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21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21)

1. 11.太陽病大黃黃連瀉心湯證

諸陷胸湯、丸及白散之外,又有瀉心湯數方,雖曰瀉心實亦治胸中之病,蓋陷胸諸方所治者,胸中有形之痰水為病,諸瀉心湯所治之病,胸中無形之氣化為病也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【大黃黃連瀉心湯方】,大黃二兩,黃連一兩。

上二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去渣,分溫再服。

人之上焦如霧。上焦者膈上也,所謂如霧者,心陽能蒸騰上焦之濕氣作雲霧而化水,緣三焦脂膜以下達於膀胱也。乃今因外感之邪氣深陷胸中,與心火蒸騰之氣摶結於心下而作痞,故用黃連以瀉心火,用大黃以除內陷之外邪,則心下之痞者開,自能還其上焦如霧之常矣。至於大黃、黃連不用湯煮,而俱以麻沸湯漬之者,是但取其清輕之氣以治上,不欲取其重濁之汁以攻下也。

白話文:

在各種治療胸痛的藥方,如陷胸湯、丸及白散等之外,還有瀉心湯這幾種方劑。儘管名稱為瀉心湯,實際上是用來治療胸部的疾病。陷胸湯系列的藥方主要針對胸腔內可見的痰水問題,而瀉心湯系列則專門處理胸腔內無形的氣化問題。

《傷寒論》原句:如果病人感覺胸口脹滿,但按壓下去又感到軟綿綿的,且手腕關節上方的脈象浮動,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

【大黃黃連瀉心湯的配方】:大黃二兩,黃連一兩。

將以上兩種藥材放入兩升的沸水中浸泡,稍待片刻後絞去殘渣,溫熱後分兩次服用。

人的上焦(即膈膜上方的區域)就像霧一般。所謂的像霧,是指心臟的陽氣能將上焦的濕氣蒸發成雲霧狀,然後透過三焦的脂膜向下達到膀胱。然而,當外來的邪氣深陷胸中,與心臟蒸騰的氣流纏結在心臟下方形成脹滿感,因此使用黃連來清除心火,大黃來排除體內深陷的外來邪氣,這樣就能讓心臟下方的脹滿感消除,恢復上焦如霧的正常狀態。至於大黃和黃連不經過熬煮,而是直接用沸水浸泡,這是因為我們只想利用它們清新的氣味來治療上部,並不想使用其濃重的汁液來進行攻下的療法。

2. 12.太陽病附子瀉心湯證

(附:自擬變通方)

心下痞病,有宜並涼、熱之藥為一方,而後能治愈者,《傷寒論》附子瀉心湯所主之病是也。試再詳論之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【附子瀉心湯方】,大黃二兩,黃連、黃芩各一兩,附子一枚炮去皮破(別煮取汁)。

上四味,切前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納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
附子瀉心湯所主之病,其心下之痞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所主之病同,因其復惡寒,且汗出,知其外衛之陽不能固攝,且知其陽分虛弱不能抗禦外寒也。夫太陽之根底在於下焦水府,故於前方中加附子以補助水府之元陽,且以大黃、黃連治上,但漬以麻沸湯,取其清輕之氣易於上行也。以附子治下,則煎取濃湯,欲其重濁之汁易於下降也。

是以如此寒熱殊異之藥,渾和為劑,而服下熱不妨寒,寒不妨熱,分途施治,同時奏功,此不但用藥之妙具其精心,即制方之妙亦幾令人不可思議也。

附子瀉心湯之方雖妙,然為其大寒大熱並用,醫者恆不敢輕試。而愚對於此方原有變通之法,似較平易易用。其方無他,即用黃耆以代附子也。蓋太陽之府原有二,一在膀胱、一在胸中,而胸中所積之大氣,實與太陽外表之衛氣有息息密切之關係。氣原屬陽,胸中大氣一虛,不但外衛之氣虛不能固攝,其外衛之陽,亦遂因之衰微而不能禦寒,是以汗出而且惡寒也。

用黃耆以補助其胸中大氣,則外衛之氣固,而汗可不出,即外衛之陽亦因之壯旺而不畏寒矣。蓋用附子者,所以補助太陽下焦之府;用黃耆者所以補助太陽上焦之府,二府之氣化原互相流通也。爰審定其方於下,以備採用。

大黃三錢、黃連二錢、生箭耆三錢。

前二味,用麻沸湯漬取清湯多半盅,後一味,煮取濃湯少半盅,渾和作一次溫服。

或問:凡人臟腑有瘀,恆忌服補藥,因補之則所瘀者益錮閉也,今此證既心下瘀而作痞,何以復用黃耆以易附子乎?答曰:凡用藥開瘀,將藥服下必其臟腑之氣化能運行其破藥之力始能奏效,若但知重用破藥以破瘀,恆有將其氣分破傷而瘀轉不開者,是以人之有瘀者,固忌服補氣之藥,而補氣之藥若與開破之藥同用,則補氣之藥轉能助開破之藥,俾所瘀者速消。

白話文:

[12.太陽病附子瀉心湯證]現代版

(附:自創變化方)

有種心口不適的疾病,需結合冷性與熱性的藥材一起使用,纔能有效治療,這種情況在《傷寒論》中的附子瀉心湯就是一個例子。讓我們進一步探討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提到:當患者心口不適,同時還伴隨怕冷及多汗時,就適用附子瀉心湯。

【附子瀉心湯配方】:大黃二兩,黃連和黃芩各一兩,炮製去皮的附子一枚(另外煮汁)。

將上述四種藥材,前三種用滾燙的麻沸湯浸泡,稍等片刻後濾去渣滓,加入附子汁液,分兩次溫服。

附子瀉心湯主要針對的心口不適與大黃黃連瀉心湯類似,但因患者同時出現怕冷及多汗,顯示體表的防禦功能減弱,以及身體的陽氣無法抵禦外來寒冷。太陽經脈的根本在下焦的水府,因此在此方中加入附子來補充水府的元陽,同時用大黃、黃連治上,只用麻沸湯浸泡,取其清新的氣質容易上升。而附子則煎煮成濃湯,讓其厚重的汁液容易下降。

透過這樣不同性質的藥物混合作用,服用後熱性不會妨礙冷性,冷性也不會妨礙熱性,分別針對不同部位進行治療,同時產生療效,這不只是用藥的精妙,連配藥的智慧都令人稱奇。

儘管附子瀉心湯效果卓越,但由於結合極寒與極熱的藥材,醫生往往不敢輕易嘗試。我對此方有個較為簡便易用的變通方法,就是以黃耆替代附子。太陽經脈的府有兩個,一個在膀胱,另一個在胸腔,而胸腔內的大氣與太陽經脈表面的衛氣有著密切聯繫。氣本屬於陽,一旦胸腔大氣虛弱,不僅表面的衛氣無法固守,表面的陽氣也會跟著衰弱,無法抵抗寒冷,因而導致多汗及怕冷。

使用黃耆補充胸腔大氣,可以加強表面衛氣,避免多汗,同時使表面陽氣旺盛,不再畏寒。使用附子是為了補充太陽經脈下焦的府,而使用黃耆則是補充上焦的府,兩府的氣化本來就是相互通流的。以下是我調整後的方子:

大黃三錢、黃連二錢、生箭耆三錢。

前兩味藥用麻沸湯浸泡取出約多半杯的清湯,第三味藥煮出約少半杯的濃湯,混合後一次性溫服。

有人會問:通常人體內有瘀血時,都會避免服用補藥,因為補藥會讓瘀血更加凝固,現在這種病症已經有心口瘀血造成痞滿,為什麼還要用黃耆代替附子呢?回答是:任何藥物要發揮作用,必須依賴臟腑氣化能運行其破瘀的力量,如果單純大量使用破瘀藥,反而可能傷害氣分,使得瘀血更難以清除。因此,即使人體有瘀血,固然應避免單獨服用補氣藥,但若與破瘀藥一同使用,補氣藥反而能協助破瘀藥,加速瘀血的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