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5)
三、醫論 (15)
1. 7.太陽病小青龍湯證
(五)喘不甚劇,脈洪滑而浮,舌苔白厚,胸中煩熱者,宜拙擬寒解湯。服後自然汗出,其喘即愈。
(六)喘不甚劇,脈象滑實,舌苔白厚,或微兼黃者,宜白虎湯少加薄荷葉。
(七)喘而發熱,脈象洪滑而實,舌苔白或兼黃者,宜白虎湯加栝蔞仁。
(八)喘而發熱,其脈象確有實熱,至數兼數,重按無力者,宜白虎加人參,再加川貝、蘇子。若虛甚者,宜以生山藥代粳米。
(九)喘而結胸者,宜酌其輕重,用《傷寒論》中諸陷胸湯、丸,或拙擬蕩胸湯以開其結,其喘自愈。
(十)喘而煩躁,胸中滿悶,不至結胸者,宜越婢加半夏湯,再加栝蔞仁。若在暑熱之時,宜以薄荷葉代方中麻黃。
至於麻黃湯證恆兼有微喘者,服麻黃湯原方即愈。業醫者大抵皆知,似無庸愚之贅言。然服藥後喘雖能愈,不能必其不傳陽明。惟於方中加知母數錢,則喘愈而病亦必愈。
若遇脈象虛者,用小青龍湯及從龍湯時,皆宜加參,又宜酌加天冬,以調解參性之熱,然如此佐以人參、天冬,仍有不足恃之時。曾治一人年近六旬,痰喘甚劇,脈則浮弱不堪重按,其心中則頗覺煩躁,投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,又加生石膏一兩,野臺參四錢,天冬六錢,俾煎湯一次服下,然仍恐其脈虛不能勝藥,預購生杭萸肉(藥房中之山萸肉多用酒拌蒸熟令色黑,其酸斂之性大減,殊非所宜)三兩,以備不時之需。
乃將藥煎服後,氣息頓平,閱三點鐘,忽肢體顫動,遍身出汗,又似作喘,實則無氣以息,心怔忡莫支,診其脈如水上浮麻,莫辨至數,急將所備之萸肉急火煎數沸服下,汗止精神稍定,又添水煮透,取濃湯一大盅服下,脈遂復常,怔忡喘息皆愈。繼於從龍湯中加萸肉一兩,野臺參三錢,天冬六錢,煎服兩劑,痰喘不再反復。
按,:此證為元氣將脫,有危在頃刻之勢,重用山萸肉即可隨手奏效者,因人之臟腑惟肝主疏泄,人之元氣將脫者,恆因肝臟疏泄太過,重用萸肉以收斂之,則其疏泄之機關可使之頓停,即元氣可以不脫,此愚從臨證實驗而得,知山萸肉救脫之力十倍於參、耆也。因屢次重用之,以挽回人命於頃刻之間,因名之為回生山茱萸湯。
其人若素有肺病常咳血者,用小青龍湯時,又當另有加減,宜去桂枝留麻黃,又宜於加杏仁、石膏之外,再酌加天冬數錢,蓋咳血及吐衄之證,最忌桂枝,而不甚忌麻黃,以桂枝能助血分之熱也。憶歲在癸卯,近族舅母劉媼,年過五旬,曾於初春感受風寒,愚為診視疏方中有桂枝,服後一汗而愈,因其方服之有效,恐其或失,黏於壁上以俟再用。
至暮春又感受風溫,遂取其方自購藥服之,服後遂至吐血,治以涼血降胃之藥,連服數劑始愈。
白話文:
(五)如果喘的不是很嚴重,但脈象呈現洪大、滑順、且浮在表面,舌苔白而厚膩,胸口覺得煩躁發熱,適合服用我擬的寒解湯。服藥後自然會出汗,喘的症狀就會好轉。
(六)如果喘的不是很嚴重,脈象滑順而有力,舌苔白而厚膩,或者稍微帶點黃色,適合服用白虎湯,再稍微加一些薄荷葉。
(七)如果喘且發燒,脈象洪大、滑順而有力,舌苔呈現白色或帶點黃色,適合服用白虎湯,再加瓜蔞仁。
(八)如果喘且發燒,脈象確實呈現實熱,脈搏跳動快且頻數,重按感覺無力,適合服用白虎加人參湯,再加川貝和蘇子。如果虛弱得很嚴重,可以用生山藥代替粳米。
(九)如果喘而且胸部有結塊,應該根據輕重程度,使用《傷寒論》中的各種陷胸湯、丸,或者我擬的蕩胸湯來打開結塊,喘的症狀自然就會好轉。
(十)如果喘而且煩躁,胸口覺得悶脹,但沒有到結塊的程度,適合服用越婢加半夏湯,再加瓜蔞仁。如果在夏天,天氣炎熱的時候,應該用薄荷葉代替方中的麻黃。
至於麻黃湯證常常會伴隨輕微的喘,服用麻黃湯原方就會好。一般醫生都知道這個,似乎不需要我多說。但是,服藥後雖然喘可以好轉,卻不能保證不會傳變到陽明經。如果在方中加幾錢知母,喘就會好轉,病也一定會好。
如果遇到脈象虛弱的,使用小青龍湯和從龍湯的時候,都應該加人參,也應該斟酌加一些天冬,來調和人參的熱性。然而,即使這樣佐以人參和天冬,仍然會有不足的時候。我曾經治療一位將近六十歲的老人,痰喘非常嚴重,脈象浮弱,不能用力按壓,心裡卻覺得很煩躁。我給他開了小青龍湯,去掉了麻黃,加了杏仁,又加了一兩生石膏,四錢野臺參,六錢天冬,煎好一次服用。但是,我仍然擔心他的脈虛弱不能承受藥力,事先準備了三兩生的杭萸肉(藥房的山萸肉大多用酒拌蒸熟,顏色變黑,酸澀的收斂性大大減弱,很不適合用)。
結果,服藥後,氣息立刻平穩,過了三小時,突然四肢顫抖,全身出汗,又好像要喘,其實是沒有力氣呼吸,心悸動厲害。診脈,發現脈象像水上的浮萍,分辨不清跳動的次數。我趕緊把準備好的萸肉急火煎煮幾次後讓他喝下,汗就止住了,精神稍微安定。我又添水煮透,取濃湯一大碗喝下,脈象就恢復正常,心悸和喘息都好了。接著在從龍湯中加了一兩萸肉,三錢野臺參,六錢天冬,煎服兩劑,痰喘就沒有再復發。
按: 這個證狀是元氣快要脫失,有危在旦夕的趨勢,重用山萸肉就能立刻見效。這是因為人體的臟腑中只有肝主管疏泄,人體元氣將要脫失,常常是因為肝臟疏泄太過。重用萸肉來收斂它,就能使疏泄的機關暫停,元氣就不會脫失。這是我從臨床實驗中得到的經驗,知道山萸肉救脫的能力是人參、黃耆的十倍。因為多次重用它,在頃刻間挽救了人的性命,因此將這個方子命名為回生山茱萸湯。
如果這個人平時有肺病,經常咳嗽咳血,在使用小青龍湯的時候,就應該另外加減藥物。應該去掉桂枝,保留麻黃,又應該在加杏仁、石膏的基礎上,再酌情加幾錢天冬。這是因為咳血和吐血的症狀,最忌諱桂枝,但不太忌諱麻黃,因為桂枝會助長血分之熱。記得癸卯年,我的近親舅母劉老太太,年過五十,曾經在初春感受風寒,我給她診斷開的方子中有桂枝,服藥後出一身汗就好了。因為這個方子有效,她怕遺忘,就貼在牆上想著以後再用。
到了暮春又感受風溫,就拿這個方子自己買藥服用,結果服藥後就吐血了,用涼血降胃的藥治療,連續服用了好幾劑才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