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20)
三、醫論 (20)
1. 10.太陽病小陷胸湯證
白散方中桔梗、貝母,其分量之多少無甚關係,至巴豆為方中主藥,所用僅二釐強,縱是藥力猛烈,亦難奏效,此蓋其分量傳寫有誤也,愚曾遇有寒實結胸,但用巴豆治愈一案,爰詳細錄出以徵明之。
一人年近三旬,胸中素多痰飲,平時呼吸其喉間恆有痰聲。時當孟春上旬,冒寒外出,受涼太過,急急還家,即臥床上,歇息移時,呼之吃飯不應,視之有似昏睡,呼吸之間痰聲漉漉,手搖之使醒,張目不能言,自以手摩胸際,呼吸大有窒礙。延醫治之,以為痰厥,概治以痰厥諸方皆無效。
及愚視之,撫其四肢冰冷,其脈沉細欲無,因曉其家人曰:此寒實結胸證,非用《傷寒論》白散不可。遂急購巴豆去皮及心,炒黑搗爛,紙裹數層,壓去其油(藥房中名為巴豆霜,恐藥房制不如法,故自制之),秤准一分五釐,開水送下,移時胸中有開通之聲,呼吸頓形順利,可作哼聲,進米湯半碗。
翌晨又服一劑,大便通下,病大輕減,脈象已起,四肢已溫,可以發言,至言從前精神昏憒似無知覺,此時覺胸中似滿悶。遂又為開乾薑、桂枝尖、人參、厚朴諸藥為一方,俾多服數劑以善其後。
如畏巴豆之猛烈不敢輕用,愚又有變通之法,試再舉一案以明之。
一婦人年近四旬,素患寒飲,平素喜服乾薑、桂枝等藥。時當嚴冬,因在冷屋察點屋中傢俱為時甚久,忽昏僕於地,舁諸床上,自猶能言,謂適才覺涼氣上衝遂至昏僕,今則覺呼吸十分努力氣息始通,當速用藥救我,言際忽又昏憒,氣息幾斷。
時愚正在其村為他家治病,急求為診視,其脈微細若無,不足四至,詢知其素日稟賦及此次得病之由,知其為寒實結胸無疑,取藥無及,急用胡椒(辛熱之品能開寒結)三錢搗碎,煎兩三沸,徐徐灌下,頓覺呼吸順利,不再昏厥。遂又為疏方,乾薑、生懷山藥各六錢,白朮、當歸各四錢,桂枝尖、半夏、甘草各三錢,厚朴、陳皮各二錢,煎服兩劑,病愈十之八九。又即原方略為加減,俾多服數劑以善其後。
白話文:
關於白散這個方子,裡面的桔梗和貝母這兩味藥,份量多少其實沒有太大關係,關鍵是巴豆這味藥才是主要成分。但方子裡只用了非常少量的巴豆,只有大約0.2克左右,即使巴豆藥性很強,這麼少的劑量也很難產生效果,這應該是記錄傳抄時份量寫錯了。我曾經遇到一個寒實結胸的病人,就是用巴豆治好的,所以詳細記錄下來,以此來證明這個說法。
有一個將近三十歲的男子,平常胸中就有很多痰飲,所以呼吸時喉嚨裡常常有痰聲。在初春時,他因為受寒而外出,著涼太過,急忙趕回家後就躺在床上休息。過了一會兒,叫他吃飯卻沒有反應,看起來像睡著了一樣,呼吸時痰聲呼嚕呼嚕作響。搖晃他才醒來,但張開眼睛卻說不出話,只是用手摸著胸口,呼吸很費力。請醫生來診治,醫生認為是痰厥,用了治療痰厥的各種藥方都沒有效果。
我去看診後,摸他的四肢冰涼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所以告訴他家人:「這是寒實結胸的病症,必須用《傷寒論》裡的白散才行。」於是趕緊買來巴豆,去皮去心後炒黑搗爛,用幾層紙包起來,壓去油脂(藥房裡稱作巴豆霜,但怕藥房製作不夠標準,所以自己製作)。秤出0.6克的巴豆霜,用開水送服。過了一會兒,他胸中發出開通的聲音,呼吸也變得順暢了,可以發出哼哼的聲音,並喝了半碗米湯。
隔天早上又服了一劑,大便通暢後,病情大大減輕,脈象也恢復了,四肢也變得溫暖,可以說話了。他說之前覺得精神昏沉,好像失去了知覺,現在覺得胸口悶脹。於是又開了乾薑、桂枝尖、人參、厚朴等藥方,讓他多服用幾劑來善後。
如果害怕巴豆藥性太強,不敢輕易使用,我還有變通的方法。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。
有一位將近四十歲的婦女,平時就患有寒飲的毛病,喜歡服用乾薑、桂枝等藥物。在寒冷的冬天,她因為在冷屋裡檢查家具的時間太久,突然昏倒在地。被抬到床上後,她還能說話,說剛剛感覺到一股涼氣往上衝,就昏倒了。現在覺得呼吸十分困難,必須很用力才能把氣吸進去,要趕快用藥救她。說著說著又昏了過去,氣息幾乎斷絕。
當時我正好在她村裡為別人看病,趕緊去診視。她的脈搏微弱到幾乎沒有,跳動次數也很少。詢問她平時的身體狀況和這次發病的原因後,知道她是寒實結胸無疑。因為手邊沒有藥材,就趕緊用胡椒(辛辣溫熱的藥物可以散寒結)約10克搗碎,加水稍微煮沸後,慢慢灌服下去。她立刻感覺到呼吸順暢了,不再昏厥。接著又開了藥方:乾薑、生淮山藥各20克,白朮、當歸各13克,桂枝尖、半夏、甘草各10克,厚朴、陳皮各7克。煎服兩劑後,病就好了八九成。接著又在原方的基礎上稍作加減,讓她多服用幾劑以善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