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8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8)

1. 9.太陽病大陷胸湯證

甘遂之性,原宜作丸散,若入湯劑,下咽即吐出,是以大陷胸湯方必將藥煎成,而後納甘遂之末於其中也。

甘遂之性,初服之恆可不作嘔吐,如連日服即易作嘔吐,若此方服初次病未盡除而需再服者,宜加生赭石細末二錢,用此湯藥送服,即可不作嘔吐。

用大陷胸湯治結胸原有捷效,後世治結胸證敢用此方者,實百中無二三。一畏方中甘遂有毒,一疑提綱論脈處,原明言數則為虛,恐不堪此猛烈之劑。夫人之畏其方不敢用者,愚實難以相強,然其方固可通變也。《傷寒論》大陷胸湯之前,原有大陷胸丸,方系大黃半斤,葶藶半升熬,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,芒硝半升。

上四味,搗篩二味,次納杏仁、芒硝,研如脂,和散,取如彈丸一枚,別搗甘遂末一錢匕、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。

此方所主之證,與大陷胸湯同,因其兼有頸強如柔痙狀,故於大陷胸湯中加葶藶、杏仁,和以白蜜,連渣煮服,因其病上連頸欲藥力緩緩下行也。今欲於大陷胸湯中減去甘遂,可將大陷胸丸中之葶藶及前治噫氣不除方中之赭石,各用數錢加於大陷胸湯中,則甘遂不用亦可奏效。

夫赭石饒有重墜之力前已論之,至葶藶則味苦善降,性近甘遂而無毒,藥力之猛烈亦遠遜於甘遂,其苦降之性,能排逐溢於肺中之痰水使之迅速下行,故可與赭石共用以代甘遂也。

至大陷胸湯如此加減用者,若猶畏其力猛,愚又有自擬之方以代之,即醫方篇之蕩胸湯是也。此蕩胸湯方不但無甘遂,並無大黃,用以代大陷胸湯莫不隨手奏效,故敢筆之於書以公諸醫界也。

白話文:

甘遂這種藥材,原本適合做成藥丸或藥粉服用,如果加入湯藥中,病人一下嚥就會吐出來。因此,大陷胸湯這個方子,一定要先將其他藥材煎煮好,然後再加入甘遂的藥末。

甘遂這種藥材,剛開始服用可能不會引起嘔吐,但如果連續服用幾天就容易嘔吐。如果服用這個方子第一次後,病症沒有完全消除而需要再次服用,應該加入二錢的生赭石細末,用湯藥送服,就可以避免嘔吐。

用大陷胸湯治療結胸症效果很快,但後世敢用這個方子的人,實際上百人中不到兩三個。一個原因是害怕方中的甘遂有毒,另一個原因是懷疑《傷寒論》中關於脈象的描述,明明說脈象細數是屬於虛證,擔心病人承受不住這麼猛烈的藥劑。大家害怕這個方子而不敢用,我實在很難勉強,但這個方子本來就可以靈活變通。《傷寒論》中,在大陷胸湯之前,原本就有大陷胸丸這個方子,內容是大黃半斤、葶藶子半升(熬過)、杏仁半升(去皮尖並熬黑)、芒硝半升。

將前四味藥材,先將大黃、葶藶子搗碎過篩,然後加入杏仁、芒硝,一起研磨成糊狀,做成藥丸,每服一顆,另外將甘遂藥末一錢匕、白蜜二合,用水二升煎煮成一升,溫服。

這個方子所治療的病症,與大陷胸湯相同,但因為它兼有頸部僵硬如柔痙的症狀,所以在原方中加入了葶藶子、杏仁,並用白蜜調和,連同藥渣一起煎煮服用,目的是讓藥力能緩緩下行,以治療頸部以上的病症。現在如果想在大陷胸湯中減去甘遂,可以將大陷胸丸中的葶藶子,以及之前治療噫氣不止的方子中的赭石,各用幾錢加入大陷胸湯中,這樣即使不用甘遂也可以達到療效。

赭石具有很強的向下沉降的力量,之前已經討論過了。至於葶藶子,味道苦澀,能使藥性下降,藥性接近甘遂但沒有毒性,藥力也遠遜於甘遂。它的苦降性質,可以將積存在肺中的痰水迅速排出,所以可以和赭石一起使用來代替甘遂。

對於大陷胸湯這樣加減使用,如果仍然覺得藥力太猛,我還有一個自己擬定的方子可以代替,就是醫方篇中的蕩胸湯。這個蕩胸湯不但沒有甘遂,也沒有大黃,用來代替大陷胸湯,往往都能立刻見效,所以我才敢把它寫出來,公佈給醫學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