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3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3)

1. 7.太陽病小青龍湯證

而愚近時臨證品驗,則另有心得,蓋五味之皮雖酸,其仁則含有辛味,以仁之辛濟皮之酸,自不至因過酸生弊,是以愚治勞嗽,恆將五味搗碎入煎,少佐以射干、牛蒡諸藥即能奏效,不必定佐以乾薑也。

特是醫家治外感痰喘喜用麻黃,而以小青龍湯治外感之喘,轉去麻黃加杏仁,恆令用者生疑。近見有彰明登諸醫報而議其非者,以為既減去麻黃,將恃何者以治外感之喘乎?不知《神農本草經》謂桂枝主上氣咳逆,吐吸,是桂枝原能降氣定喘也。

誠以喘雖由於外感,亦恆兼因元氣虛損不能固攝,麻黃雖能定喘,其得力處在於瀉肺,恐於元氣素虛者不宜,是以不取麻黃之瀉肺,但取桂枝之降肺,更加杏仁能降肺兼能利痰祛邪之品以為之輔佐,是以能穩重建功也。

愚初為人診病時,亦不知用也。猶憶歲在乙酉,鄰村李××,三十餘,得外感痰喘證,求為診治。其人體豐,素有痰飲,偶因感冒風寒,遂致喘促不休,表裡俱無大熱,而精神不振,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,胸膈又似滿悶,不能飲食,舌苔白膩,其脈滑而濡,至數如常。投以散風清火利痰之劑,數次無效。

繼延他醫數人診治,皆無效。遷延日久,勢漸危險,復商治於愚。愚諗一老醫皮××,年近八旬,隱居渤海之濱,為之介紹延至。診視畢,曰:「此易治,小青龍湯證也。」遂開小青龍湯原方,加杏仁三錢,仍用麻黃一錢。一劑喘定。繼用苓桂朮甘湯加天冬、厚朴,服兩劑全愈。

愚從此知小青龍湯之神妙。自咎看書未到,遂廣閱《傷寒論》諸家註疏,至喻嘉言《尚論篇》論小青龍湯處,不覺狂喜起舞,因嘆曰:「使愚早見此名論,何至不知用小青龍湯也。」從此以後,凡遇外感喘證可治以小青龍湯者,莫不投以小青龍湯。而臨證細心品驗,知外感痰喘之挾熱者,其肺必脹,當仿《金匱》用小青龍湯之加石膏,且必重加生石膏方效。迨至癸巳,李××又患外感痰喘,復求愚為診治,其證脈大略如前,而較前熱盛。

投以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杏仁三錢,為其有熱又加生石膏一兩。服後,其喘立止。藥力歇後,而喘仍如故。連服兩劑皆然。此時皮姓老醫已沒,無人可以質正,愚方竭力籌思,將為變通其方,其岳家滄州為送醫至,愚即告退。後經醫數人,皆延自遠方,服藥月餘,竟至不起。

愚因反復研究,此證非不可治,特用藥未能吻合,是以服藥終不見效。徐靈胎謂:「龍骨之性,斂正氣而不斂邪氣」,故《傷寒論》方中,仲景於邪氣未盡者,亦用之。外感喘證服小青龍湯愈而仍反復者,正氣之不斂也。遂預擬一方,用龍骨、牡蠣(皆不煅)各一兩以斂正氣,蘇子、清半夏各五錢以降氣利痰,名之曰從龍湯,謂可用於小青龍湯之後。

白話文:

我最近在臨床實踐中,對小青龍湯有了新的體會。五味子的外皮雖然是酸的,但它的果仁卻帶有辛味,用果仁的辛味來調和外皮的酸味,就不會因為過酸而產生弊端。所以我治療勞嗽時,總是把五味子搗碎入藥煎煮,稍微加一些射干、牛蒡等藥,就能見效,不一定非要搭配乾薑。

特別是,醫生們治療外感引起的痰喘,喜歡使用麻黃,但用小青龍湯治療外感喘,反而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,常常讓使用者感到疑惑。最近看到有醫生在醫學刊物上公開批評這種做法,認為既然減去了麻黃,那要靠什麼來治療外感引起的喘呢?他們不知道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桂枝可以治療上氣咳逆、呼吸困難,也就是說,桂枝本來就能夠降氣定喘。

喘雖然是由於外感引起的,但也常常因為元氣虛損,無法固攝而產生。麻黃雖然能定喘,但它的作用主要是瀉肺,恐怕對元氣原本就虛弱的人不適合。所以,我不用麻黃的瀉肺作用,而是用桂枝的降肺作用,再加上能夠降肺、利痰、祛邪的杏仁來輔助,這樣就能穩妥地建立功效。

我剛開始為人看病時,也不懂得用小青龍湯。記得乙酉年,鄰村有個叫李某某的人,三十多歲,得了外感痰喘的病,來找我看病。他體格健壯,平時就有痰飲,偶爾因為感冒風寒,就導致喘促不停,身上沒有明顯的發熱,但精神不振,稍微閉上眼睛就昏昏欲睡,胸口又像悶脹,吃不下東西,舌苔白膩,脈象滑而濡,脈搏次數正常。我給他開了一些疏風清火、利痰的藥,用了幾次都沒有效果。

後來,又請了好幾位醫生來診治,也都沒有效果。病情拖延很久,越來越危險,又來找我治療。我想到一位老醫生皮某某,他將近八十歲,隱居在渤海邊,就請他來診治。皮老醫生看完病,說:「這很好治,是小青龍湯證。」於是開了小青龍湯的原方,加了三錢杏仁,還用了少許麻黃。吃了一劑藥,喘就止住了。接著用苓桂朮甘湯加天冬、厚朴,吃了兩劑就完全康復了。

我從此知道了小青龍湯的神奇之處。責怪自己讀書不夠仔細,就廣泛閱讀了《傷寒論》的各種註解,讀到喻嘉言《尚論篇》論述小青龍湯的地方,不由得高興地跳起來,感嘆道:「如果我早點看到這些名論,怎麼會不懂得用小青龍湯呢!」從此以後,凡是遇到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的外感喘證,我都用小青龍湯。經過臨床仔細地觀察和體會,我知道外感痰喘兼有熱象的,肺一定會脹,應該仿照《金匱要略》用小青龍湯加石膏,而且必須多加生石膏才能有效。到了癸巳年,李某某又得了外感痰喘,再次請我診治。他的病情脈象大致和之前一樣,但比之前熱象更明顯。

我給他開了小青龍湯,去掉了麻黃,加了三錢杏仁,因為有熱,又加了一兩生石膏。吃藥後,他的喘立刻就止住了。藥力過後,喘又像原來一樣。連續吃了兩劑藥都是這樣。這時,皮老醫生已經去世了,沒人可以請教,我就盡力思考,想要變通藥方。他岳父家在滄州請來了醫生,我就不再參與治療了。後來又經過好幾位醫生診治,都是從遠方請來的,吃了一個月的藥,病情竟然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
我因此反覆研究,認為這個病並非無法治療,只是用藥沒有對症,所以吃藥始終沒有效果。徐靈胎說:「龍骨的特性是收斂正氣,但不收斂邪氣。」所以《傷寒論》的方子中,仲景在邪氣沒有完全消除的情況下也使用龍骨。外感喘證服用小青龍湯後雖然好轉,但又反覆發作,正是因為正氣沒有收斂。因此,我預先擬定了一個方子,用龍骨、牡蠣(都不煅燒)各一兩來收斂正氣,蘇子、清半夏各五錢來降氣利痰,命名為「從龍湯」,認為可以在服用小青龍湯之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