的病症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記載:太陽病出現桂枝症狀,醫生誤用了瀉法,導致腹瀉不止,脈搏急促,表示表邪未解;如果伴隨喘息和汗出,應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【葛根黃連黃芩湯方】:葛根半斤,甘草二兩(炙過),黃芩三兩,黃連三兩。
將上述四味藥,用水八升,先煮葛根減至六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餘二升,濾去渣滓,分兩次溫服。
促脈與結脈、代脈不同,註釋各家多認爲,脈動快速時突然停止稱爲促脈。實際上,促脈雖然常見於速脈中,但並非真正的停止。例如,人走路時走走停停,稍微停下一步再繼續行走,這是結脈或代脈。又如人奔跑時,快速疾走,中途遇到不平坦的路,腳下偶爾會碰到障礙,改變步伐但仍持續奔跑,這就是促脈。因此,促脈常見於速脈中。
此類脈象,大多因爲外感熱邪內陷,促使脈搏加速跳動,導致脈管有所擁擠,偶爾顯現此現象,名爲促脈,如同有人催促所致。因此,方中大量使用黃芩、黃連,化解下陷的熱邪,同時使用葛根這種清輕透表的藥物,引導已轉化並欲散發的熱邪完全從體外散發,表裏就能同時清熱。此外,喘息是肺部疾病,汗液爲心液,下陷的熱邪不僅改變脈搏跳動的常態,還迫使心肺的陽氣外泄,引發喘息和出汗,由此可知方中黃芩、黃連不僅能清除外感內陷的熱邪,也能清除心肺的熱邪,從而治癒汗出和喘息。
至於黃連,能加強腸壁,也是治療腹瀉的重要藥物。
如果服藥後仍有餘熱導致腹瀉不止,建議使用擬製的滋陰宣解湯。
陸九芝說:溫熱病與傷寒的不同之處在於,傷寒患者怕冷,而溫熱病患者不怕冷。怕冷是太陽經的主要症狀,不怕冷則是陽明經的主要症狀,張仲景對此區分非常嚴格。怕冷無汗用麻黃,怕冷有汗用桂枝,不怕冷有汗且怕熱則用葛根。陽明經的葛根,相當於太陽經的桂枝,用來解表。葛根黃連黃芩湯中的黃芩、黃連,相當於桂枝湯中的白芍,用來調和裏氣。
桂枝配合麻黃用於治療怕冷的傷寒,葛根配合黃芩、黃連用於治療不怕冷的溫熱病,這些藥方是治療傷寒和溫熱病的分界線,後人應根據病情是寒還是熱來選擇使用。尤其重視黃芩、黃連的苦味,不僅可以降火、瀉熱,還符合“苦以堅之”的原則,堅固毛竅可以止汗,堅固腸胃可以止瀉,因此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有治療腹瀉不止的功效。一個方子能同時清表裏,這是藥借病用,原本並不專爲腹瀉設計。然而,後人似乎只看到此方對腹瀉的療效,而忽略了它的其他用途!
將此方作爲陽明溫熱病解表的藥物,是一種特別的見解。然而,葛根解表的作用較弱,若遇到無汗的病例,應添加薄荷葉三錢,才能促進發汗。觀察葛根湯治療項背強痛、無汗惡風的情況,必須輔以麻黃、桂枝纔有效果。在張仲景時代,薄荷尚未作爲藥物使用,之前已討論過。
綜上所述,清輕解肌的藥物最適合用於陽明經病的解表,對於初期溫病,不僅是薄荷,連翹、蟬蛻的性質都與薄荷相近,在張仲景的時代,僅知連翹的根(即連軺赤小豆湯中的連軺)有利尿作用,尚不知連翹可用於解表。至於古人使用蟬類,只知道使用蚱蟬,即全身使用,而不知使用其蛻皮以達到皮膚效果。
實際上,單用一兩連翹能在十二小時內使全身持續微微出汗。如果只用二三錢在含薄荷的藥方中,也能延長薄荷發汗的效果。至於蟬蛻,單用三錢煎服,絲毫不會感到有解表作用,卻能使全身微微出汗,且與連翹都是清表溫疹的佳品,輔助薄荷發揮功效,因此在此討論薄荷時順便提及。
【附錄】後世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劑量:
葛根(四錢)、甘草(一兩,炙過)、黃芩(一錢五分)、黃連(一錢五分)。
如果沒有腹瀉,去掉黃連,加知母三錢。沒有汗液,加薄荷葉、蟬蛻各一錢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