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12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12)

1. 7.太陽病小青龍湯證

《傷寒論》原文: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
水散為氣,氣可復凝為水。心下不曰停水,而曰有水氣,此乃飲水所化之留飲,形雖似水而有黏滯之性,又與外感互相膠漆,是以有以下種種諸病也。乾嘔者水氣黏滯於胃口也,發熱者水氣變為寒飲,迫心肺之陽外越也,咳者水氣浸入肺中也,渴者水氣不能化津液上潮也,利者水氣溜入大腸作瀉也,噎者水氣變為寒痰梗塞咽喉也,小便不利少腹滿者,水氣凝結膨脹於下焦也,喘者肺中分支細管皆為水氣所瀰漫也。

【小青龍湯原方】,麻黃三兩去節,桂枝三兩去皮,芍藥三兩,五味子半升,乾薑三兩切,甘草三兩炙,細辛三兩,半夏半升湯洗。

上八味,以水一斗先煮麻黃,減二升去上沫,納諸藥煮取三升,去滓溫服一升。若微利者,去麻黃,加蕘花如雞子大熬(炒也),令赤色;若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;若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;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,去麻黃加茯苓四兩;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。

,:蕘花近時無用者,《醫宗金鑑》注,謂系芫花之類,攻水之力甚峻,用五分可令人下數十次,當以茯苓代之。又噎字,註疏家多以呃逆解之,字典中原有此講法,然觀其去麻黃加附子,似按寒痰凝結梗塞咽喉解法,方與所加之藥相宜。

【後世所用小青龍湯分量】,麻黃二錢,桂枝尖二錢,芍藥三錢,五味子錢半,乾薑一錢,甘草錢半,細辛一錢,半夏二錢,煎一盅作一次服。

小青龍湯所兼主諸病,喘居其末,而後世治外感痰喘者,實以小青龍湯為主方,是小青龍湯為外感中治痰飲之劑,實為理肺之劑也。肺主呼吸,其呼吸之機關在於肺葉之闟闢,其闟闢之機自如,喘病自愈。是以陳修園謂:小青龍湯當以五味、乾薑、細辛為主藥,蓋五味子以司肺之闟,乾薑以司肺之闢,細辛以發動其闟闢活潑之機,故小青龍湯中諸藥皆可加減,獨此三味不可加減。按:,陳氏此論甚當,至其謂細辛能發動闟闢活潑之靈機,此中原有妙理。

蓋細辛人皆知為足少陰之藥,故傷寒少陰證多用之,然其性實能引足少陰與手少陰相交,是以少陰傷寒,心腎不交而煩躁者宜用之,又能引諸藥之力上達於腦,是以陰寒頭疼者必用之,且其含有龍腦氣味,能透發神經使之靈活,自能發動肺葉闟闢之機使靈活也。

鄒潤安謂:凡風氣寒氣,依於精血、津液、便溺、涕唾以為患者,並能曳而出之,使相離而不相附,審斯則小青龍湯中之用細辛,亦所以除水氣中之風寒也。

仲景之方,用五味即用乾薑,誠以外感之證皆忌五味,而兼痰嗽者尤忌之,以其酸斂之力甚大,能將外感之邪錮閉肺中永成勞嗽,惟濟之以乾薑至辛之味,則無礙。誠以五行之理,辛能勝酸,《內經》有明文也。徐氏《本草百種注》中論之甚詳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身體表面沒有解熱,同時心下(胃部附近)有水氣積聚,可能會出現乾嘔、發燒咳嗽等症狀。有些人可能會口渴、腹瀉、噎住、小便不順暢、肚子脹滿,甚至氣喘,這種情況就適合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

水可以變成氣,氣也可以凝結成水。這裡說的「心下有水氣」,不是單純指停留在胃裡的水,而是指喝下去的水轉化成的留飲,這種留飲性質黏稠,又和外感邪氣糾纏在一起,所以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。乾嘔是因為水氣黏滯在胃的入口處;發燒是因為水氣變成寒飲,迫使心肺的陽氣往外散發;咳嗽是因為水氣浸入肺中;口渴是因為水氣無法化成津液向上滋潤;腹瀉是因為水氣溜進大腸導致;噎住是因為水氣變成寒痰堵住咽喉;小便不順暢、肚子脹滿是因為水氣凝結在下腹部;氣喘是因為肺裡細小的支氣管都被水氣充滿。

小青龍湯的原始配方: 麻黃三兩(去節),桂枝三兩(去皮),芍藥三兩,五味子半升,乾薑三兩(切),甘草三兩(炙),細辛三兩,半夏半升(用熱水洗過)。

以上八味藥,用水一斗先煮麻黃,煮到剩八升時撈出上面的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三升時,濾掉藥渣,溫服一升。如果出現輕微腹瀉,就去掉麻黃,加入蕘花(像雞蛋大小,炒到赤紅色);如果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栝蔞根三兩;如果噎住,就去掉麻黃,加入炮附子一枚;如果小便不順暢、肚子脹滿,就去掉麻黃,加入茯苓四兩;如果氣喘,就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半升。

*註:*蕘花現在很少用,《醫宗金鑑》認為它和芫花類似,攻水的能力很強,用五分就可以讓人拉肚子數十次,所以應該用茯苓代替。對於「噎」這個字,註解的人大多解釋為呃逆,字典裡也有這種說法,但是從方劑中「去麻黃加附子」來看,似乎應該按照寒痰凝結堵塞咽喉來解釋,這樣和加的藥物才比較合適。

後世常用的小青龍湯劑量: 麻黃二錢,桂枝尖二錢,芍藥三錢,五味子錢半,乾薑一錢,甘草錢半,細辛一錢,半夏二錢,煎一盅,一次服完。

小青龍湯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,雖然氣喘是最後才提到的,但是後世治療外感引起的痰喘,實際上是以小青龍湯為主方,可見小青龍湯是治療外感夾雜痰飲的藥方,實際上也是調理肺部的藥。肺主管呼吸,呼吸的機制在於肺葉的開合,如果開合機制順暢,氣喘自然就好。因此,陳修園認為小青龍湯應該以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為主藥,因為五味子負責收斂肺氣,乾薑負責開洩肺氣,細辛則能促進肺氣開合的靈活運轉。所以小青龍湯中的其他藥都可以加減,只有這三味藥不能隨意變動。陳修園的這個觀點非常正確,他說細辛能讓肺氣開合的機制靈活起來,其中確實有很深的道理。

細辛大家都知道是足少陰腎經的藥,所以傷寒少陰證經常使用它。但實際上,細辛能夠引導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的氣機相交,所以少陰傷寒,出現心腎不交而煩躁的情況,適合使用細辛。它也能夠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向上到達頭部,所以陰寒引起的頭痛也必定要用它。而且細辛含有龍腦的氣味,能夠疏通神經,使之靈活,自然就能讓肺葉開合的機制靈活起來。

鄒潤安認為:凡是風氣、寒氣依附在精血、津液、大小便、鼻涕口水等地方引起的疾病,細辛都能夠將它們牽引出來,使它們和身體分離。理解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小青龍湯使用細辛的目的,也是為了去除水氣中的風寒。

張仲景使用五味子的同時必定使用乾薑,這是因為外感病一般都忌用五味子,而兼有痰嗽的人尤其忌用,因為五味子的收斂作用很強,會將外感邪氣禁錮在肺中,最終變成慢性咳嗽。只有用乾薑這種辛辣的藥物來化解,才能沒有妨礙。這是因為按照五行理論,辛能克制酸,《內經》中有明確的記載。徐氏在《本草百種注》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。