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9)
三、醫論 (19)
1. 10.太陽病小陷胸湯證
(附:白散方)
《傷寒論》大陷胸湯後,又有小陷胸湯以治結胸之輕者,蓋其證既輕,治之之方亦宜輕矣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:小結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小陷胸湯主之。按心下之處,註疏家有謂在膈上者,有謂在膈下者,以理推之實以膈上為對。蓋膈上為太陽部位,膈下則非太陽部位。
且小結胸之前(百三十九節)謂:「太陽病重發汗,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、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熱,從心下至少腹,硬滿而痛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,」觀此大陷胸湯所主之病,亦有從下之文,則知心上仍屬胸中無疑義也。
【小陷胸湯方】,黃連一兩,半夏半升湯洗,栝蔞實大者一枚。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栝蔞取三升,去渣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
此證乃心君之火熾盛,鑠耗心下水飲結為熱痰(脈現滑象,是以知為熱痰,若但有痰而不熱,當現為濡象矣),而表陽又隨風內陷,與之互相膠漆,停滯於心下為痞滿,以杜塞心下經絡,俾不流通,是以按之作痛也。
為其病因由於心火熾盛,故用黃連以寧熄心火,兼以解火熱之團結,又佐以半夏開痰兼能降氣,栝蔞滌痰兼以清熱,其藥力雖遠遜於大陷胸湯,而以分消心下之痞塞自能勝任有餘也。然用此方者,須將栝蔞細切,連其仁皆切碎,方能將藥力煎出。
此證若但痰飲痞結於心下,而脈無滑熱之象者,可治以拙擬蕩胸湯,惟其藥劑宜斟酌減輕耳。
小結胸之外,又有寒實結胸,與小結胸之因於熱者迥然各異,其治法自當另商。《傷寒論》謂:宜治以三物小陷胸湯。又謂:白散亦可服。三物小陷胸湯《傷寒論》中未載,註疏家或疑即小陷胸湯,謂系從治之法。
不知所謂從治者,如純以熱治涼,恐其格拒不受,而於純熱之中少用些些涼藥為之作引也,若純以涼治涼,是猶冰上積冰,其凝結不益堅乎?由斯知治寒實結胸,小陷胸湯斷不可服,而白散可用也。爰錄其方於下。
【白散方】,桔梗三分,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,貝母三分。
上三味為散,納巴豆,更於臼中杵之,以白飲和服,強人半錢匕,羸者減半,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,不利進熱粥一杯,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。
按,:方中幾分之分,當讀為去聲,原無分量多少,如方中桔梗、貝母各三分,巴豆一分,即桔梗、貝母之分量皆比巴豆之分量多兩倍,而巴豆僅得桔梗及貝母之分量三分之一也。巴豆味辛性熱以攻下為用,善開冷積,是以寒實結胸當以此為主藥,而佐以桔梗、貝母者,因枯梗不但能載諸藥之力上行,且善開通肺中諸氣管使呼吸通暢也。至貝母為治嗽要藥,而實善開胸膺之間痰氣鬱結。至巴豆必炒黑而後用者,因巴豆性至猛烈,炒至色黑可減其猛烈之性,然猶不敢多用,所謂半錢匕者,乃三藥共和之分量,折為今之分量為一分五釐,其中巴豆之分量僅二釐強,身形羸弱者又宜少用,可謂慎之又慎也。
白話文:
10. 太陽病小陷胸湯證
(附:白散方)
《傷寒論》提到,在用大陷胸湯治療後,還有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治療病情較輕的結胸症,這是因為病情既然比較輕微,那麼治療的方法也應該相對溫和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「小結胸病,病位正在心下,按壓會感到疼痛,脈象呈現浮滑的,就用小陷胸湯來治療。」關於心下的具體位置,註釋家有的認為在膈膜之上,有的認為在膈膜之下。從道理上推斷,認為在膈膜之上才是正確的。因為膈膜之上屬於太陽經的部位,膈膜之下就不是太陽經的部位了。
而且,小結胸之前(第一百三十九條)提到:「太陽病多次發汗,又用瀉下藥,導致五、六天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會出現輕微的潮熱,從心下到小腹,有硬塊且按壓疼痛,不能靠近的,就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」觀察大陷胸湯所治療的疾病,也有向下走的趨勢,那麼心上還是屬於胸中,這點是沒有疑問的。
【小陷胸湯方】,黃連一兩,半夏半升(用湯洗過),栝蔞實(大的)一枚。
以上三味藥,用水六升,先煮栝蔞,取三升,去除藥渣,再放入其他藥,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這個病證是因為心火太旺,灼燒消耗心下的水液,結成熱痰(脈象呈現滑的,因此知道是熱痰。如果只有痰而沒有熱,脈象應該是濡的)。同時,表面的陽氣又隨著風邪內陷,與熱痰互相膠著,停留在心下形成痞滿,阻塞了心下經絡,使氣血無法流通,所以按壓會感到疼痛。
由於病因是心火旺盛,所以用黃連來平息心火,同時解除火熱的結聚。再輔以半夏來化痰,兼有降氣的作用;栝蔞則能滌痰,兼能清熱。雖然藥力遠不如大陷胸湯,但用來疏通心下的痞塞是足夠的。然而,使用這個方子時,必須將栝蔞切細,連同裡面的籽一起切碎,才能將藥力煎出來。
如果這個病證只是痰飲痞塞在心下,而脈象沒有滑熱的表現,可以用我擬的蕩胸湯來治療,只是藥的劑量要酌情減輕。
除了小結胸之外,還有寒實結胸,與小結胸因熱而起的情況截然不同,治療方法自然應該另作考慮。《傷寒論》說:應該用三物小陷胸湯來治療。又說:也可以服用白散。三物小陷胸湯在《傷寒論》中沒有記載,註釋家有的認為就是小陷胸湯,說是從治療原則的角度來講的。
其實,所謂的「從治」是指,如果單純用寒涼藥來治療熱證,可能身體會排斥不受藥,所以要在熱證的基礎上少用一些寒涼藥作為引導。如果單純用寒涼藥來治療寒證,就像在冰上堆積冰塊一樣,只會使凝結更加堅固。因此可知,治療寒實結胸,絕對不能服用小陷胸湯,而白散是可以用的。所以把白散的方子記錄在下面。
【白散方】,桔梗三分,巴豆一分(去掉外皮和內心,炒黑研成油脂狀),貝母三分。
以上三味藥做成散劑,加入巴豆,再在臼中搗杵,用白水調和服用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半錢匕,虛弱的人減半。如果病在膈膜之上,服用後一定會嘔吐;如果病在膈膜之下,一定會腹瀉。如果腹瀉不止,就喝一杯冷粥。
說明: 方子中「幾分」的「分」字,應該讀作去聲,表示的是藥物之間的比例,而不是具體的分量。比如方子中桔梗、貝母各三分,巴豆一分,表示桔梗、貝母的份量都比巴豆多兩倍,而巴豆只有桔梗和貝母的三分之一。巴豆味辛性熱,以攻下為主要作用,善於打開寒積。所以寒實結胸應該以巴豆為主藥,再用桔梗和貝母來輔助。桔梗不但能引導藥力上行,而且善於疏通肺部的氣管,使呼吸通暢。貝母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,且善於打開胸腔間痰氣鬱結。巴豆必須炒黑後才能用,因為巴豆的藥性非常猛烈,炒至黑色可以減輕其猛烈的藥性,但仍然不敢多用。所謂的「半錢匕」,是指三味藥加起來的分量,換算成現在的劑量約為一分五釐,其中巴豆的份量只有二釐多一點,身體虛弱的人應該更少用,可謂是非常謹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