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22)
三、醫論 (22)
1. 13.太陽病炙甘草湯證
陷胸、瀉心諸方,大抵皆治外感之實證,乃有其證雖屬外感,而其人內虧實甚者,則《傷寒論》中炙甘草湯所主之證是也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: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
脈之跳動,偶有止時,其止無定數者為結,言其脈結而不行,是以中止也;止有定數者曰代,言其脈至此即少一跳動,必需他脈代之也。二脈雖皆為特別病脈,然實有輕重之分,蓋結脈止無定數,不過其脈偶阻於氣血凝滯之處,而有時一止,是以為病猶輕;至代脈則止有定數,是臟腑中有一臟之氣內虧,不能外達於脈之部位,是以為病甚重也。其心動悸者,正其結代脈之所由來也。
【炙甘草湯方】,甘草四兩炙,生薑三兩切,桂枝三兩去皮,人參二兩,生地黃一斤,阿膠二兩,麥門冬半升,麻子仁半升,大棗三十枚擘。
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取三升,去滓納膠,烊化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,一名復脈湯。
炙甘草湯之用意甚深,而註疏家則謂,方中多用富有汁漿之藥。為其心血虧少,是以心中動悸以致脈象結代,故重用富有汁漿之藥,以滋補心血,為此方中之宗旨,不知如此以論此方,則淺之乎視此方矣。
試觀方中諸藥,惟生地黃(即乾地黃)重用一斤,地黃原補腎藥也,惟當時無熟地黃,多用又恐其失於寒涼,故煮之以酒七升、水八升,且酒水共十五升,而煮之減去十二升,是酒性原熱,而又復久煮,欲變生地黃之涼性為溫性者,欲其溫補腎臟也。
蓋脈之跳動在心,而脈之所以跳動有力者,實賴腎氣上升與心氣相濟,是以傷寒少陰病,因腎為病傷,遏抑腎中氣化不能上與心交,無論其病為涼為熱,而脈皆微弱無力,是明徵也。由斯觀之,是炙甘草湯之用意,原以補助腎中之氣化,俾其壯旺上升,與心中之氣化相濟救為要著也。至其滋補心血,則猶方中兼治之副作用也,猶此方中所緩圖者也。
方中人參原能助心脈跳動,實為方中要藥,而只用二兩,折為今之六錢,再三分之一,劑中只有人參二錢,此恐分量有誤,擬加倍為四錢則奏效當速也。然人參必用黨參,而不用遼參,蓋遼參有熱性也。
脈象結代而兼有陽明實熱者,但治以炙甘草湯恐難奏功,宜借用白虎加人參湯,以炙甘草湯中生地黃代方中知母,生懷山藥代方中粳米。曾治一叟,年近六旬,得傷寒證,四五日間表裡大熱,其脈象洪而不實,現有代象,舌苔白而微黃,大便數日未行。
為疏方,用生石膏三兩,大生地一兩,野臺參四錢,生懷山藥六錢,甘草三錢,煎湯三盅,分三次溫飲下,將三次服完,脈已不代,熱退強半,大便猶未通下,遂即原方減去石膏五錢,加天冬八錢,仍如從前煎服,病遂全愈。
白話文:
像陷胸湯、瀉心湯這些方劑,大多是用來治療外感引起的實證。但有一種情況是,雖然病證屬於外感,病人本身的身體內在虛損卻非常嚴重,這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炙甘草湯就派上用場了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「傷寒病脈象出現結脈或代脈,並且有心悸的症狀,就用炙甘草湯來治療。」
脈搏的跳動,偶爾會停止一下,這種停止沒有規律的叫做結脈,意思是脈象結滯而不順暢,所以會中斷一下;而停止有規律的叫做代脈,意思是脈搏跳到這裡就少跳一下,需要由其他脈搏來代替。這兩種脈象都是特殊的病脈,但實際上還是有輕重之分。結脈的停止沒有規律,只不過是脈搏在氣血凝滯的地方偶爾受到阻礙,所以有時停止一下,因此病情相對較輕;而代脈的停止有規律,是因為臟腑中某個臟器的氣血不足,無法傳達到脈搏的位置,因此病情就比較嚴重。心悸正是因為脈象出現結脈或代脈的原因。
**炙甘草湯的組成:**炙甘草四兩、生薑三兩(切開)、桂枝三兩(去皮)、人參二兩、生地黃一斤、阿膠二兩、麥門冬半升、麻子仁半升、大棗三十枚(掰開)。
將以上九味藥材,用清酒七升、水八升,先煮前面八味藥,煮到剩三升時,濾掉藥渣,再加入阿膠融化,攪拌均勻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,這個方子也叫做復脈湯。
炙甘草湯的用意非常深遠,而注釋家認為,這個方子裡大量使用了含有汁液的藥材。因為病人心血不足,導致心悸和脈象出現結代,所以要大量使用含有汁液的藥材來滋養心血,這才是這個方子的主要目的。但如果這樣理解,就太過於簡單地看待這個方子了。
仔細觀察這個方子中的藥材,只有生地黃(也就是乾地黃)用量最大,達到了一斤。生地黃本來是補腎的藥,但當時沒有熟地黃,而且大量使用又怕它過於寒涼,所以用七升酒、八升水一起煮。而且酒水總共十五升,煮到最後只剩下三升,這是因為酒本身就性熱,再加上長時間的煮,是想把生地黃的寒涼性質轉化為溫性,使其能溫補腎臟。
脈搏的跳動雖然在心臟,但脈搏之所以跳動有力,實際上要依賴於腎氣上升,與心氣相互協調。因此傷寒的少陰病,是因為腎臟受到病邪侵犯,導致腎中氣化功能受到抑制,不能上達與心氣交合。無論病證是屬於寒性還是熱性,脈象都會呈現微弱無力的狀態,這是很明顯的徵兆。由此來看,炙甘草湯的真正用意是補助腎中的氣化功能,使其強盛上升,與心氣互相協調,這才是最主要的治療目的。至於滋補心血,只是這個方子兼顧的副作用,也是比較緩慢的治療方式。
方中的人參本來就能幫助心脈跳動,實際上是方子裡很重要的藥材,但是只用了二兩,換算成現在的劑量大約是六錢,再取三分之一,方子裡實際上只有人參二錢,這可能是劑量有誤,如果加倍到四錢,效果應該會更快。但是人參必須要用黨參,而不能用遼參,因為遼參有熱性。
如果脈象出現結代,同時又伴有陽明實熱的症狀,單純用炙甘草湯恐怕難以奏效,應該參考白虎加人參湯,將炙甘草湯中的生地黃替換成白虎加人參湯中的知母,將生懷山藥替換成白虎加人參湯中的粳米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將近六十歲的老人,得了傷寒病,四五天內全身發熱,脈象洪大卻不實在,出現代脈,舌苔白而微黃,大便好幾天沒解。
於是開了藥方,用生石膏三兩、大生地一兩、野臺參四錢、生懷山藥六錢、甘草三錢,煎成三碗湯,分三次溫服。三次藥喝完後,脈象就不再有代脈,熱也退了一大半,但是大便還是沒通。於是就在原方基礎上,減少生石膏五錢,加入天冬八錢,照舊煎服,病就完全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