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4)
三、醫論 (14)
1. 7.太陽病小青龍湯證
平均小青龍湯之藥性,當以熱論。而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十之八九,是以愚用小青龍湯三十餘年,未嘗一次不加生石膏。即所遇之證分毫不覺熱,亦必加生石膏五六錢,使藥性之涼熱歸於平均。若遇證之覺熱,或脈象有熱者,則必加生石膏兩許或一兩強。若因其脈虛用人參於湯中者,即其脈分毫無熱,亦必加生石膏兩許以輔之,始能受人參溫補之力。至其證之或兼煩躁,或表裡壯熱者,又宜加生石膏至兩半或至二兩,方能奏效。
蓋如此多用石膏,不惟治外感之熱且以解方中藥性之熱也。為有石膏以監製麻黃,若遇脈之實者,仍宜用麻黃一錢,試舉一案以徵明之。
堂姊丈褚××,體豐氣虛,素多痰飲,薄受外感,即大喘不止,醫治無效,旬日喘始愈,偶與愚言及,若甚恐懼。愚曰:此甚易治,顧用藥何如耳。《金匱》小青龍加石膏湯,為治外感痰喘之神方,輔以拙擬從龍湯,則其功愈顯,若後再喘時,先服小青龍湯加石膏,若一劑喘定,繼服從龍湯一兩劑,其喘必不反復。若一劑喘未定,小青龍加石膏湯可服至兩三劑,若猶未全愈,繼服從龍湯一兩劑必能全愈。
若服小青龍加石膏湯,喘止旋又反復,再服不效者,繼服從龍湯一兩劑必效。遂錄兩方贈之,褚××甚欣喜如獲異珍。後用小青龍湯時,畏石膏不敢多加,雖效實無捷效,偶因外感較重喘劇,連服小青龍兩劑,每劑加生石膏三錢,喘不止而轉增煩躁。急迎為診視,其脈浮沉皆有力,遂即原方加生石膏一兩,煎湯服後其喘立止,煩躁亦愈,繼又服從龍湯兩劑以善其後。
按,:小青龍湯以驅邪為主,從龍湯以斂正為主。至斂正之藥,惟重用龍骨、牡蠣,以其但斂正氣而不斂邪氣也(觀《傷寒論》中仲景用龍骨牡蠣之方可知)。又加半夏、牛蒡以利痰,蘇子以降氣,芍藥清熱兼利小便,以為餘邪之出路,故先服小青龍湯病減去十之八九,即可急服從龍湯以收十全之功也。
寒溫中,皆有痰喘之證,其劇者甚為危險。醫者自出私智治之,皆不能效,惟治以小青龍湯,或治以小青龍加石膏湯,則可隨手奏效。然寒溫之證,兼喘者甚多,而有有痰無痰,與虛實輕重之分,又不必定用小青龍湯也。今即愚所經驗者,縷析條分,臚列於下,以備治外感作喘者之採用。
(一)氣逆迫促,喘且呻,或兼肩息者,宜小青龍湯減麻黃之半,加杏仁。熱者加生石膏。
(二)喘狀如前,而脈象無力者,宜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杏仁,再加人參、生石膏。若其脈虛而兼數者,宜再加知母。
(三)喘不至呻,亦不肩息,唯吸難呼易,苦上氣,其脈虛而無力或兼數者,宜拙擬滋陰清燥湯。
(四)喘不甚劇,呼吸無聲,其脈實而至數不數者,宜小青龍湯原方加生石膏。若脈數者,宜減麻黃之半,加生石膏、知母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小青龍湯的藥性偏熱。而外感引起的痰喘,大多也屬於熱證,大約有十分之八九是熱性的。因此我使用小青龍湯三十多年,從來沒有一次不加生石膏的。即使遇到患者完全沒有發熱的感覺,我也一定會加入五六錢的生石膏,使藥性的寒熱達到平衡。如果遇到患者自覺發熱,或者脈象顯示有熱,就必須加入大約一兩甚至一兩多的生石膏。如果因為患者脈虛需要在湯藥中加入人參,即使脈象沒有絲毫熱象,也必須加入大約兩錢的生石膏來輔助,這樣才能承受人參溫補的力量。至於患者如果出現煩躁,或者表裡都有明顯發熱的症狀,更應該加入一兩半甚至二兩的生石膏,才能達到療效。
這樣大量使用石膏,不僅可以治療外感發熱,還可以解除方中其他藥物的熱性。因為有石膏的制約,才能有效控制麻黃的藥性。如果遇到脈象有力的情況,仍然可以使用一錢的麻黃。我舉一個案例來證明這一點:
我的堂姐夫褚先生,體型肥胖,體質虛弱,平時痰多,稍微受了外感,就喘個不停,用藥治療都沒效果,喘了十天才好。他跟我說起這件事,還很恐懼。我說:「這很容易治療,關鍵是用藥怎麼樣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小青龍加石膏湯是治療外感痰喘的特效藥,再輔以我擬定的從龍湯,效果會更顯著。如果以後再喘,先服用小青龍加石膏湯,如果一劑藥就止住了喘,接著服用一兩劑從龍湯,喘一定不會反覆。如果一劑藥還沒止住喘,可以繼續服用兩三劑小青龍加石膏湯,如果還沒有完全痊癒,再服用一兩劑從龍湯一定能痊癒。」
「如果服用小青龍加石膏湯,喘止住後又反覆,再服用又沒效,接著服用一兩劑從龍湯一定會有效。」我把這兩個方子寫下來給了他,褚先生非常高興,覺得像是得到了珍寶。後來他使用小青龍湯的時候,因為害怕石膏,不敢多加,雖然有效,但效果不快。有一次,因為外感比較嚴重,喘得很厲害,連續服用了兩劑小青龍湯,每劑加了三錢生石膏,不但沒止住喘,反而更加煩躁。我趕緊去給他看診,發現他的脈象無論浮取還是沉取都有力,於是立刻在原方中加入一兩生石膏,煎藥服下後,他的喘立刻就止住了,煩躁也消失了。接著他又服用了兩劑從龍湯,善後收功。
總結來說:小青龍湯以驅除邪氣為主,從龍湯以收斂正氣為主。收斂正氣的藥物,主要重用龍骨、牡蠣,因為它們只會收斂正氣,不會收斂邪氣(從《傷寒論》中張仲景使用龍骨、牡蠣的方子就可以看出)。再加入半夏、牛蒡來化痰,蘇子來降氣,芍藥來清熱兼利小便,作為排除餘邪的途徑。所以,先服用小青龍湯,病症減輕了十分之八九,就可以馬上服用從龍湯來達到十全的效果。
無論寒證還是熱證,都有可能出現痰喘,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。醫生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療,往往沒有效果,只有用小青龍湯,或者小青龍加石膏湯來治療,才能見效。但是,寒證和熱證,兼有喘的情況很多,而且是否有痰,以及虛實輕重各有不同,所以不一定都適合用小青龍湯。我現在就將我個人的經驗詳細分析列出來,供治療外感引起喘的醫生參考採用。
(一)如果出現氣逆迫促,喘而且呻吟,或者伴隨肩部聳動呼吸,應該用小青龍湯,減少一半的麻黃用量,加入杏仁。如果有熱象,再加入生石膏。
(二)如果喘的症狀和之前一樣,但脈象無力,應該用小青龍湯,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,再加入人參、生石膏。如果脈虛且數,應該再加入知母。
(三)如果喘但不呻吟,也沒有肩部聳動呼吸,只是吸氣困難而呼氣容易,感覺氣往上衝,脈象虛弱無力,或者兼有脈數,應該用我擬定的滋陰清燥湯。
(四)如果喘得不嚴重,呼吸沒有聲音,脈象有力且不快也不慢,應該用原方小青龍湯,加入生石膏。如果脈數,應該減少一半的麻黃,加入生石膏、知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