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7)
三、醫論 (17)
1. 8.太陽病旋覆花代赭石湯證
或問:人之呼吸惟在肺中,旋覆代赭石湯證,其痞硬在於心下,何以妨礙呼吸至噫氣不除乎?答曰:肺者發動呼吸之機關也,至呼吸氣之所及,非僅在於肺也,是以肺管有分支下連於心,再下則透膈連於肝,再下則由肝連於包腎之脂膜以通於胞室(胞室男女皆有),是以女子妊子其臍帶連於胞室,而竟能母呼子亦呼,母吸子亦吸,斯非氣能下達之明徵乎?由斯知心下痞硬,所阻之氣雖為呼吸之氣,實自肺管分支下達之氣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人的呼吸只在肺中進行,旋覆花代赭石湯證的痞硬卻在心下,為什麼會妨礙呼吸,導致打嗝不止呢?
回答說:肺是發動呼吸的器官,但呼吸之氣所能到達的地方,不單單只有肺。肺的管道有分支往下連接到心,再往下則穿過橫膈膜連接到肝,再往下則由肝連接到包裹腎臟的脂肪膜,以通往胞室(男女都有胞室)。因此,女子懷孕時,臍帶連接著胞室,母親呼吸,胎兒也跟著呼吸;母親吸氣,胎兒也跟著吸氣,這不是氣能向下傳達的明顯證據嗎?
由此可知,心下痞硬所阻礙的氣,雖然是呼吸之氣,實際上是從肺管分支向下傳達的氣。
2. 9.太陽病大陷胸湯證
又有痰氣之凝結,不在心下而在胸中者。其凝結之痰氣,填滿於胸膈,至窒塞其肺中之呼吸幾至停止者,此為結胸之險證,原非尋常藥餌所能療治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:太陽病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。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
脈浮熱猶在表,原當用辛涼之藥發汗以解其表,乃誤認為熱已入里,而以藥下之,其胸中大氣因下而虛,則外表之風熱即乘虛而入,與上焦痰水互相凝結於胸膺之間,以填塞其空曠之府,是以成結胸之證。不但覺胸中滿悶異常,即肺中呼吸亦覺大有滯礙。其提綱中既言其脈數則為熱,而又言數則為虛者,蓋人陰分不虛者,總有外感之熱,其脈未必即數,今其熱猶在表,脈之至數已數,故又因其脈數,而斷其為虛也。
至於因結胸而脈變為遲者,非因下後熱變為涼也,蓋人之臟腑中有實在瘀積,阻塞氣化之流通者,其脈恆現遲象,是以大承氣湯證,其脈亦遲也。膈內拒痛者,胸中大氣與痰水凝結之氣,互相撐脹而作痛,按之則其痛益甚,是以拒按也。
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者,因下後胃氣傷損,氣化不能息息下行(胃氣所以傳送飲食故以息息下行為順),而與胃相連之衝脈(衝脈之上源與胃相連),其氣遂易於上干,至鼓動膈膜而轉排擠呼吸之氣,使不得上升是以短氣也。煩躁者,因表熱內陷於胸中,擾亂其心君之火故煩躁也。
懊憹者,上干之氣欲透膈而外越故懊憹也。
【大陷胸湯方】,大黃六兩去皮,芒硝一升,甘遂一錢匕為末。
上三味,以水六升先煮大黃,取二升,去渣,納芒硝煮一、兩沸,納甘遂末,溫服一升,得快利、止後服,所謂一錢匕者,俾匕首作扁方形,將藥末積滿其上,重可至一錢耳。
結胸之證,雖填塞於胸中異常滿悶,然純為外感之風熱內陷,與胸中素蓄之水飲結成,縱有客氣上干至於動膈,然仍阻於膈而未能上達,是以若枳實、厚朴,一切開氣之藥皆無須用。
惟重用大黃、芒硝以開痰而清熱,又慮大黃、芒硝之力雖猛,或難奏效於頃刻,故又少佐以甘遂,其性以攻決為用,異常迅速,與大黃、芒硝化合為方,立能清肅其空曠之府使毫無障礙,制此方者乃霹靂手段也。
甘遂之性,《神農本草經》原謂其有毒。憶愚初學醫時,曾遍嘗諸藥以求其實際,一日清晨嚼服生甘遂一錢,閱一點鐘未覺瞑眩,忽作水瀉連連下行近十次,至巳時吃飯如常,飯後又瀉數次,所吃之飯皆瀉出,由此悟得利痰之藥,當推甘遂為第一。
後以治痰迷心竅之瘋狂,恆恃之成功,其極量可至一錢強,然非其脈大實,不敢輕投,為其性至猛烈,是以大陷胸湯中所用之甘遂,折為今之分量,一次所服者只一分五釐,而能導引大黃、芒硝直透結胸病之中堅,俾大黃、芒硝得施其藥力於瞬息之頃,此乃以之為嚮導,少用即可成功,原無須乎多也。
白話文:
這種情況是體內有痰氣凝結,但位置不在心下,而是在胸部。這些凝結的痰氣充滿胸腔,甚至阻塞肺部的呼吸,幾乎讓人窒息,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結胸證,不是一般的藥物可以治療的。《傷寒論》原文提到,太陽病原本脈象應該是浮而跳動快。浮代表有風邪,快代表有熱。跳動快又代表疼痛,但快也代表虛弱。病人有頭痛發燒、微微盜汗,卻反而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。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,脈象就會從快變慢,胸膈內會感到脹痛,胃中空虛,邪氣擾動胸膈,導致呼吸急促、煩躁不安、心中煩悶。這是因為陽氣內陷,心下產生硬塊,就形成了結胸證,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
原本脈浮表示熱邪還在體表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發汗來解除表證,卻誤以為熱邪已經入裡,反而用了瀉下的藥物。這樣一來,胸中的大氣因為被瀉下而虛弱,外表的風熱就趁虛而入,和上焦的痰水在胸腔凝結,填滿了胸腔的空隙,形成了結胸證。這不僅會感到胸悶異常,連肺部的呼吸也會受到嚴重阻礙。原文中提到脈象快代表有熱,又說快代表虛弱,是因為一般人如果陰分不虛,即使有外感熱邪,脈象也不一定會快。而現在熱邪還在體表,脈象就已經很快,所以斷定是虛證。
至於因為結胸而導致脈象變慢,並不是因為用了瀉下藥後熱邪轉涼。而是因為人體臟腑有實在的瘀積,阻塞了氣的流通,脈象就會呈現慢的現象。這也是為什麼大承氣湯證的脈象也會慢。胸膈內感到脹痛,是因為胸中的大氣和痰水凝結的氣互相撐脹所致,按壓的話疼痛會更加劇烈,所以會拒絕按壓。
胃中空虛,邪氣擾動胸膈,是因為用了瀉下藥後,胃氣受損,無法正常下行(胃氣的功能是傳送食物,所以下行為順),而與胃相連的衝脈(衝脈的上源與胃相連),其氣就容易上逆,進而鼓動膈膜,排擠呼吸之氣,導致呼吸短促。煩躁是因為表熱內陷於胸中,擾亂了心神之火。
煩悶則是上逆的邪氣想要突破胸膈而向外散發所造成的。
【大陷胸湯方】包含大黃(去皮)六兩,芒硝一升,甘遂一錢匕(磨成粉末)。
以上三味藥,先用水六升煮大黃,取二升藥液,去除藥渣,再加入芒硝煮一兩次沸騰,最後加入甘遂粉末,溫服一升。如果排便順暢就停止服用。所謂的「一錢匕」,指的是用湯匙將甘遂粉末裝滿,重量大約等於一錢。
結胸證雖然會感到胸中異常滿悶,但純粹是由於外感風熱內陷,與胸中原有的水飲結合而成。即使有邪氣上逆而擾動胸膈,仍然被阻擋在膈膜之下而無法上達。所以像枳實、厚朴等一切開氣的藥物都不需要使用。
只需要大量使用大黃、芒硝來開痰清熱,但又擔心大黃、芒硝的藥力雖然猛烈,可能無法立即見效,所以再少量搭配甘遂。甘遂的藥性是攻決,作用非常迅速,和大黃、芒硝合用,可以立刻清除胸腔的阻塞,使之毫無阻礙。這個方劑的制定可謂是迅猛有力的手段。
甘遂的藥性,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是有毒的。我還在學醫的時候,曾經為了了解藥物的實際作用,親自嘗試過各種藥物。有一次早晨,我嚼服了生甘遂一錢,過了一個小時沒有感到頭暈,突然開始腹瀉,接連腹瀉了近十次,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,一切都恢復正常,但飯後又腹瀉了幾次,把吃的飯都排了出來。我由此領悟到,瀉痰的藥物中,應該以甘遂為第一。
後來我用甘遂治療痰迷心竅的瘋狂,總是能夠成功。甘遂的極量可以用到一錢多,但如果脈象不是特別強實,我不敢輕易使用,因為它的藥性非常猛烈。所以,大陷胸湯中所用的甘遂,如果換算成現在的劑量,一次服用的只有一分五釐,卻能引導大黃、芒硝直接穿透結胸證的核心,讓大黃、芒硝在瞬間發揮藥力。這就好像用甘遂作為嚮導,少量使用就可以成功,原本不需要用太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